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媽原創)磨人的小妖怪到底是吃多了還是吃少了?「胃食道反流」的真相知多少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一、不得不提的名詞,「胃食道反流」。究竟有哪些表現,如何判斷?
前面也提到過,寶寶胃食道反折的角度要到3~4個月才能完全發育好呢,本身就有可能造成奶水反流。不是早就有個說法,「吵一百天」嘛,剛好對應上(還有腸絞痛、「吵瞌睡」等原因,3~4個月以內的寶寶容易哭鬧)。這不,添了奶粉,發生率更高,癥狀更明顯了。現在奶粉寶寶這麼多,母乳寶寶也經常被塞奶粉,胃食道反流的情形太過於常見,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媽媽奶太多的母乳寶寶身上也可能出現,只是相對而言情形會好很多。
那麼,胃食道反流,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1
寶寶吃完奶,沒睡著,或睡得很輕,容易醒。他會持續性地嗝氣,臉上做怪動作,嘴裡發出怪聲音,身子扭來扭去。經常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抱起來通常會好一點。
2寶寶經常不明原因「鼻塞」、「有痰」、咳嗽,睡覺喜歡打呼嚕,有時臉憋得通紅,仔細查看,發現口鼻分泌物都是奶水,或者消化過的奶塊(寶寶早期鼻咽腔狹窄,容易塌陷,也容易敏感受刺激,鼻咽部各反射又不是那麼敏感,有些孩子還有腺樣體或扁桃體肥大的表現,這些癥狀都會明顯些)。這些都是從肚子里反流上來的奶水,只是沒有吐出來,在鼻咽腔「打轉轉」而已。
這些表現需要跟「嗆奶」相鑒別。這通常在剛吃上奶的時候出現,寶寶咳嗽,鼻子和口腔里像有痰,不好好吃,身子扭來扭去,嘴裡發出怪聲音,有時候臉憋得通紅,吐出奶頭,哭一兩聲。隨後,有些孩子會拒絕再吃,有些會再次嘗試。過了一陣這些表現就不那麼明顯了。這是因為有些媽媽噴乳反射很明顯,寶寶吞咽速度趕不上造成的。還有些寶寶剛睡醒覺就吃奶,胃腸道開始蠕動,奶水沒能好好下去,容易扭來扭去、打屁、拉屎撒尿。
而胃食道反流,通常是在吃完奶後才出現這些表現,可以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之久。
不過,這些狀況,的確需要跟真正的感染、過敏等因素鑒別。感染、過敏往往是突然出現的,往往還伴有其他表現,比如低熱、腹瀉、肛周潰瘍、濕疹、哭鬧增加、精神萎靡等等,胃食道反流持續時間很長,往往在吃完奶以後出現,精神、睡眠等還是挺好的。需要媽媽們綜合判斷。當然也可以去醫院諮詢,只是,很多醫生也不了解哺乳知識,並不知道這一點……
3
寶寶吐奶,更是家常便飯。儘管很多寶寶都會吐奶,胃食道反流的寶寶,往往會吐得更厲害些。可以根據其他表現,綜合判斷。
