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總愛鑽牛角尖? ——從情緒對認知的影響角度分析

為什麼年輕人總愛鑽牛角尖? ——從情緒對認知的影響角度分析

我們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別鑽牛角尖」。那麼而何為「牛角尖」?為什麼相比年長的人,年輕人更加傾向於認知狹隘?「鑽牛角尖」的後果又會是什麼呢應如何避免?

日常所說的「牛角尖」是指人們遇事不知變通,思想方法狹窄,思想被禁錮,也指 「值得鼓勵的精神」——對於有價值意義的理論或學術直接「鑽穿」,繼而可以站在「牛角尖之上」,以另一境界看世界,這就是「永不停息的反思精神」。但我們所探討的是前者的解釋,即以毫無邏輯的「不可理喻、強詞奪理、無理取鬧」的方式去思考某件事。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人面對挫折或突發性事件想不開從而做出非理性事件的報道。如3月杭州汽車南站附近一旅館內三名90後燒炭自殺的新聞,復旦投毒案,校園欺凌暴力等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的背後無疑暴露了一個嚴重性的問題:這些年輕人由於經歷事件所帶來的情緒體驗較差使得他們鑽進了「牛角尖」的狀態,一時無法自拔,從而釀成大禍。

對於這種心理現象,形象的說,更偏向於情緒調節「死機」的狀態,即個體的認知陷入狹隘的空間。鑽牛角尖的狀態比較像心理學上常說的一種情緒調節方式:沉思默想。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消極情緒體驗就產生,而人們往往為了擺脫這種消極情緒就會一直自己想個不停,希望從思維和理性上把控這件事:比如進行歸因,這件倒霉的事怎麼就落在我身上啊,或者思緒就不自覺地飄散開去,想的越來越多,越加將以前遇到的挫折經歷聯繫在一起,從而越來越悲觀甚至是憤怒,以至於導致不好的行為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個體越是希望想個明白,從理性角度想出些原因道理來,越是會讓情緒的不良影響持續存在下去。我們都知道消極情緒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等生理上的疾病,還有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脅:記憶減退,思維禁錮,嚴重者會造成抑鬱症,自閉症等。而這些往往會引發外部行為活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年輕人遇事後情緒激動陷入「牛角尖」,做出不理性行為。

為什麼相對年長人而言,年輕人更傾向於鑽「牛角尖」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大方面:第一方面生活經驗不足,受挫折較少。大多的90後屬於獨生子女,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家人呵護之下,更多的是得到他人對自己的關愛而非自己付出的愛,因而,思考問題和處理事情上更「以自我為中心」並且由於生活環境較平順,經歷的事情和挫折較少,使得年輕人更易產生消極情緒,陷於認知狹隘的情緒狀態。另外一方面,生理上雄性激素分泌比較旺盛。我們常會用「年輕氣盛」來形容年輕人精力旺盛,據研究表明,年輕時期生理激素的發育使得個體大腦各區域愈加活躍和成熟,其中與情緒產生很大關係的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是產生情緒,識別和調節情緒的重要區域,它控制著學習和記憶的腦部組織,而且研究發現,幼兒自閉症似乎也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當個體面對和處理外界事件時,具有情緒意義的刺激會引起杏仁核電活動的強烈反應,產生情緒體驗,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知。

作為年輕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應更多的學會對自我情緒的調節,比如:我們在陷入「牛角尖」時,我們可以轉化為向他人傾訴,通過訴說方法,一方面可以將心中的疑惑和不滿的情緒得以發泄,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他人的勸解和建議來幫助自我認知禁錮的解決,儘快走出「牛角尖」。另外,心理支持法也是不錯的選擇,通過寫日記,博客等書面的寫作,使得個體以第三方的角度來理性思考。因為相比語言對話的輸出,書信的語言是經過思考、過濾、濃縮過的,語言更正確且更有價值,讀的人有效率而且更能以另一種角度去分析事件來擺脫個體思維狹隘走入「怪圈的」狀態。最後,移情方法,通過轉移注意力或是轉移場景,讓個體先暫時放下對「牛角尖」的思考,投入到新的情境中,從而讓思維打開,擺脫禁錮。

推薦閱讀:

生活中你應該知道的十八個著名心理學效應!
怒氣的非藥物心理調適
這種心態決定了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以及朋友的數量和質量
面對領導的批評學會建設性提問
你們能愛多久?取決於能提供多少「情緒價值」

TAG:心理健康 | 鑽牛角尖 | 情緒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