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刻意練習來學英語

如何用刻意練習來學英語

來自專欄 牛新NT

首先說說刻意練習。中文版作品中,作者洋洋洒洒三百多頁,就是想說清楚一件事: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正確的練習是否就是長時間反覆練習呢,諸如作者多次提到的「一萬小時法則」?先天天賦和後天訓練孰輕孰重?通過練習本質上能獲得哪些改變?隨著問題的展開,作者列出了他認為的正確的練習:刻意練習原則。

刻意練習原則

1. 刻意練習的目的——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徵

作者將心理表徵描述成一種與我們大腦活動相對應的心理結構。舉個例子,一個從來沒見過狗的人,腦海里就沒有狗的心理表徵,向他介紹狗的概念時,很多信息對他來說都是孤立的,比如狗有四條腿,身上長毛,喜歡吃肉等等。但如果一個人已經知道狗的概念,建立了關於狗的心理表徵,那麼就不需要這樣的解釋,他關於狗的這些信息也是可以即時訪問的。

心理表徵不光指概念,還涉及技能。比如有的人側方位停車分分鐘搞定,有的人卻要反覆多次才能停好,這就體現了不同的心理表徵水平。

2. 刻意練習需要指導與反饋

最好的練習方法是尋找導師或教練。導師能夠給你專業的指導,讓你少走彎路,更重要的是,導師能夠及時給出反饋,讓你馬上做出適當的調整。自己也可以創建一種有反饋的訓練方法,總之,反饋對於練習十分重要。

3. 刻意練習應該學習傑出者成功的訓練方法

我們都知道「站在巨人肩上」的重要性。刻意練習也強調在訓練方法上要學習傑出者的成功經驗。找到傑出者,找出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弄清楚:他們做了什麼才變得如此傑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4. 控制好練習的難度

度的把握始終都是一大挑戰。首先要走出舒適區,舒適區內無法取得突破,只有打破原有平衡,讓身心接受更大的挑戰,並逐步適應該挑戰,才能不斷變得強大。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不斷地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練習者才能不斷突破和進步。但挑戰並不是越大越好,難度應該設定在剛好超出現有能力範圍,稍微努力又能實現的程度。

5. 將目標和任務細化

它包括平時常講的任務細化,即目標分解,將大目標制定成一系列微小的改變,讓這些改變能看得見,增加成就感。不斷地積少成多,最後累積起來,變成大的改變。此外,刻意練習還強調,要針對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問題,做專門的練習,類似於專題訓練,這樣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怎樣在英語練習中應用刻意練習

我們中國人從小到大一路學英語,從初中算起,到大學畢業,至少有十年的時間,但真正能熟練使用英語的人卻並不多,尤其是口頭溝通能力(下文英語能力主要指口語能力),很多時候都是憋著一肚子話卻張不開嘴,想想是既可氣又好笑。身邊英語流利的朋友此時就顯得格外星光閃耀,羨煞旁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校英語教育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實用能力,而是為了提高應試能力。但當我們跨過考試這道坎,來到社會大舞台上時,環境變了,我們的學習方法可能還停留在過去。對於大部分人來講,英語算是一門技能,不是一門科學,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打磨技能,而非研究知識。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訓練這門技能呢?刻意練習原則就是個很好的方法。接下來試著將兩者結合一下。

1. 什麼程度才叫好

所有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高效的心理表徵,英語練習也不例外。對於英語練習,什麼樣的心理表徵才叫高效呢?簡而言之,就是張口能說,想到什麼能表達出來,要求再高一點,同一件事情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不同場合,能恰當地溝通和表達,這應該就是英語練習的高效心理表徵。其實語言是相通的,想想我們講漢語,什麼樣才叫講得好,好的標準應該同樣適用於英語,但作為第二語言,要求上會有不同,因為會涉及到更多的背景文化。

英語練習的心理表徵大致可以分成兩類:

(1) 知識集合體

蓋房子需要磚塊、砂石、鋼筋水泥等材料集合體。同理,練習英語技能同樣需要單詞、短語、句子等知識集合體(這裡不想強調語法,語法在學校學得夠多了)。這些集合體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房子的高度和質量。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我們練習很多,但又被我們忽視很多的集合體。英語應試教育中有大量關於單詞、短語和句子的練習,為了取得高分,我們通過死記硬背,通過題海戰術掌握了集合體中的很大一部分。與此同時,因為缺乏實際應用,我們並沒有做到活學活用。即使順利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朋友,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手機沒電了My cell phone is dead」,「到時候看情況Let』ssee how we go」,「我們收工吧Let』s call it aday」這些英語常用句,更談不上正確使用。

我們在建立知識集合體時,應該更加註重結合實際。例如在記憶動詞時,應該組詞來記,能造句則更好。比如動詞Afford,組詞afford the rent,造句I can』t afford the rent here. It』s too high. 形容詞strong,組詞strong flavor,造句What』s that strong flavor? 名詞choice,組詞have no choice,造句He had no choice but take the risk. 副詞probably,造句We should probablyget started now.

