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活著與死亡之間還剩餘什麼?

在活著與死亡之間還剩餘什麼?

來自專欄 孤另另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孤另另/文

據說人這一生都會有幾次輕生的想法,只是在真正要面臨死亡的時候,有人選擇了退縮,有人則選擇了繼續。每個人的出生和終點都一樣,所以上帝把我們的平均壽命設置成80歲,中間的這段歲月也許就是很多人不解的——活著的意義。

學校不會教授你活著的意義,家教也不會傳達給你人生的意義,對於學校而言,成績就是最大的意義,對於家教而言,成績仍然是最大的意義。一個人觀念的形成來自於環境,準確的說,是來自周圍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灌輸的觀念。父母從小就把一種觀念培植在孩子心中,長大後,當他發現這種觀念無法適應眼前的社會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十分抗拒,無法與自己妥協。他的心裡就好像住進了一隻魔鬼,他努力驅趕,卻束手無措,最終和魔鬼同歸於盡。

近日,一女大學生退學後燒炭自殺,曾以580多分考上武漢理工大學數學專業,但是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和不適應武漢的環境,她最後選擇了退學。小芹的qq空間里,透露出厭世的情緒,很遺憾的是,這條發在一個不常用的qq空間內的信息,家人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實際上,在小芹兩個QQ空間里,她在11月26日9點50分,曾發布過「應該只有兩天了」這樣的信息,只是家裡人當時沒有意識是這句話的含義。表面上看,一個人的自殺是種解脫,是一種脫離世俗的清高,也有人把自殺的原因歸類於:厭世、抑鬱、情感等,但實際上,自殺只不過是一種表象,很多人其實也和他有過同樣的自殺的想法,只不過他們迫於家庭責任、畏懼死亡等等原因,而中止。自殺不是個人現象,而是社會現象。

扭曲的價值觀。中國人口多,資源少,所以,我們從小就被培養成要贏在起跑線上,為了長大後爭奪社會的優質資源。然而,這就形成了單一的價值觀,就是以成績論英雄,家長和老師用成績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絕對標準。當他高考後,到了城市上了大學,他會發現,在大學生涯里,其實並不是非常注重個人成績,而是一個多元化價值的小型社會。大學裡的風雲人物,幾乎很少是學霸,大部分是在娛樂、社交、時尚等方面比較突出的學生。而小時候家長和老師培植的單一價值觀——引以為傲的成績,突然間得不到認可和存在感,同學們並不會因為的成績出眾而羨慕他,也不會因為他從小就是學霸而羨慕他,同學們談論的都是關於時尚、電競、互聯網等。而父母會認為把孩子培養到理想的大學,就是給自己和孩子最好的一個交代。對於老師和學校而言,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好的職稱和升學率kpi。最後,他內心一直堅持的價值觀在大學期間開始逐漸崩塌,他努力地改變自己去適應這個小社會,但固守了18年的觀念,並非可以在一朝一夕間完成蛻變。而且他很清楚的發現人生真正的價值觀,是在於對夢想的追求的過程,這才是一個人持續活著的動力,其餘的關於物質、外在的一切,都會轉瞬消失。他並非不明白人生的真諦,而是他明白了社會的真相後,知道自己這18年的成長過程,已經讓他失去了夢想、失去了意義。「盲目的努力,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不安」,是他日記裡面的一句話。這句話點醒了他這十幾年來的努力,只不過因為掩飾內心的自卑。而對於這種自卑感的形成,就是來源於單一的價值觀。成績好的學生很自然的獲得某種優越感,而成績差的學生相對自卑,所以,他這麼多年考上了武漢大學,就是為了讓自己不自卑。最終,大學使他明白,一個人的自卑與自信,完全取決於你堅守的價值觀,而非社會或環境灌輸給你的價值觀。價值是多元的,當一個富人與窮人比財富的時候,他是自信的;當一個富人與畫家比藝術的時候,他是自卑的。我們很大部分人,因為被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影響,一直把自己的財富價值當成是衡量自己成功與否的標準,也經常被主流輿論左右,當成與他人比較的價值觀。是誰在定義了你的價值觀,是誰在背後操縱的輿論,是你自己,雖然你控制不了外界的聲音,但你有決定自己思考的權利。

