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怎樣的體驗?
來自專欄 逆向思維個人規劃
有網友在知乎問:
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怎樣一種體驗,怎樣才算建好了,與建立之前看外界的眼光有什麼區別?
下面是我的一個簡單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定義什麼是知識體系,經常說的知識體系分2層:
第一層是知識本身的體系,譬如牛頓的力學體系,它是有一個比較成熟、完善、穩定的結構。按照百科的說法(這裡不深究這樣表述是否足夠嚴謹)「英國科學家牛頓綜合了天文學與力學,形成的一套的力學體系,主要包括有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
第二層是個人的知識體系,如果你是力學專業的研究生,可能需要對牛頓的力學體系真正掌握,因為這個是基礎知識。如果你是個學文科的學生,大致你只知道這幾個定律的名字罷了。
通常我們指的知識體系是指第二層,外界已經有的知識經過個人的學習、做練習題或者實踐(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思考轉化成自己的(真正理解、能夠使用、能夠講清楚、能夠用來指導實踐等),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但是亂來大濕兄,在這裡指出知識體系是基於你本人的目標而言的,或者是解決某一個問題。否則這個就不叫真正的知識體系。最多是你對知識做了一個歸類而已
對於有的領域,外界的知識體系已經很明了、系統,那這個時候就是學習轉化的問題。但也有的領域知識體系尚未明確,就需要你不斷的在實踐中總結、提煉。誰能最先總結出來、表達出來,誰就幹活的時候遊刃有餘,誰就是這個領域的高手。
舉個例子,如果你做微信公眾號的編輯,愛好學習,但問新媒體傳播的知識體系該是什麼樣的,估計你也很難說清楚。麻煩的是,你想去學習這個東西的話,就發現這個還不足夠成熟,還沒有大家都認可的成熟的知識體系在哪裡等著你去學習,這就是這個知識體系還不成熟的狀況!
在這個時候,其實也意味著機會:誰能最先總結出來,而且被實踐驗證靠譜,誰就是這個點上的創造者。
還有一個區別是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這個也要區分開。
任何一個在社會上生存的人,他所需要的知識一定是多結構的:既需要專門技術的技術知識也需要人際知識,都需要涉及多個領域。譬如前面提到的微信編輯,他除了需要文字處理的知識體系,是不是還需要會設計圖片、分析用戶需求等等。
福爾摩斯的知識結構包括:
- 文學知識--無。說明福爾摩斯不是文藝青年;
- 政治學知識--淺薄。說明福爾摩斯是專業人士,對於政治不感興趣;
- 植物學知識--不全面。在19世紀植物學是顯學,福爾摩斯雖然也掌握部分內容,但並不追求系統性和全面性;
- 地質學知識--實用,但有限; 這個破案也會用到,但福爾摩斯學習這些知識都以破案為目的;
- 化學知識--精深; 我國的傳統小說和故事裡面殺人也經常用到化學,譬如「大郎,把這碗葯喝了吧」中的各類毒藥都需要化學知識,這也是為什麼福爾摩斯化學知識精深的原因;
- 解剖學知識--準確,不系統。 對人體的極度熟悉才能知道各類殺人的方法;
- 驚險文學--廣博。開拓視野,知道常見的、匪夷所思的害人方法,大腦里有大量的可能性的儲備,才可能有效的去發現和推導;
- 英國法律--充分。偵探是手段,目的還是讓兇手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需要用到法律。
知識結構是上面的幾個方向和領域,知識體系是具體的內容,例如關於文學的知識體系、關於政治學的、關於植物學的......
回到你的問題上:有自己的知識體系是怎樣的體驗?
結合上面你其實可以看出來,即便是知識體系上,也有深度和廣度上的差異:譬如一個學初中物理的孩子跟一個力學專業的博士,他們在牛頓力學上的框架可能是一樣的,但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則會差異很大。
所以你說的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表述為基於你的當前和未來目標需求,對知識結構內的每個知識領域形成框架並掌握具體的內容。
如果有了這樣的體系,你分析和考慮問題時的全面性和系統性會提高,因為你大致知道全貌,不會顧此失彼。做一個涉及這個知識內容的工作時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在學習這個領域新東西的時候自動知道放到哪裡,學習效率會提高等。
知識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下的(它用到的知識不像經典的學問那樣具備高穩定性),是隨著技術、社會、需求的進步而增加、提升和完善的。所以很難說這個知識體系建立完成了就結束了,這也是知識工作者的宿命,需要不斷持續的提升和完善。
推薦閱讀:
※之樂日記:中國9大派系,操控萬億金融帝國
※【C 入門】知識架構梳理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下)
※【哲思谷】知識融合
※混世悟:你的知識結構多維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