在知識點數量上,要求我們做到先是看到的東西能漢譯英,之後是想到的東西也能漢譯英,這樣,我們的集合體才能足夠大,足夠支撐後續大樓的建設。同時,經常做漢譯英練習能為英語學習營造良好和持久的外語小環境,因為我們並不具備英語國家的外語大環境。打個簡單的比方,你在廚房做飯,看到茄子知道叫eggplant,看到紅薯知道叫sweetpotato,看到芹菜知道叫celery;洗菜叫wash,去皮叫peel,切片叫slice,切塊叫chop,攪拌叫stir;水煮叫boil,炒菜叫fry,爐烤叫bake;油膩叫oily/greasy,軟嫩叫tender,口感很膩(如奶油蛋糕)叫rich,沒有味道(如白米飯)叫bland,多汁的叫juicy等等。這些都是很平常但很多人不一定會的辭彙,需要我們用心提醒自己去記憶。

更加重視疑問句。溝通中,疑問句佔有很大比重。「周末過得怎麼樣?」「以前有沒有嘗過這道菜?」「關於這個問題怎麼看?」「有沒有好的建議?」。問得好才會讓溝通有深度。所以用好疑問句等於掌握了一門法寶。疑問可大致分為開放式提問和閉合式提問,前者包括5W2H等,後者則多以Do/Does/Did,Is/Are/Were, Have/Has等開頭,回答多為Yes orNo開頭。熟練掌握以上知識集合體,在腦海中建立起高效的英語知識點心理表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使用中不斷打磨。

(2) 場景使用技能

為什麼要強調場景呢?一方面,是想區別於學校期間的書面練習,把所學應用與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真實場景,學以致用;另一方面,不同場景要求我們說不同的話。場景大致可分成非正式場合和正式場合。非正式場合多指平時生活和休閑的時候,比如出國旅遊,朋友聊天,參加英語培訓課等。正式場合主要是與工作相關。

高效的英語技能心理表徵要求我們能在不同場合把握得體的tone,並表達合適的content。

舉個例子,平時口語中,我們經常使用get,make,do等口語辭彙,如「The salad in this restaurant is great. You should get it」。也會常常用到likely,probably等表示「可能,大概」。這些辭彙讓平時對話更加輕鬆自然。但如果是在正式場合,比如工作彙報中,過多地使用它們就顯得不妥。尤其是probably,likely等表大概的辭彙,會讓你的彙報失去可信度,如果改成具體的數值,如85 percent等,效果會更好。當然,恰當的tone和content都是建立在豐富而實用的知識集合體基礎之上。有了這個基礎,並在不同的實際場景中不斷打磨,才會掌握準確地使用技能,並最終建立英語技能的高效心理表徵。

2. 英語訓練中需要指導和反饋

正如上文刻意練習原則提到的,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導師或教練,他們能給予專業的指導和即時的反饋。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的英語培訓機構,除了VIP課程之外,普通課程幾乎都是多人上課,想要獲得一對一的指導和即時反饋並非易事,所以,需要我們在課中和課外有更多的溝通,積極主動的提問,尋求反饋,諮詢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讓培訓班變成自己學習計劃的一部分,而非相反。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應該建立一種有反饋的訓練方法。該方法的核心應該是對比。例如,有人在看美劇時,先看中文字幕,自己漢譯英,再看英文字幕,進行對比和調整,如此反覆,來掌握純正的美式表達。這種練習方法很容易實現,網路資源很豐富,上網找個字幕輕而易舉。但前提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美劇。難度適中,且自己對內容感興趣。關於這個話題,網路上帖子很多。還有一種方法,平時多問問自己一些辭彙、句子怎麼用英文表達,並記錄下來,之後可以再查找答案,或者詢問學習夥伴,知道的部分相當於複習,新的東西彼此一起進步,相信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學習夥伴,應該對雙方都是大有益處的。

