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求生,PaaS要靠什麼來刷存在感?
此時此刻,當我們回頭審視整個雲計算領域,風景從未如此絢爛。
據貝恩(Bain&Company)最新報告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900億美元,這一數字與2015年的1800億美元相比,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達到17%。
中國市場,2015年雲計算市場整體規模為394億元,CAGR保持在30%以上,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跨過千億元大關幾乎沒有懸念。與此同時,2015年,公有雲佔中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的33%左右,且CAGR達到驚人的49%,即到2020年,公有雲將毫無疑問的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的中流砥柱。
蛋糕越做越大,對整個雲計算行業來說皆為利好,但相比IaaS和SaaS非常顯著的增長趨勢,PaaS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尤其在中國市場,雖然PaaS「雲時代操作系統」的命題早在10年前便進入國內,且一直以來都被寄予厚望,但國內始終沒有出現令人信服的PaaS平台。更加令人意外的是,隨著IaaS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以及SaaS行業裂變式的進化和資本的蜂擁而至,PaaS與IaaS和SaaS的邊界正在變得模糊,甚至消失,PaaS的存在感越來越微弱。
一、透過IaaS和SaaS的夾縫,被邊緣化的PaaS並不冤枉
傳統意義上,雲計算領域從底層往上被劃分IaaS-PaaS-SaaS三層,PaaS天然的被夾在了IaaS和SaaS當中。
沿著雲計算髮展的軌跡分析,基礎層IaaS廠商的率先爆發為雲計算開闢出了萬畝良田,隨之而來,數以萬計的SaaS應用得以在「遼闊的田野上」播種和生長,而PaaS平台則一邊紮根在IaaS土壤中,一邊為SaaS們出售各種生產工具、肥料和生產技術,為的是讓SaaS作物能夠更好、更快的破土而出。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PaaS,SaaS應用一樣可以在IaaS上長出來,只不過長得會慢一點、產量會低一點。因此,與其說PaaS平台成就SaaS應用,不如說是SaaS開發者對開發效率和易用性更高的要求,倒逼出了PaaS平台。
PaaS平台安身立命的前提是,確確實實能夠幫助SaaS開發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即開發者用PaaS平台「賣一個鋤頭」所花費的時間和效率成本小於他自己去「做一個」。
那麼,問題來了,國內雲計算市場上有沒有能夠幫助SaaS開發者高效且低成本解決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PaaS平台呢?答案實在令人抱歉。事實如此,PaaS便怨不得被市場邊緣化。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客觀原因。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尤其是企業級SaaS市場,不過是一個從2013年走上台前,2015年爆發的新興市場,SaaS產品的數量和體量並不足以倒逼出大而全的PaaS平台,即便是走在To B企業級服務和雲計算領域最前列的美國,PaaS在整個雲計算市場的佔比也不過5-7%。
隨著國內企業信息化和雲端化成為主流趨勢,龐大的需求群體讓企業級SaaS市場快速催熟,企業級SaaS應用越來越多,且相互之間對協同的要求越來越高,PaaS平台的意義日漸凸顯。所以,PaaS市場的空窗期對中國雲計算從業者來說,絕對不是壞事,它意味著一個擁有廣闊想像空間的新機遇正在來臨。
二、從細分到跨領域,從孤島到跨層應用,PaaS希望走向台前
PaaS,平台即服務。平台的概念本就十分寬泛,放在PaaS當中便越發難以準確詮釋。諮詢公司Gartner將PaaS平台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用部署和運行平台APaaS(applicationplatform as a service),另一類是集成平台IPaaS(integrationas a service)。按部署的角度,PaaS又可細分為資料庫服務、應用開發、應用基礎架構、中間件服務等。
從APaaS來看,國內已經有一些提供細分領域服務的PaaS平台,主要集中在通訊、支付、位置服務、智能識別等幾個領域,具體廠商不一一點名。
整體來看,國內市場對APaaS平台的需求還遠沒有被完全滿足。未來將有更多的APaaS平台為SaaS開發者提供部署和運行服務,他們之中一定會出現以細分領域為切口,逐步發展為跨領域PaaS的玩家給行業樹立標杆。同時,國外的雲計算巨頭的觸手將會很快觸及中國市場,為中國SaaS開發者提供較為成熟的APaaS平台。
接著來看IPaaS。目前,許多企業級SaaS廠商都在產品體系中設置了「開放平台」。主要原因在於,國內SaaS應用開放的API介面普遍不夠多,導致企業用戶在租用多個SaaS服務後很難集成,在企業內部仍形成一個個的信息孤島。