4寶寶很喜歡抱著,無論抱多久,經常「落地醒」。我們拿一個半滿的礦泉水瓶子做個簡單的試驗,就不難理解了——斜著的時候,裡面的液體不容易流出來,可是放平了,就很容易流出來了。寶寶也是如此,放平了更容易造成反流、吐奶,影響睡眠。另外,蜷縮起來,也會稍微緩解腹脹的感受。在大人懷裡,有安全感,心理上的安撫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身體上的不舒服的感覺。
所以,寶寶特別喜歡抬高上身入睡,尤其是抱著睡,感覺無論抱多久,都很難放下來,簡直把照料者累壞了,經常見到一家人輪換著抱整日整夜,其他照料者趕緊眯兩眼。要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月母子齊上陣,場面十分壯觀,要麼得專門請個保姆抱。
糟糕的是,前面提到過,寶寶有很強的秩序感。抱著睡覺,會形成新的睡眠秩序,讓他再難接受平卧入睡!即使小心翼翼放下來睡一會兒了,一旦深淺睡眠交替,進入淺睡眠期,他發現自己是躺著的,也非常容易醒來哭鬧!老人家說的「抱慣了」,還真有理論出處。這些「抱慣了」的孩子,到了2~4歲也未必能放下來睡覺,即使睡著,也很容易醒來,非要抱著才肯善罷甘休。
孩子還經常因為秩序感,喜歡挑個固定的陪他入睡的人!如果家裡人換著抱,寶寶也可能因此而哭鬧不安。很多媽媽很疑惑,為什麼出了月子想抱寶寶,一到自己懷裡就哭,可是在保姆和老人手裡就很好,就是這個原因(也有寶寶貼著乳房了,有尋乳反射而哭的,但秩序感往往是最主要的因素)。寶寶把最該親密照料自己的人弄混了!其他照料者很欣慰,眉開眼笑,「看,還是跟XX親,跟媽媽不親!XX辛苦沒白費哇!沒白愛你,么么么么么么噠(親吻落滿寶寶一臉)……」這無疑讓新媽媽感到挫敗、沮喪極了。
想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大寶當時,就是這樣的啊!後來我上班,白天保姆抱著睡覺,晚上我陪著睡也睡不好,非要我起來抱三四次,一蹲下就醒,我可是累壞了,當時工作異常辛苦,一晚上睡3~4小時就不錯了。這情形一直折騰到2~3歲,這時候寶寶睡眠總時長短了,也變輕了,脾氣也變得非常叛逆、霸道,抱慣了的情形還會更明顯,更難處理。查看大量書籍,發現是這個緣故。於是,二寶寶從出生一直是自己帶的,夜裡哼唧兩聲,就偏過頭來吃奶,側卧奶睡,從來沒出現這類自己不好好睡、也不讓媽媽睡的情形,特別好帶,脾氣也很好。
5
上面這些原因,諸如奶水反流、吐奶、鼻塞、咳嗽、不自然的睡眠秩序……無一不影響寶寶的睡眠。寶寶經常自己不肯好好睡,也不讓照料者睡。糟糕的是,可怕的「睡眠-覺醒」模式一旦形成,他很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好好睡覺,照料者感到辛苦極了。
有些孩子2~4歲還喜歡晚上起來吵。如果照料者心疼孩子,起來開燈陪著玩,情況就更糟了。梧桐媽媽的一個朋友,工作辛苦,孩子是外婆帶的,2歲多了,夜裡要起來幾次,不是在沙發上蹦,就是玩門。一天,外婆心滿意足地說,「昨天只起來2次,實在是太好了……」朋友特別心疼她的媽媽。因為夫妻雙方工作辛苦,經常上夜班,孩子實在太吵了,不得已只能送走,讓外婆帶回老家照料了。
這種情況下,「睡眠訓練」等說法應運而生,就不難理解了。否則,寶寶經年累月難入睡,不好好睡,照料者根本沒法活啊!
