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一)更 法

商君書(一)更 法

《商君書》系統展現了商鞅的思想,這本書對我們了解戰國那段弱肉強食的歷史,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法家的思想絕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是法制的開端,恰恰相反的是他的思想與主流思想所不容。

題解:第一篇命名為更法,主要就是商鞅和反變法勢力進行辯論的過程。

孝公平畫。何為平畫,平者評議也,畫者計劃也。所以平畫就是評議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辯論謀劃。

主角是誰呢?四個人,秦孝公、商鞅、甘龍、杜摯。簡單介紹這四個人。

秦孝公,商鞅變法的領導者,最後秦孝公欲傳位給商鞅,可見對商鞅有多麼信任。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戰國策·秦策一》)

商鞅,商鞅變法的執行者,一朝使弱秦變為強秦,最後車裂而死。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甘龍,秦孝公時期的世族名臣,變法的最大保守派

杜摯,秦孝公時期的保守派,官至左司空

那麼這次平畫要達成什麼目標呢?三個目標分別是

慮世事之變

討正法之本

求使民之道

什麼叫慮世事之變,考慮時勢的變化。為什麼把時勢放在第一啊?一個人做事情不可能脫離時代的限制,一個人對時代看的越深遠,事情就好辦得多。

其二什麼叫討正法之本?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說白了就是怎麼變,第一點是探討能不能變,探討變法的大方向。第二點就開始落實,落實在哪呢?法制,這個法制和我們的法治不是一個概念。

其三什麼叫求使民之道?就是怎麼統治人民的方法。也是落實,只不過這裡更為現實。因為變法總要有個承受者,就是老百姓。雖然商鞅變法後,秦國就慢慢變成了一個專制社會,但是任何一個社會,沒有底層的民意,是無法支撐整個社會的運行的。

秦孝公說:」繼位以後,君主不忘記國家政權,是當君主的道德準則。實行法治去彰顯君主的權威是做臣子的行為準則。現在我想變法,變更禮制,但是害怕天下人議論我啊。「

秦孝公說的這麼一番話,透露出什麼?首先中國古代最好的皇帝是什麼樣的。就是君主不忘記國家政權。忘記了國家政權,奢侈無度也好,賣國求榮也罷,這就要亡國。但是後面秦孝公說了一番話他說臣子應該實行法治,幹嘛呢?用來彰顯君主的權威。

我們說商鞅的法和我們現在的法治不是一個概念,為什麼呢?

其一、目的不同,現代的法治精神是維護人民的權利

其二、賦予者不同,現代的法治精神是人民賦予的去限制政府和黨派的權利,而君主的法治是馭民。

最後他說變法會有反對者,我害怕反對者議論我。

商鞅說:"我聽說這麼一句話叫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做事情猶猶豫豫就沒法成功,做事情信息不足就沒有效果。

國君還是趕緊下定決心吧,況且他很傲嬌的說了一句話。說行為出眾的聖人,本來就是為世俗社會所非議,具有特定的謀士,必然為民眾所嘲笑。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於民。

這是什麼,這叫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就是Think Different。為什麼要想的不同?因為一個社會總要是穩定的,而身處於這個社會的人,也會慢慢而穩定,變得相同。只有那些」懶螞蟻「能夠突破固有的邊界,尋找新大陸。

商鞅又說了一句話叫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愚昧的人對於既成的事實都看不清,聰明的人對於剛剛露出苗頭的事情就已經觀察到了。所以跟民眾沒必要跟他們謀劃事情的開端,只可以跟他們歡慶事業的成功。

也就是說在商鞅眼裡,自己是智者。而民眾是愚者,跟愚者說不清楚,所以也沒必要說。那麼他說這一點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論,但是確實各國古今中外任何政治家至少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民眾具有三個特點

其一、思維是感性的

其二、大腦是盲目的

其三、智慧是短缺的

所以一個政治家一定是一個演說家,煽動成為政客的代名詞。除了政治家,包括商人一切和群體有關的集體都在使用這一點。比如他們不會告訴民眾為什麼怎麼做,只會有一個個口號煽動民眾。看看電視中的廣告詞就知道了。

那麼馬上出現幾個問題?