站在企業用戶的角度,隨著API調用的增加,跨層應用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他們需要更加集成化的SaaS產品。但是,當他們發現多個SaaS產品事實上卻是很難做到完全「打通」的,這直接導致企業在選擇SaaS產品的決策成本非常之高。
當SaaS產品無法通過售後集成來全面滿足企業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了能「賣出去」,SaaS廠商只能將集成環節前置,通過「開放平台」,盡量將各種跨層應用集成在自身的產品上。這種做法實際造成了SaaS應用開發成本的增加,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最終還是會通過銷售轉嫁到企業用戶身上。
按理來說,用戶對集成的需求更應該是由SaaS廠商通過IPaaS平台來搞定。但市面上並沒有能夠幫助SaaS開發者解決問題的IPaaS平台,他們只能自己來做。某種意義,SaaS廠商已經在做PaaS平台的工作。一不做二不休,部分SaaS企業便將PaaS寫進了自家的宣傳資料里,更有甚者刻意給自己貼上PaaS的標籤,先行占坑,以期標榜出一個更大的概念。
三、答此3問,PaaS可強刷存在感
PaaS平台背後的用戶是SaaS開發者群體,而To B的SaaS應用走向PaaS平台的目的本質上是為了匹配其客群(企業用戶)對雲端產品的需求。
對企業用戶來說,他們在選擇一款SaaS產品的時候無非面臨「易用性」「性價比」「適配性」這3個核心問題。所以,上述三點正是PaaS平台需要著力滿足SaaS開發者的需求點。
1、PaaS平台是否能夠讓SaaS系統更好用?
對B端企業用戶來說,決心摒棄傳統IT系統,轉而選擇SaaS化產品的內在驅動力是老系統不再適用於新形勢。換句話說,即原來的系統不好用了,希望SaaS模式的產品能具備更好的易用性。
企業級SaaS行業經過近幾年的蓬勃發展,企業全生命周期上的每個節點在市面上都可以找到形形色色的SaaS應用,因此競爭日趨激烈,導致行業卡位者不斷尋求差異化優勢。但在企業用戶眼中,無論SaaS提供商如何定義其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歸根結底落在一個「通」字上,即利用雲端技術,打通企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企業客戶在售前諮詢時往往會問「一個賬戶是否能管理所有的系統?」,這個私有部署時代不是問題的問題,放在SaaS面前卻成了個難題。試問,一套連賬戶體系都無法與其他系統打通的SaaS產品如何稱得上「好用」?
SaaS的問題便是PaaS的追求,PaaS平台想要刷存在感,或在雲計算大蛋糕上多切一塊,就要從企業用戶追求「易用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SaaS開發者的實際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告訴SaaS,我能滿足你某某方面的需求,至於你客戶的需求,與我無關。
2、PaaS平台是否能讓SaaS產品更便宜?
毫無疑問,中國企業信息化的主要戰役是中小企業的信息化,而中小企業客戶對價格更為敏感,他們選擇SaaS產品來推進信息化,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SaaS的價格更便宜,收費方式更靈活。
那麼,PaaS平台是否能讓SaaS應用的價格更便宜一些呢?從PaaS的業務邏輯上來看,這個命題是成立的。在工業時代,製造商從其他工廠購買通用零件組裝成機器的成本遠比自己加工更低,且效率更高。
回到雲計算領域,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不斷有剛需性質的上層服務成為下層標配,也不斷有下層服務集成打包升級為上層服務。那麼PaaS平台便如同工業時代提供通用零件的廠商,提供資料庫、存儲、計算、中間件、流程等等服務,以此降低SaaS應用的開發成本。尤其是,容器技術已經成為業務快速交付、產品快速迭代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軟體廠商基於容器開發產品。
3、PaaS平台是否能讓SaaS產品更適合於企業用戶所處行業?
左右用戶選擇SaaS產品的勝負手往往來自該產品與其行業的適配性的考量,即SaaS產品能否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
業內關於通用型SaaS和垂直型SaaS的爭論由來已久。整體來看,垂直型SaaS近兩年在餐飲、醫療、建築、健身等行業的發展非常快,而通用型SaaS廠商則傾向於提供以標準化產品為核心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
與SaaS廠商自己搞行業解決方案的做法相比,從PaaS平台的角度切入細分行業顯然更具優勢,原因很簡單,PaaS平台對垂直行業支持服務可以「賣」很多次,組合調整的空間和餘地也更大。
因此,在企業級SaaS應用愈發重視垂直行業特性的背景下,如果PaaS平台能夠讓SaaS開發者獲得更好的行業適配能力,未來或許大有可期。
推薦閱讀:
※藍信思維,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開會啦」辦公服務
※如何躲避SAAS系統實施陷阱
※移動辦公最終會代替傳統OA嗎,可否說說原因並把兩者對比一下?
※客戶成長階段,如何維持客戶持續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