6寶寶容易誤吸奶水。具體詳見上述「奶量」相關章節。
7
很多時候,胃食道反流的癥狀與腸絞痛有交叉的地方,不容易區分,比如面容扭曲,身體扭來扭去,像解大小便一樣,喜歡抱著,不好好吃奶,也不好好睡覺。腸絞痛的孩子也經常是添加了奶粉的,也可能吐奶,因此很多奶粉寶寶兩種情況都有,摻雜在一起。如果寶寶的腸胃對奶水中的物質過敏,敏感而痙攣的腸胃會讓胃食道反流和腸絞痛都加重些。
母乳寶寶也可能會腸絞痛,不過發生率相對較低,癥狀也更輕微,這狀況通常也不會持續很久。這是因為新生兒中樞和外周神經、胃腸定向蠕動功能尚未發育完善的緣故,如果母乳媽媽吃了些讓寶寶不舒服的東西,最常見的是鮮奶、高蛋白食物、酒精、藥物等,寶寶更容易出現腸絞痛。
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胃食道反流通常在進食後出現,持續大半個鐘頭甚至超過一小時,尤其是夜間吃奶,經常因吃奶間隔較長,一次吃多了而不再好好睡覺,吐奶、口鼻處液體分泌物增加等情形更為明顯;腸絞痛一般是一陣陣的哭鬧,像解大便那樣的情形更明顯,比如身體扭來扭去、小臉憋得通紅,有時會常打屁、拉稀便,解便或放屁後稍微好點。喜歡蜷縮身體,經常兩腿交叉,向肚子上蜷,趴著或來個「飛機抱」,會好一點。
腸絞痛與過敏的關聯往往更為明顯,如果合併肛周潰瘍、濕疹、大便或嘔吐物帶血等,可能更佐證這個判斷。
不過一定要區分二者的意義也不大,處理起來是類似的。具體詳見下述。
8胃食道反流一般不會影響孩子生長情況,吐了奶,如果寶寶沒要求,也不需要額外補充,畢竟是奶水吃多了造成的嘛。不過如果是過敏引起,是有生長受限的幾率的,一定要觀察過敏表現(具體見「奶不好」章節),尋求過敏原。
如果孩子胃腸道先天畸形,那就另當別論了。有些孩子一出生就頻繁、劇烈地嘔吐,尤其是嘔血、胎便延遲或不太解大便(要跟「攢肚子」區分)等情形,一定要找兒科及兒外科醫生看看。有些孩子持續頻繁、劇烈的嘔吐,排除了過敏等因素,持續時間超過1年,甚至造成生長受限,有可能是胃、十二指腸等摺疊部位等發育畸形,醫生評估確診後,可能需要做個手術,讓孩子腸胃通暢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不一定都有。有的寶寶僅僅是精神頭特別足,不肯睡覺;有些僅僅表現為「落地醒」,基本放不下來。媽媽們可以根據自身孩子的餵養、精神、尿便、睡眠、生長等情況,綜合判斷。
二、孩子這麼難帶,不是沒奶吃,竟然大多是「吃多了」惹的禍!我們該怎樣做才好呢?
1
限制食量,少吃多餐。
寶寶出生第一時間讓他吸吮乳頭,盡量不要用吸奶器等物品干擾,最好不要過度追奶,也不建議添加奶瓶(裡面裝著奶粉、藥物、糖水、鹽水等東西,都不建議喂哺)。隨後媽媽寶寶盡量側卧奶睡。乳房是莫大的安慰,給他最舒適的懷抱、最溫情又舒服的食物,寶寶容易吃奶睡著,某種程度上能很好地控制他的食量。混合餵養的媽媽,還是非常建議你追奶,任何時候追奶都有成功的幾率,具體詳見下述「追奶」相關章節。
奶粉寶寶就麻煩許多,因為這本來就不是生物性行為。如果少吃多餐,定時餵養,寶寶每次喂哺完瓶中的液體,吸吮需求沒能滿足,仍然會經常吐出奶頭傷心地哭鬧。如果按需餵養,經常會因反射性尋乳和吸吮動作,不停地要吃奶,容易造成過度餵養,加重反流;少喂點兒又不知度量衡在哪兒。另外,側卧奶睡的動作,幾乎就不可能做到了。奶粉寶寶只能試著摸索寶寶的脾氣和規律,將按時餵養和按需餵養結合起來,餵奶間隔相對固定,掐著時間快到了,稍微提前點泡好奶,不要讓寶寶過於飢餓或煩躁的時候喝奶,否則他可能焦躁不安,不肯好好吃。每次也得估計著量(參看前述「吃多少奶」章節),吐得多了、扭來扭去不睡覺下回就少泡點兒;哭得多了,吃奶間隔短了就多泡點兒。