其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其二、出現這種狀況怎麼辦

我試著去解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首

商鞅所謂的智者是什麼,就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盲從。可是這就對嗎?調動理性去思考,就意味著文明的誕生。比如商鞅變法就締造了中國以後幾千年的文明框架。現在的智者是什麼是人工智慧,他排除了一切的情緒反應,他不會喜怒哀樂。這種理智的產物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人類文明化以前的社會,就是老子所說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所謂絕聖棄智就是拋棄文明化的一切產物,拋棄理性,而用動物般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比如你遇見一隻老虎,你不會算他的奔跑速度,而是直接跑開,這能有效的維護我們的生存。這樣民利百倍,而像商鞅一樣去締造文明,民眾就會受傷害。簡言之就是人類沒法逃避演化了幾千年在動物般的社會的生活方式。

反過來看人工智慧,他的一切思維方式都是理性模式,他會促使文明迅速發展,但是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不妨想想老子的教導。人類的大部分的用智模式是低端的理性,這樣就伴隨著盲目、感性、非邏輯化運行,這能有效的維護我們的生存。相反你去買任何東西,去計算這件東西的出產方、運費多少、損失多少,那就別干別的事情,你連生存都維護不了談什麼智慧。

商鞅繼續說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這句話跟上面那句一樣,講究最高道德的人,不和世俗附和。成就豐功偉績的人不和群眾商量

所以成功的人往往跟別人思考的深度和維度不同,因為只有調動理性才能締造文明。

在政治上看,就是政治形態就是金字塔形,在金字塔形的社會大量的人無法認知到精英所思所想,就會形成下級只對上級負責,這種專制的政體。

商鞅說:」法度是用來愛護人民的,禮制是用來方便辦事的。因此聖人做事情

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說白了就是

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這種觀念就是進步論,相反孔子和老子所說就是退步論。我們現在普遍認為未來總比現在好,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但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普遍的是一種保守或者是退步的思潮。比如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就告訴我們,人類的進化是真正的痛苦之源。

接下來就是保守派的時間了。

孝公說:」說的好「

甘龍說:」不對,我聽說,聖人做事情不會改變民眾的禮俗來施行教化,智者不改變原有法度來治理國家。「

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他還提了幾個理由,分別是

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

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

順著民眾的禮俗來施行教化,不費辛苦就可以建成功業。順著原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官吏既熟悉民眾又安寧。

什麼叫改革?陳定模曾經說過

一切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

改革沒有所謂的天然正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代價,就看這個國家能不能承受。與我們相反的是越落後的國家,承受力越強。

商鞅反駁道:」你說的是世俗之言,平庸的人和學究們適合安置宮中維護法制,而不能跟他們討論變革法制。他說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

夏商周三代難道是遵守禮制而稱王的嗎?五霸難道是固守法制而稱霸的嗎?恰恰相反。智者作法,愚者只能被拘束。受法制拘束的人就是愚者,跟他們談什麼變法之事。

說白了,就是罵了甘龍一頓。

杜摯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改變原有的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更換工具。我聽說效法古代的法制不會有過錯,遵守古代的禮制不會有偏差。「

這種說法不完全錯誤,但是在亂世,大爭之世,順勢而為也。

商鞅說:」前世和現在情況完全不同,怎麼能夠套用?套用哪朝哪代的法度?帝王都不一樣,哪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遵循誰的禮制「

這句話就是癥結所在,商鞅見秦孝公共說服他幾次

第一次,說其帝道,就是五帝治理國家,說白了就是公天下,天子禪讓

第二次,說其王道,就是三代治理國家,說白了就是家天下,但是分封

第三次,說其霸道,就是五霸治理國家,說白了就是婊子立牌坊,尊王攘夷的偷一點東西

第四次,說其強國之道,說白了就是想搶你東西就搶你東西,沒必要跟你談仁義道德

很明顯可以看出,帝道、王道除了表明光鮮以外沒有對君主沒有任何好處。霸道卻不能統一天下,唯有強國之道,叢林法則。

然後商鞅給了幾個例子,他說

伏羲、神農,施行教化而不加誅殺。

黃帝、堯、舜,雖然誅殺卻不過分

周文王、周武王他們各自針對時勢來建立法度,根據社會情況來制定禮制。

所以法度要根據時勢,禮制要根據具體情況,兵器設備要朝有利於它們那麼方面使用。

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湯武革命正是因為他們不遵循古代的法度而興盛,桀紂之亡恰恰因為他們不變革禮制而亡。

國君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

孝公說:對,那幫不懂的人少見多怪,一知半解的人反而常常爭辯。愚昧的人高興的事情,聰明的人感到悲傷。狂妄之徒所快樂之事,賢能之人卻為其憂傷。

我不會疑惑了。於是頒布了墾草令。

特別是孝公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叫

曲學多辨

就是一知半解的人反而特別喜歡辯論。

推薦閱讀:

TAG:商君書書籍 | 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