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婕洛說】隋文帝丨我種下一顆種子,終於長成了果實
在世界史學權威泰斗美國哈佛大學的歷史教材上,
關於亞歷山大、凱撒大帝、拿破崙的介紹只有寥寥數行,
但是隋文帝楊堅的介紹居然長達十九頁,
其介紹之詳盡令人咋舌,甚至具體到隋文帝的個人生活習慣、
從頭到腳的細節無不包括,更匪夷所思的是,
比哈佛給美國很多偉大的總統的介紹還要多,
由此不難看出美國人對隋文帝的崇拜可謂五體投地。
然而,我們對這位美國佬都折服的皇帝,
其了解的歷史卻是所知甚少,
這其實是因為,他和安靜的美男子漢光武帝一樣,
平生也沒有特別著名的戰役,所以民間藝人少了許多創作空間。
如果平時對於歷史不甚了解的人來說,那麼對歷史人物的認知,
大多數主要源自民間故事、通俗小說、影視劇之類,
也就是說,編劇都覺得隋文帝平生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劇情,
自然在沒有影視劇的承托下,他的曝光率自然就近乎為0。
但如果真正介紹其歷史,你會發現,他的事迹其實是十分輝煌的!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從亂世中統一的皇帝,有兩個,
一個秦始皇嬴政,一個隋文帝楊堅。
而且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會治江山,
後來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的,
但是楊堅是個例外,既能打仗又能治國。
正因為開皇之治把基礎打得如此牢靠,直接帶來後世唐朝的輝煌。
隋文帝楊堅生於581年3月4日,
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
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當時的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宇文邕說:
「楊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本來宇文邕對楊堅早存疑心,聽宇文憲說後,便動了殺機。
生於皇室或者身處帝王之家,經常要面臨皇帝喜怒無常的性格,
事實上臣子的生死只是一句話,無需什麼理由。
幸好楊堅的人緣不錯,錢伯下大夫和相士趙昭紛紛勸諫宇文邕,
稱楊堅的相貌平常,無大富大資可言,最多就是個大將軍罷了。
為此楊堅躲過一劫,也熬到了宇文邕駕崩。
宇文邕死後,其子宇文贇即位。
然而,楊堅的命運依然沒變,繼位的皇帝依然想要除掉他。
最後,睿智的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
通過內史上大夫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
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
遠離是非之地,也消除了楊堅有叛亂之心的機會,
這樣宇文贇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
宇文贇是皇家世襲之君,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他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
更奇葩的是 ,宇文贇還想出了一個逍遙自在的法招,
將皇帝讓給年僅6歲的兒子宇文闡。
然後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荒淫無度的生活使他年僅22歲就喪命了。
然而,周靜帝宇文闡即位時才7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
所以楊堅就在鄭譯和劉昉的幫助下,
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
大定元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
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
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
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
隋文帝終於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
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可以說,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
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
當時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
這就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
隋文帝另一個讓人嘖嘖稱道的創舉,
便是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
在奴隸社會,主要官職都是世襲的。
封建社會逐漸採取選拔官吏的辦法。
魏、晉、南北朝時,選拔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
由地方政府進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全憑門第出身,
於是名門望族子弟被選為上品作高官,
庶族寒門出身的人只能被選為下品小官,
以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隨著封建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數在不斷增多,
於是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
他們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應的地位,
按門第高低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們進入仕途的道路。
加上這種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長期操縱地方政權,
稱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來越不適應封建王朝的統治利益。
因此,隋朝統一全國後,
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
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
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
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朝。
還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
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
這就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
開玩笑的說,公務員考試就從這裡開始的。
為什麼隋文帝楊堅要如此堅決的廢除九品中正制呢?
因為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這樣的制度無法真正的廣納賢才,
而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
這就讓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
最終得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
後來經過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等人的不斷完善,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科舉制度。
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的形成,
也就是形成了封建文人的傳統世界人生觀,
也就是所謂的光宗耀祖,金榜提名。
封建社會以王權為中心,以農產業為主導,
社會生產方式單一,生產力低下,
因此對於科舉制度無論是從政治、經濟
還是從社會的生產方式而言都是適應的,
應試教育也取得比較輝煌的成就。
很多關於科舉、三省六部制的介紹,
都把這份功勞記在了隋煬帝楊廣的名下,
而把華夏帝國的文明頂峰則劃入了唐的名下。
其實起始是在隋文帝楊堅。
同樣,後來所謂的大唐盛世,
甚至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
其起始也是從隋文帝開始。
如果把隋唐與秦漢相比,
秦統一了中國,開創了新的文明,
而漢成了秦遺囑的執行者者。
同樣,隋統一了南北和各族,
在分裂的中國建立了新的文明,
唐稱為了隋的執行者。
只是這樣一對比免感嘆開創者都如此短命。
但也充分說明了為何西方學者會認為,
隋文帝的功績甚至大於秦始皇。
而隋文帝在後世很少被人提起,
除了前面說到的原因,加之隋朝命短,
更重要的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就像房玄齡說楊堅非常勤奮,每天都與朝臣議事。
唐太宗卻說,你只知道一部分,
其實楊堅是信不過身邊的人才事必躬親。
推薦閱讀:
※三國亂世之貴公子——姜維
※如何評價李雪健版東北王張作霖?
※鄭成功:一個中日混血兒,竟被兩國共同推崇為英雄!可惜39歲暴斃!
※歷史上對劉備的評價是怎樣的?
※你知道項羽不肯過江東真正的原因嗎?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