2母乳寶寶可以嘗試側卧奶睡,奶粉寶寶多數只能抱著哄。
如果一開始媽媽就實施側卧奶睡,沒用過任何奶瓶和其他液體干擾,大多數母乳寶寶能一直採用這個方式睡著,並形成固定的睡眠秩序。梧桐媽媽最推薦這種方式,它很方便,在自然界被廣泛採用,貓貓狗狗不都是這樣依偎媽媽吃奶睡眠的嗎。當然,有些媽媽反映,「怎麼奶頭一拔出來就醒了?沒辦法只得接著抱著睡。」那是因為孩子需要15~30分鐘從淺睡眠進入深睡眠,奶頭得含這麼久再試著拔出來,沒成功就又塞回去,過一會再試試。奶睡並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乳頭皴裂的直接「罪魁禍首」,具體詳見「側卧奶睡」、「乳頭皴裂」相關章節。
有些媽媽奶量較大,母乳寶寶也可能出現胃食道反流,有時不肯躺著吃奶,那就只能抱久一點,通常要超過15~30分鐘淺睡眠進入深睡眠的時間,有些孩子可能抱大半個鐘頭也難放下來。不過媽媽們可以試試,在寶寶放下來,哼唧沒一會兒還沒醒透的時候側卧奶睡「接覺」,有些孩子就又睡著了。同樣的道理,寶寶睡了一陣,從深睡眠進入淺睡眠還沒醒透的時候,及時給奶頭「接覺」。觀察寶寶反應,慢慢減少抱睡的持續時間。這個方法也能最大程度上減少「抱慣了」的幾率。有時候「接覺」不成功也沒事,寶寶多數已經吃飽睡好,心滿意足,醒來後特別乖,較少哭鬧。
奶粉寶寶不是不能用奶瓶哄睡,而是形成了固定的睡眠秩序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離了奶瓶就不肯睡覺,大哭大鬧!另外,在寶寶還沒進入深睡眠時把塑膠奶嘴拔出來,寶寶也特別容易醒來。而吃奶瓶睡覺的時間長了,對牙齒非常不好,齲齒是非常常見的事情(母乳寶寶奶睡並不容易患齲齒,詳見「齲齒」章節)。如果實施「少吃多餐」,寶寶吃完奶瓶吸吮需求還沒滿足夠,經常是清醒的,或沒一會兒又要吃奶。這隻能估摸著每次喂哺的奶量和餵奶間隔時間了。
每次吃奶間隔中,倘若寶寶哭著找奶吃,先試試看別的方法能不能安撫他。
①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抱起寶寶輕哄,累了就用嬰兒背巾背在身上。當然,這樣做,非常容易「抱慣了」。放下來不容易,即使放下來睡了,一旦進入淺睡眠期醒來,也很難「接覺」,經常一哭就抱起來,這個動作挺大,寶寶又「醒透了」不睡了。
②媽媽們也能藉助安撫奶嘴等用於吸吮的工具(梧桐媽媽本人不大喜歡安撫奶嘴,減少吸吮需求有可能影響母乳媽媽奶量),有些孩子會啃被子和毛絨玩具,另一些能吸吮自己手指和下唇睡著。他們會習慣這樣的安撫方式,有時也能吸到3~4歲,時間長了容易齒列不齊。不過,這些「吸吮安撫法」都是沒辦法的辦法,造物主精心安排寶寶早期的吸吮需求跟乳房對應,也能幫媽媽增長奶量,寶寶不吸乳房,經常難於安撫,只得吸別的物品尋求安慰,不這麼干,他的心裡會非常焦慮。這些情形,在較大的生活變故,比如斷奶期、重要照料者離開、搬家、二胎出生、生病等時候,更為明顯。
出現這些吃手指、下唇、毛絨玩具等情形,照料者們通常很緊張,總想著「糾正」,有些糾正方法很殘忍,在孩子小手上或心愛的玩具上抹辣椒、胡椒等。在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入睡和哭泣時,孩子心靈較為脆弱),親愛的媽媽沒有給予乳房安撫,最信賴的家人卻用這種方式傷害他幼小的身體和心靈,這真的很殘忍!唯一的方法只能讓孩子吸個夠(還是得洗乾淨點),心滿意足了,自然會慢慢減少吸吮需求。越不讓孩子吃,他越想吃,你無法時時刻刻盯著他,有些孩子到幼兒園,還啃別的孩子的鞋子。
