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綜藝審美疲勞,天王首秀《我們十七歲》亦沒能成為「爆款」

戶外綜藝審美疲勞,天王首秀《我們十七歲》亦沒能成為「爆款」

文|梁湘梓

一段「逆時光」的旅行,《我們十七歲》本周即將畫上句號。不差的收視表現和口碑,《我們十七歲》算得上合格。只不過在目前相對疲軟的綜藝市場,戶外綜藝也沒能逃脫觀眾的審美疲勞。雖有天王郭富城的戶外綜藝首秀,《我們十七歲》也沒能突圍成為「爆款」,稍顯遺憾。

2016年12月20日,《我們十七歲》登陸浙江衛視,坐擁20點30分的黃金時段,郭富城、范明、林志穎、華少、孫楊、韓東君六位固定MC就這樣開啟了一段青春旅行。

作為國內首檔主打「逆時光旅行類」的真人秀,《我們十七歲》的背景是「重返十七歲」,以找尋青春的記憶,並試圖完成當初的夢想。說實話,這個「逆時光」的概念是節目討巧的地方,畢竟青春是個永恆的話題,比較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因此,當「原創+天王+懷舊+逆時光旅行」融合在一起,節目播出前總會讓人有所期待:這次會不會有一檔戶外綜藝,能夠超越《奔跑吧,兄弟》?但是,12期節目過後,最終《我們十七歲》僅僅收穫了一份比較平淡的成績單,雖然口碑在後期有所好轉,但是無奈距離「爆款」還有不小的距離。原因何在?

最大的亮點不是「十七歲」,

而是不一樣的十七歲

首先,同相君還是要肯定《我們十七歲》的核心概念。十七歲是一個可以被包容、被眷顧的年紀,任性也似乎永遠可以被保留在那個階段。那麼如果再來一次,你的十七歲會怎樣?會不會和他們一樣,踏遍千山萬水,也想實現心中盤旋的少年夢想?

雖然就這季來看,「十七歲」在《我們十七歲》中只是一種噱頭,其本質還是一檔戶外綜藝,但是如果說電視劇看的是「台詞和故事」、電影看的是「拍攝和畫面」、演唱會看的是「現場和氛圍」,那麼綜藝節目看的不就是「人秀」和樂趣?

毋庸置疑,嘉賓陣容、表現力和人設對於一檔戶外綜藝是極其重要的。相較於《我們的挑戰》首期就直接告知嘉賓的人設不同,《我們十七歲》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這段旅途中,通過不同的環節、遊戲,逐漸塑造了六個MC不一樣的十七歲:

老齡段的范明:姜還是老的辣,好像一顆頭頂「心機」勇闖天涯的大松樹;

天王郭富城:郭富城絕對是節目意外的驚喜,名為戶外綜藝首秀,實際卻像極了「老司機」,表情誇張、「話嘮」,名副其實的郭三歲,當然還有香港藝人屢試不爽的「港普」,綜藝感十足;

中年段位的林志穎:充滿表現欲的Kimi他爹,依然保養得很好;

華少:暗黑系「心機boy」,也是本節目中的唯一背鍋王,想想第一期傳遞食物的遊戲環節,當華少需要用嘴從范明的腳趾接過那一個個氣球時,好想問一句:華少,你還好么?

鮮肉級別的韓東君:心地善良,尊老愛幼的表率;

孫楊:一隻行走中的國寶,不過就是閱歷少了點。雖然後期提前離開了節目團隊,但是其形象在前幾期也已經塑造起來了。

因此,如果一定要和《我們的挑戰》相比,《我們十七歲》顯得更加從容,沒有生硬的人物介紹,而是在一種動態過程中,展現嘉賓們差異的性格、背景以及迥異的笑點。而當這些「人」成了的時候,節目也就不會太差了。

距離爆款還有多遠?

製作團隊還需再接再厲

一檔優質的戶外綜藝,除了卡司陣容外,製作則是另一重要的要素。一般來說,製作團隊需要解決節目模式、賽制規則、遊戲任務、劇情設計和後期剪輯等等問題。

就《我們十七歲》而言,其導演團隊是多年前《爽食行天下》的原班人馬,因此「戶外」對他們而言並不陌生;而在攝影攝像團隊上,羅立團隊也參與了《奔跑吧,兄弟》、《我們的挑戰》的拍攝,在戶外綜藝上經驗十足。

那麼,《我們十七歲》為何還是沒能成為「爆款」呢?

