生活中為何缺失智慧及對策
來自專欄 英語Gibson陳老師
打開報紙或者手機,你總是不難發現生活當中總是發現各類讓人或惋惜或憤怒或遺憾的事情:例如某個地方又有人要跳樓輕生了,某個地方的富二代又惹是生非了,某個人又做出了傷風敗俗吸引人眼球的事情,或者某個人自我墮落早早結束了自己寶貴的人生。
這些層不不窮的新聞事件,加上標題黨的配合,極度吸引眼球,但是看多了,卻令人很喪氣。雖然新聞報道難免有專挑這些「噱頭」之嫌,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在想,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否本來就是缺少對於廣泛意義上「智慧」的教授的?
智慧是什麼?
在我看來,智慧就是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的內在本質和規律的總結。定義是唯物的,表現為一些本質性的洞察和經驗總結。
智慧可以隨著文明的不同擁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在榮格眼裡,這些叫做「集體潛意識」,道家眼裡這是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佛家看來,就些就是佛性,基督教有聖經,伊斯蘭教有可蘭經。
為什麼生活中會缺失智慧?
學校體系的軟弱無力
- 智慧被認為無法教導。
即使學習先賢的行為舉止,或者當代文學大家的文章,學校裡面教的,陳述的都是他人做事的經驗,但是學習別人的經驗並不意味著自己就碰到問題就知道怎麼做。因此,對於生活中「智慧」,更多的人認為應該靠自己的感悟,老師沒有精力,也沒有義務去悉心指導每個人。
- 沒有人有資格和精力來教「智慧」。
「智慧」來源於生活,老師只是具體應用知識上的能手,但是誰能自詡是一個有智慧,並且是可以向別人傳授智慧的人呢?也許一些高僧、名士有資格,但不是老師。
- 「智慧」是一個系統的經驗總結。
孔子學徒每天都圍著老師觀察老師的處世之道,而當代的老師, 有的是零星的生活體驗,沒有系統總結,更別說在當前教學指標的考核下分身無術了。
民主體系使智慧模糊
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民主得到廣泛宣揚,但對於智慧的傳播未必是好事。十九世紀英國思想家穆勒(John Stuart Will)定義的「民主」:「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定義並追求自己的快樂。在這個人化的快樂定義當中,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沒人能夠過問這個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誰也不服誰,而增加了普世智慧的傳播。
民主的特質決定了它無法強迫別人接受某一類特定的智慧的時候,它就放棄了嘗試,選擇擱置不予討論,結果每個人都各自為營,只能自己步步摸索。是的,我們受過良好的教育,知道怎麼工作,卻不知道怎麼生活。
工業社會的物質化
工業化後帶來了物質的日新月異,也讓人留戀物質背後的好處。但是,若我們的專家學者,我們的知識學問,都和金錢掛鉤之後,就失去了本真,變成「偽智慧」了——「智慧」更稀少了。
快速的生活方式
社會的進步提升了我們的效率,我們能做更多的事,卻也比以前更忙了。當馬不停蹄的時候,哪有時間「停下來等等自己的靈魂」,也難怪像比爾蓋茨一類功成名就的人,需要每年度假、修養去放慢生活、思考自己的得失。你每日若只如陀螺般旋轉,也有可能是跑的更偏了。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慢下你的生活。
當你真正從日常的繁雜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去反觀內心看清楚自己的得失,進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可以覺醒。」你可以嘗試著去旅行,去靜坐冥想,總之要創造出產生你生活智慧的空間。
間接學習。
學習仍然是一種快速的方法,通過書籍、和友人談話來學習生活的智慧與經驗。書籍上,關於智慧的書籍不多,令我受益匪淺的除了古代先賢的書外,還有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德年鑒》和芒格的《窮查理年鑒》。
歸納、總結、內化
單單是自己零星的感悟或者是從別人身上學習到的知識,都不足以有效的改變或者知道你的人生。只有將他們不停的進行運用、歸納、甄選,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使自己受益。同樣,方式有很多種,交談,身體力行,寫作都是很好的方式,全存乎一心而已。
希望能夠幫到你!
推薦閱讀:
※遇見未來
※是人局限了思想,還是思想局限了人??
※吾鄉
※他的烈士精神震撼了一個時代
※大家有無某方面能力突然間提高很多的案例?自己的經歷是什麼?又是什麼原因使自己提高的,是使用了什麼方法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