那,齒列不齊了怎麼辦?「豆瓣」、「涼拌」……防患於未然,盡量讓他吃母乳,而且吃的時間長一點。具體見「斷奶」章節。
③其他比如拍著睡、唱著歌睡、「白噪音」入睡……這些都不屬於自然的哄睡方式,只能挨個試試,看寶寶接受哪個。最好能躺著睡著,媽媽輕鬆點。然後盡量維持固定的入睡秩序和陪睡者,寶寶哭鬧會少一些。不建議百姓們最常用的「搖晃入睡法」,寶寶每每能睡著,但其實是一種對前庭疲憊、眼前圖景晃動產生的退縮反應——寶寶被晃暈過去了!哪怕是非常輕微的晃動。晃動入睡不是自然的哄睡方式,即使睡著,也容易睡不踏實,頻繁驚醒。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育兒謠言及行為誤區》「搖晃」相關章節。
④不要等寶寶太困了再哄他睡覺,否則他可能理解不了自己睏倦的難受的感覺,進而大哭大鬧很久,俗稱「吵瞌睡」。這在2~4個月的寶寶最為常見,這期間寶寶睡眠總時長趨於減少,自我意識形成,秩序感特別明顯,還對光線變化敏感,容易出現「黃昏焦慮」、「黎明焦慮」。白天營造一個有聲有光的自然環境,夜間保持安靜、黑暗,有助於讓寶寶形成自然的晝夜節律。
3
抬高寶寶上身的做法,需要媽媽們發揮聰明才智。
最常見且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抱著了。不過「抱慣了」真的很累呢。使用嬰兒背巾一般能輕鬆許多,畢竟在很大程度上,雙手得以解放。寶寶睡著了,感覺進入深睡眠時期,可以輕輕把寶寶放在床上,解開背巾。外出時,這背巾還能當被子蓋。
可是夜裡想側卧奶睡,怎麼解決呢?剛才提到過,可以嘗試先抱睡,又用奶睡接覺的方法。也可以買個抬高寶寶上身的枕頭(注意枕頭材質,網上售賣的經常是三無產品,不放心也可以自己製作。也有媽媽採用洗澡盆里的架子,把寶寶上身架高,底下墊東西。注意讓寶寶頸部、脊背平直,也別讓寶寶滑下來或翻下來,容易誤吸奶水),媽媽也墊高身體實施側卧奶睡。當然,這得媽媽寶寶適應這種方式,如果媽媽覺得很影響睡眠,倒不必勉強,可以試用別的方法,比如抬高上身的嬰兒推車、嬰兒搖椅(但最好別搖晃)等。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這得讓媽媽們充分發揮想像力了,沒有標準答案,怎麼方便、安全,適合自己,就怎麼來。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枕頭」相關章節。
4不僅寶寶除了奶,什麼都別喂,哺乳媽媽也盡量少吃讓寶寶腸胃不舒服的東西,比如鮮奶、高蛋白食品、酒精、藥物等是最為常見的,可以一個個去除觀察看看。如果寶寶合併濕疹、肛周潰瘍、腸絞痛等等過敏表現,更要仔細查找過敏原,最要從媽媽和寶寶嘴裡找原因,畢竟90%以上的嬰兒過敏是食物引起,不去除過敏原,癥狀很難好。添奶粉的寶寶,一定要想到奶粉過敏的可能,畢竟這是異種蛋白的奶,有超過10~40%過敏率,可能需要更換不同程度水解蛋白奶。但由於知識宣教不到位,老百姓和部分醫務人員,經常未能想到這一點。具體參看下述「奶粉餵養」章節。
5
噴乳反射很明顯的媽媽,倘若寶寶經常嗆奶,可能需要稍微限制奶流速度。方法是兩隻手指夾住乳暈,或喂哺前稍微擠掉一點兒前奶試試看。