1. 節目模式不夠新,似乎是浙江衛視版的《兩天一夜》

《我們十七歲》的節目流程簡單來說:旅行、遊戲、吃飯、睡覺,而遊戲都是為了「吃飯、睡覺」服務的。就這個節目模式而言,似乎已經是戶外綜藝的標配了,想想《我們的挑戰》、《奔跑吧,兄弟》、《二十四小時》,好像都是這樣的節目模式,觀眾難免會審美疲勞。

而《我們十七歲》最被網友吐槽的是「吉不吉」環節,被指照搬了韓國《兩天一夜》中的「福不福」,只因為《我們十七歲》的金主是「王老吉」。從劃火柴選擇飛機還是自駕,到電話聯絡「求你快點說」,再到「記憶傳遞」……大體通過「吉不吉」的二選一遊戲左右走向。也就是說,「吉不吉」這個遊戲,比如午飯吉不吉,就是看你是不是有運氣可以贏得遊戲取得吃午飯的機會。

所以,同相君在看完了這季節目之後的感受就是,全篇似乎都有羅英石的影子(建議大家百度一下這個人):節目模式借鑒《兩天一夜》,航拍模仿《花樣青春》。有消息稱,節目一開始由韓國KBS《兩天一夜》團隊操刀,節目直到第4集都有韓國KBS電視台導演參與制作,而從第5集開始更改為中國獨立製作的形式。

而在這種「借鑒」還是「抄襲」的對弈之中,觀眾對節目套路也十分熟悉了,因此難以激起曾經的千層浪花,在所難免。

2.遊戲環節過於簡單,有點意思卻沒有足夠的意義

在上面的節目模式中,可以發現,遊戲佔據了戶外綜藝的一席江山,所以遊戲設計是十分重要的。總的來說,《我們十七歲》的遊戲設計過於簡單,並且很多已經在別的綜藝節目中玩過,意義層面大打折扣:

比如第四期節目中,六位兄弟要先接力把坑裡的土用鏟子給剷出來,然後再接力用桶裝水把坑填滿,最後大家再一個接著一個跳過去。

那麼,這個遊戲的趣味性在哪?或者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以展現6位MC的團結協作嗎?顯然,這個遊戲設計是缺乏深層意義的。

當然還有很多,比如指壓板互推看誰先動,或者用風衣去扇滅蠟燭,這些遊戲似乎早在《奔跑吧,兄弟》甚至《快樂大本營》中就玩過了,很明顯,這樣不容易對觀眾造成強烈的吸睛效果。好在《我們十七歲》的六位MC表現力十足,否則可能節目早已「撲街」。

3.劇情設計不煽情,但也沒有抓住「十七歲」的核心

如今的綜藝節目都會設有「編劇」一職,不難看出,很多人都認為,如果綜藝節目只玩遊戲已經不那麼好看了,一定要有複雜的、情感飽滿的或者燒腦劇情設計,才會引起受眾的關注。

就《我們十七歲》來說,先來看看劇情大綱:

根據制定的「願望清單」,集合出發,像一群十七歲的年輕人一樣,帶著一种放肆的心情展開一段集體的青春爆笑旅行。他們將以少年時代野生的方式去探尋中國1%不為人知的美食、美景;他們會像一群長不大的孩子再度對生活、對世界產生了好奇,在一路瘋狂的過程中不但探索了生活的美麗,也更探索了內心深處的自己,這將是一段尋回初心的暖心旅程。

在這樣的劇情背景中,值得肯定的是,節目並沒有生硬的,比如來個時空穿越,讓六位MC回到他們十七歲的橋段設計,而是在現時狀態之下,完成歷時狀態的一些夢想。這樣的劇情設計,不矯情,很直接。

但是,也像有人評論那樣,《我們十七歲》存在「外殼」與「內容」不夠吻合的問題,也就是說,「十七歲」這個概念並沒有融匯到所有的旅途、遊戲環節設計中,只是在六位MC的話語中,通過花字的設計進行點題,這是節目最大的遺憾。

同相君能夠想到的,比如每期節目,回到某一MC十七歲時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大家試圖幫助他完成十七歲的一個心愿。因為六位MC生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因此,這樣的場景還原既可以切合「十七歲」的概念,又可以體現中國的時代變遷,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是不是會在現有的程度上做出一定的深度?

要知道現在是一個追求「場景化」體驗的時代,還原不同的十七歲的面貌,甚至可能會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沉浸到不同的場景中,從而引起情感共鳴,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十七歲》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六位鮮活的MC形象,「人」的成功是支撐節目拿到這份不差成績單的關鍵。

至於為何沒能成為爆款,和整個市場疲軟的環境有關,也和製作有關:模式的陳舊,缺乏新意;遊戲設計雖有邏輯,但過於簡單,不夠吸引;關鍵還是「新瓶裝舊酒」的方式,沒能在「十七歲」這個青春概念上深入挖掘。如果下一季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改進,同相君相信《我們十七歲》會成為一檔獨特的戶外綜藝,畢竟十七歲,代表著時代的記憶縮影,也承載著很多人的青春情感共鳴。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天天向上綜藝節目邀請過的哪個嘉賓?為什麼?
潘瑋柏最近參加的綜藝節目有什麼?
對於綜藝節目《請給一頓飯show》你了解多少?
《非正式會談》停播:一個優質但窮困的節目如何堅守?
為什麼台灣綜藝會羨慕大陸綜藝?

TAG:郭富城 | 孫楊 | 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