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容易感受到,孩子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明顯的一點是:不再像小時候聽話了。然后冠之以「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覺得孩子處處和自己做對,怎麼說都不聽,怎麼做都沒用。父母想要和青春期孩子相處得當,教育有效,需要先了解為什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會有這些變化。

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裡,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的速度處於平衡狀態。但青春期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處於青春期的學生身體發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內能完成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育並達到成熟水平。但心理發展則相對較緩,心理水平尚處於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時期,因而,青春期的孩子處於一種身心不平衡狀態,容易出現心理行為問題。

身體變化產生的影響

身體外形的迅速發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產生一種「成人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小孩了,希望擺脫童年時的一切,儘快進入成人世界,期望父母用對待成人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孩子的這種變化,仍然用以前那種「父母說,孩子聽」的方式管教孩子的話,青春期孩子的「成人感」需要在父母面前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很可能通過對抗父母,與父母「反其道而行」來彰顯自己的成人身份——覺得自己能和父母對著幹了,已經長大了!這就變成父母眼中所謂的「叛逆」。

另一個重大影響是,性生理的成熟,使得青春期孩子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和興趣,會希望獲得異性的關注。青春期孩子由於這種生理變化而產生的對異性的親近,本是成長的正常現象,但父母如果不了解的話,對待孩子對異性的親近如臨大敵,誠惶誠恐,動不動就冠之以「早戀」加以制止,即是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本性加以抑制,只會適得其反。

心理上的矛盾性

1、反抗性與依賴性

青春期的學生由於身體迅速發展產生的成人感,使得他們要求在處理事情時處於與父母同等的地位,要求更大的生活自由,要按自己的意見行事。如果這個要求得不到以父母和老師為代表的成年人的尊重和理解,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壓抑感,從而在言行上表示反對,形成反抗。

有著成人感的同時,青春期的學生內心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只是依賴方式有所變化。童年多是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賴,現在則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這就造成對父母反抗性與依賴性並存。理解這些,父母就能夠明白為什麼孩子有時候不希望自己管,有時候又責怪自己沒有幫他。

2、封閉性與開放性

青春期的學生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他們的內心活動豐富了,但表露於外的東西卻少了。同時,他們又感到非常孤獨,希望有人來理解他們。他們不斷地尋找朋友,一旦遇到有些共同語言的,就易推心置腹,毫無保留,不加甄別。因此,青春期的學生的封閉性帶著明顯的開放性。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反感父母翻看他們的日記正是因為這種封閉性,但孩子的這種封閉性還有著強烈的希望別人能理解他,因而父母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良好,需要像朋友相處一樣去了解孩子,當孩子覺得父母是能夠理解自己的人,願意向父母訴說自己的事情時,自然有助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3、勇敢與怯懦

青春期的學生有時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種勇敢常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所謂 「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另一些情況下,又常常表現得比較怯懦,如在公眾場合易緊張局促。了解孩子這種帶有魯莽的勇敢,就容易理解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去做那些很危險的事情,比如飆車。正如對異性的親近是青春期的特點一樣,想表現勇敢也是這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父母想要完全制止是難以做到的,有效的方法是把這種表現勇敢引導為用合適的方式滿足,比如鼓勵孩子參加足球、籃球等對抗性運動。

4、高傲與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常憑藉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難以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評價。幾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們認為自己非常優秀而沾沾自喜;幾次偶然的失利,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無能而自卑。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具有這種高傲與自卑相矛盾的特性,父母面對青春期孩子的」自負「時,不要立即予以打擊,他們對批評十分敏感和脆弱。父母可以對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作為建議,給孩子保留面子,孩子心裡更容易接受。如果父母直接駁斥孩子,孩子反而可能和父母唱反調。

5、否定童年與留戀童年

青春期孩子隨著成人意識的增強,他們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應該與兒童的表現區分開來,從興趣愛好、對問題的看法等各個方面對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時,他們的內心又留有幾分對童年的留戀,留戀童年的無憂無慮,簡單的行為和宣洩情緒,尤其是在各種新的生活和學習任務面前感到惶惑的時候,特別希望仍能像小時候一樣,得到父母的關照。

這種否定童年和留戀童年的矛盾性,使得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需要把握一個」度「。關心多了,會讓孩子覺得仍然把他當小孩,青春期否定童年的一面會對父母的這種關心進行排斥;較少過問孩子,孩子需要父母幫助時,由於否定童年的一面,使得他們很少主動向父母尋求幫助,但如果父母沒有主動幫到他,又會責怪父母對自己不夠關心。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需要做到」不溫不火「。確實」可憐天下父母心「!

思維特性

1、創造性與批判性

青春期的孩子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喜歡別出心裁和標新立異。他們想擺脫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學習,以及對教師、父母的依賴,證實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華,因而,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意識和熱情。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學生批判思維明顯見長,他們不願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有時甚至持過分批判的態度。理解這些特點,父母也就容易理解青春期孩子為什麼喜歡標新立異、喜歡唱反調,有時候孩子唱反調其實只是想故意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心裡接受,表面不接受。

2、片面性與表面性

青春期的孩子思維存在偏激與極端,不能全面、辯證的分析、解決問題。這種表現首先反映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例如看到社會的陰暗現象,就容易對整個社會都抱失望、消極的態度;其次,在思考分析問題時易鑽牛角尖;第三,在學業中表現出極高創造力的同時,在思想上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和全面性,雖有新意但並不準確。思維的表面性主要表現為,他們在分析問題時經常被事物表面特徵所困擾,難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質。思維的片面性與表面性決定了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講道理,雖然他們看似明白很多,有時候比父母還能說,但畢竟看待問題不全面,因而不能期望說理就能達到教育效果。

3、自我中心性

青春期的孩子常在心理上製造出假想的觀眾,他們感覺自己每一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樣受到別人的欣賞或批評。他們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應付這些假想的觀眾。在公眾場合他們覺得別人都在關注自己,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人注視著,衣服上有個小污點就會很不安,覺得大家都看到了;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別人也應該接受,所以他們常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總不理解自己;他們常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然而大家在一起時,每個人都在欣賞自己,並不過多的去關心別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演員和觀眾。

青春期的孩子還存在關於「個人的虛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因此,他們總是將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誇大自己的情緒感受,認為自己的情緒體驗是獨一無二的,只有自己才能夠感受到那些痛苦與喜悅。他們常對父母說「你怎麼會了解我的感受呢?」這種對於自己的感受過分誇大的傾向,使他們在評價事物時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並依此進行評價,最後常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了解青春期孩子存在這種」假象的觀眾「和」獨特的自己「,父母就不必對孩子有些看似誇大的行為予以貶低和打擊,理解這只是孩子在這個成長階段的特點,就能對孩子的行為多些包容。


推薦閱讀:

感覺現在長大了跟爸爸的關係疏遠了,我們都是少言寡語的人,都內向。我怎麼表達對他的愛和關心呢?
《家長教育法》,家長需要持證上崗!?
你怎麼看「父母的權力」?這個權力的邊界在哪裡?
推薦我讀過的27本教育相關書的讀書筆記
一般家裡有三個孩子的話,中間的孩子就會比較敏感吧?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