如果是吃奶瓶,奶流速度也要適中。奶孔太小,吃得很費勁,一次吃很久;奶孔太大,奶流速度太快,又容易嗆到孩子。如果有條件,可以多買幾個奶嘴試試看,最後選擇一個奶孔大小合適,寶寶吃起來比較得心應手的品種。餵奶時也需要稍微抬高寶寶上身,這樣也能減慢奶流速度。
6 吃完奶不要馬上快速變動寶寶體位,搖晃、推擠、逗弄寶寶等,有時可能加重吐奶。比如很多照料者在寶寶吃完奶後,迅速將他豎起來試圖拍嗝,這時他反而很容易吐。如果加上「降龍十八拍」較大力氣、較急躁地敲擊寶寶後背,吐奶可能還會更明顯——別忙著沾沾自喜,這不是拍出嗝兒來了的表現,而是拍吐了……事實上,科學研究已然證實,給母乳寶寶拍嗝兒,基本沒多大用處,因為吃乳房的吸吮方式很少吞氣。如果寶寶吃著母乳能安靜睡著,說明胃食道反流表現並不明顯,更不需要特意把他抱起來弄醒拍嗝了。
如果寶寶吃奶瓶,拍嗝可能就很必要了。這是因為奶粉沖泡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細小氣泡(沖泡方式見「奶粉餵養」章節),吸吮塑膠奶嘴也更容易吞氣,寶寶又那麼容易過度餵養。寶寶吃完奶瓶,很多時候是醒的,並不像吃乳房那樣經常性睡著。這時變動他的體位和輕拍他後背的動作,都要比較和緩。
7
頻繁吐奶的寶寶,容易誤吸奶水。特別是早產、低體重、疾病等情形下咽反射較為薄弱的寶寶,更容易發生誤吸。如何判斷和處理,具體詳見「奶量」相關章節。
8如果寶寶特別愛吐奶,每次吐出的奶裡面帶些血絲或膽汁,體重有所減輕或沒能增加(注意,1~2周時寶寶可能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下降幅度通常為出生體重10%以內,2~3周時才恢復出生時的體重水平,另當別論),就需要引起重視了。除了媽媽寶寶吃的東西稍微忌口些,最好早些去兒科就診,讓醫生幫助判斷。1歲以上仍然吐得厲害,甚至影響生長發育的,需要諮詢兒外科專科醫生,考慮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如果寶寶出現胃食道反流,一般會鬧騰到什麼時候?剛才提到,多數孩子胃食道反折his角需要3~4月才能發育完善,在這時候胃腸定向蠕動功能也趨於完善,腸絞痛也跟著減少,「吵一百天」的情形會緩解不少,媽媽寶寶晚上睡眠情況會好轉很多。不過希望孩子不怎麼吐奶,那大概得等到6~7個月,寶寶會坐,直立時間延長的時候,「瓶子」豎起來,自然裡面的液體倒不出來,就不怎麼吐了。也有些孩子到8~9個月還愛吐的,只要寶寶沒別的不舒服,就不要緊,當然,這時候添加輔食要很小心,有可能刺激孩子腸胃加重嘔吐,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你不可不知的輔食添加誤區》一書。
由上述,我們現在知道了,寶寶餓了哭,太飽了也哭。太飽了比餓著了要常見得多!怎麼知道寶寶是餓是飽?如何判斷?累……重磅內容,且讓梧桐媽媽好好編輯編輯,過幾日跟大伙兒細細道來。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推薦閱讀:
※原來喝水學問這麼大 你給寶寶喝水喝對了嗎?
※(桐媽原創)寶寶吃了牛奶,不肯吃母乳,該怎麼辦?
※9-11個月寶寶的餵養實用貼!
※如何辨別辨別真假鱈魚?寶寶吃的鱈魚安全?
※寶寶喝了涼奶粉會不會拉肚子呢?
TAG:嬰兒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