總之,不管是哪種方法,練習英語的過程必須要有反饋,這是非常關鍵但又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3. 問問土鱉是怎樣做到的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土鱉,他們雖然沒有出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但能操一口流利英語,那麼,恭喜你,你找到了另一個寶藏。務必虛心請教,弄清楚他們是怎麼在漢語大環境中把英語學得這麼溜的。他們絕對是經驗豐富的,這些經驗對於你尤其受用的。因為你在過去和現在經歷的,很可能他們都經歷過,並且成功地跨越了所遇到的障礙,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經歷了你未來要經歷的。所以,遇到這樣的土鱉千萬不要放過。問題不宜太大太抽象,應該具體化,最好舉例子,同時要表達你的感受,這樣土鱉才能感同身受你的問題,也會回憶起當年自己的經歷,因此得到真傳的可能性也會更大。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馬雲和俞敏洪都不是海龜,但兩人的英語水平大家有目共睹。除去兩人均是英語專業出身(身邊有一些英語專業的朋友,並沒有覺得英語水平很高),大量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也應該聽過馬雲當年在西湖邊免費做英語導遊練習英語的故事,這樣的膽識和魄力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

4. 用80/20來控制難度

這個難度對大多數人應該是適用的,屬於「跳一跳,夠得到」的情況。有些人偏好挑戰,可以嘗試70/30,甚至60/40。對於基礎較弱的人群,也可以從90/10開始。據我所知,部分英語培訓機構會使用70/30難度,學員在最初評估階段會做一系列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給出相應分數和等級,之後安排對應的課程,難度大概控制在70/30水平,也就是培訓內容的70%應該是已經掌握了的,30%是不熟悉的,這30%也正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部分。

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的,當你掌握了之前不了解的20%之後,就應該去發掘新的20%。只有這樣不斷地挑戰新的未知,才能讓你一直保持前進。這是一個不斷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動態過程,養成習慣之後,打破平衡本身也會變成一種習慣。這個過程好比駕駛一台收割機行駛在廣闊無垠的麥田上,不熟悉的20%部分好比收割機的收割滾輪,只有滾輪不斷轉動前行,收穫的新知才能不斷擴大。

5. 階段性訓練和專題性練習結合

上文刻意練習原則中講到,刻意練習需要將目標和任務細化,也就是說需要先確定一個原點,原點就是你現在的位置(比如聽說讀寫能力評估),之後確定一個中期目標,比如一年時間裡,希望自己達到的水平。再把這一年時間進行分割,如按季度,之後每季度再分割,如按月份,每月份又可按星期細分。分好的時間段應該和具體的任務相關聯。比如,想通過美劇來提升地道表達,可以把1-3月用來看美劇做對比練習。假設一共是6季,每季10集,那麼每月可以學2季,每周5集。看的時候,最好有word版的字幕,邊看邊標出覺得好的辭彙和句子。看完單獨整理出來,作為學習資料掌握,之後通過漢譯英來做對比練習,加深印象,並且一旦有機會的話就要在實際交流中使用,或者諮詢其他人來獲得反饋。之後再做第二版的精鍊資料,且要定期複習和使用。我在美劇《Silicon Valley》上用過該方法,效果很顯著,幫助我掌握了大量的地道辭彙和表達。當然整個過程工作量很大,很需要毅力,不過做下來還是很有收穫的。在目標和任務細化過程中,不斷嘗試和調整也是必要的。

專題性訓練主要是指針對某些頑疾或重要的問題。在英語口語中,我們常犯的錯誤之一是she和he不分,因為中文發音沒區別。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做一個she和he的專題練習。可以在網上查找練習資料,或者自己設計練習,經過不斷練習和強化,犯錯誤的情況也會不斷下降。類似的情況還有動詞的過去時態,如do/did,have/had,go/went,make/made等等,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如果想讓自己的表達更準確,減少不必要的錯誤,那就試試專題性練習吧。其實老外自己有時也會說錯,所以偶爾錯錯也沒關係,只要說得開心,錯得自然就好。

多說才能活用

很早以前聽過一句話:「Best training is doing」,十分贊同。再多的線下練習,最終還是為了線上使用,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應該在doing中做training,效果才是最好的。條件不太允許的話,也應該儘可能的創造doing的機會。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可以檢驗自己的真實水平,找出閃光點,找出差距,獲得反饋(有時候是自我評估),並且獲得新的學習靈感,幫助校正接下來的線下練習。當你在英語練習過程中靈活運用刻意練習原則,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磨鍊,那麼獲得高效的英語技能心理表徵只是時間的問題。還記得麥田裡的收割機嗎,當開足馬力忙完整個收割季節,靜坐爐旁享受麵包時,辛勞在此刻獲得了最好的回報。


推薦閱讀:

【模型 3.0】第一性原理:為思維大廈提供堅實的地基
《黑匣子思維》——直面自我
學會這三種思維,90%的婚姻問題迎刃而解
如何做一個卓有成效的旁觀者?
如何像高手一樣思考,擊敗99%的同齡人?

TAG:英語學習 | 思維方式 | 教育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