勤讀書,不思考。所謂的思考是什麼,是當我們讀完這一篇文章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通過學習一個歷史事件,我們要如何避免在當今重蹈覆轍,對於當今的政壇或其他領域又產生了什麼影響、我們要如何預見對未來的危機。而老師教授的重點在於,事件發生的起因、時間、朝代等等。學歷史,並不是要我們去記憶這些歷史節點,而是要學會以後在處理問題的方向上,多一份借鑒和思考。但我們考試的方向錯了,以至於教授的內容也錯了,導致學習的目的也錯了。記住每一場戰爭的發生時間和人物,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是從一戰和二戰中,我們反思到了什麼。如果學歷史不是為了不重蹈覆轍,那麼,歷史的意義又將是什麼。如果學語文不是為了提煉思考力,那麼,語文的意義又是什麼。如果學物理不是為了培養發現力,那麼,學物理又是為了什麼。所以,我們學了很多學科,最後發現一無是處。不會思考的人,就不會有創造力。我們泱泱大國,13億人口,科學、藝術、工業都不及西方和島國,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因為模仿的速度最快,因為抄襲最簡便,因為杜撰最省時間,複製別人的產品、複製別人走的路,只要看到哪個產業好,便往哪個產業發展,只要看到哪家企業工資高,便往哪裡跳槽,所以,我們成了別人的代工,幾十年來經濟的突飛猛進,不是因為我們的創造力和科學發展提升了,而僅僅是因為我們人口多,組成的消費力大。我們都缺乏一種冒險的膽識,如果有人談改變世界,一定會被譏笑痴心妄想。也正因為人人都覺得改變世界是一種笑話,所以,中國基本很少出過改變世界的人或諾獎得者。其實,夢想再大也不怕被笑話,如果連夢想都不敢有,才是最大的笑話。

不知道自己是誰。人的名字只是一個代號。人這一生其實是一個逐漸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了解一個人不容易,但了解自己更難。然而,這一課,沒有人教過我們。但這一課很重要,如果一個人不認識自己的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屬,而且難以完善自己。我是到了年近三十,才慢慢地認識到自己是誰,什麼是我該做的,什麼是我可以做的,什麼是我不能做的。該做的事情,就是你認識自己後得出的領悟,你必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點、優點、品行,對自己有一個綜合的評價,最後你才能得出該往哪裡走。雖然,你知道有些路看起來很順利,有些果實很誘惑,但那些通通都不屬於你,你就做你該做的。其次是,什麼是可以做的。這是遊離於道德與情理之間的範圍,你大致知道這樣做的後果,可以是在你承受範圍之內。什麼是不能做的,就是那些會違背你內心和準則的事情,一律不能做,儘管你可能受到的風險很小,但只要一旦風險爆發,超出了你的控制範疇,或者你無法承受的結局,那麼,即使利益再大,也要堅決杜絕。這些都是在你完全學會認識自己後,才有辦法做出的決定和選擇。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很少看到自己的缺點,這也導致了,很大部分人對自己產生了認識偏差。在很多事情上高估了自己或低估了自己,無法正確的與事實接合。這一課,雖然父母和老師並沒有教會給我們,但其實他們在日常中,已經不斷在給予我們心裡暗示。有些父母因為害怕孩子自卑,所以,從小到大對孩子只說優點,不說缺點,這不僅導致了孩子以後長大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而且當他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時,他就無法改變自己。還有些父母,只會指出孩子的缺點,從不對他說優點,這也會導致他以後產生自卑的傾向,並且可能喪失他人生的最好的機會。如果要讓孩子認清自己是誰,那麼在他的小時候,就要給他對每件事情一個客觀的評價,並且還原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單單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評判,更要時刻的指出他的優缺點,但不要下定論,要給予他改正和提升的空間。小時候,父母總批評我做事情粗心大意,這就是我的缺點,但是他們並沒有下結論,而是提醒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餘下的事情至於改與不改,只能憑自己的意志力。長大後,我有了是非觀,認為粗心確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開始不斷地改正。小時候,父母還總說我不愛說話,太過於安靜,也許當時看來是一個缺點,因為外界看來,小孩就應該活潑、外向。這些也是父母給予我的一個提醒,讓我更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大多數時候安靜的性格。但現在我認為這並不是缺點,反而促成了我思考力的提升,而且我在人際交往中並沒有障礙,只不過不喜歡吵雜的環境以及閑話他人。當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後,你就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向,並且逐漸地改變自己那些缺點,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認清自己是誰,真的非常重要,他決定了你人生的每個選擇和拐彎點,包括你以後的婚姻等等,因為當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夢想之後,你才會確定你要找的另一伴,而不是外邊人所認為的婚姻標準,適合才是最好的標準。

?

當你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時候,一定是內心找不到快樂的源泉,而什麼才是你快樂的源泉,是你一生都要去尋找的答案。也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我始終認為,外在的一切最終不會使你真正的快樂,只有內心的富足,才會是永恆。富人一定比窮人有錢,但富人不見得比窮人快樂,而我們活著的意義——是錢,還是快樂?物質並非不重要,物質只滿足於生存,除此之外的富裕,只能滿足你在人前顯貴的虛榮感、只能滿足你衝動消費的快感、只能滿足你虛有其表的自信感。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怎麼活出精彩的人生。

一個把世界撕得面目全非的公眾號:yuedushare(點擊微信右上角+號,添加朋友),或直接在微信頂部的搜索欄輸入:「悅讀的力量」,看到那個全宇宙最帥的頭像就是我了。

推薦閱讀:

抑鬱症,真的洪水般襲來了?
表面的風光帶不走內心的寂寞 明星自殺悲劇的背後
為什麼人們忌諱談論自殺或抑鬱症傾向?
陳寶蓮是自殺的么?
螻蟻尚且貪生,為人何不惜命——————給一位好友的悼文

TAG: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