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相信「莫扎特效應」嗎?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你相信「莫扎特效應」嗎?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本文原載於:財新網,2016年01月24日,原標題《「莫扎特效應」獲證實》

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四川的電子科技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莫扎特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

很多人知道,用莫扎特的音樂來胎教,孩子會更聰明,這究竟有沒有科學道理?1993年,美國加州大學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介紹他的發現:聽莫扎特K. 448樂曲能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力。

莫扎特的K. 448樂曲就是《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日劇《交響情人夢》中千秋王子和野田妹也曾共同演奏這部作品。

這部《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胎教音樂。甚至為了喚醒中風昏迷的以色列總理沙龍,醫生在他病房裡播放的也是莫扎特。近10年來,莫扎特的美妙樂曲不僅被人們一遍遍聆聽,還被認為對從粉刺到老年痴呆症在內的許多疾病都有神奇的治療作用,弗朗西斯·勞舍爾因此提出「莫扎特效應」:當你聽一曲莫扎特,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但隨之而來的便是科學界對於這種效應的存在和可靠性的質疑。

有研究者認為,是由於被試者對音樂的偏愛,從而提高空間記憶能力;也有研究者認為,該效應是由於音樂直接激活大腦神經元,從而提高被試者的空間記憶能力。2010年,維也納大學對「莫扎特效應」曾經給出了相當明確的結果:沒有證據表明聽莫扎特音樂可以使人變聰明。但是這並不影響更多人對此進行研究。

本周發表在《科學報告》一篇論文提出,莫扎特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

他們使用的樂曲仍然是莫扎特的K. 448。電子科技大學堯德中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把45隻大鼠分成三組,讓它們分別聆聽莫扎特 K. 448、把K. 448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所得的「反向莫扎特」,和什麼都不聽,然後進行辨別空間回憶的測試。結果發現,聆聽莫扎特的大鼠,在測試表現上要明顯好於其他兩組。

他們進一步發現,聆聽過莫扎特的一組,在它們大腦的海馬區和聽覺皮層中神經營養因子BDNF/TrkB的表達明顯高於另外兩組。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穩態的重要信號分子。

為了測試莫扎特效應在人身上的表現,他們讓60個沒有正式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大學生隨機分成三組,給他們聽相應的樂曲,並進行一系列測試。結果發現聽了莫扎特的那組表現的比其他兩組都更好。

他們更重要的發現是:不僅聆聽莫扎特對大腦有好處,而且聆聽「反向莫扎特」對大腦有壞處。聆聽莫扎特的一組,可以觀察到新生神經元的增加,聆聽「反向莫扎特」的一組新生神經元反而減少了。而且「反向莫扎特」組的表現,還不如什麼都不聽。

這或許是莫扎特音樂的神奇之處,在他的樂曲中,或許隱藏著符合人類,乃至動物天性的節奏。

如果莫扎特的樂曲可以,那麼別人的呢?曾經有科學家拿勛伯格的音樂來做實驗。作為無調性音樂的代表,勛伯格的音樂雖然受到一些人追捧,但總是讓普通人沒法接受。《外灘畫報》曾經發表了一篇專欄叫《我們為何害怕勛伯格》,裡面有一句話:「作曲家勛伯格巨大成就的一種體現,就是他有能力讓地球上所有音樂廳空空蕩蕩。」

這些研究曾發現,非節律性的勛伯格音樂,往往會對大鼠的表現產生破壞作用。這種破壞作用,可以從聆聽「反向莫扎特」的大鼠表現上看出來,它們聽覺系統的形成、學習能力的建立過程,均出現了減弱的現象,海馬齒狀回內神經的生長,海馬區和聽覺皮層的BDNF/TrkB蛋白因子的生長也受到抑制。

當然這項研究不得不考慮的一點,就是大鼠基本上是聾子。實際上,大鼠幼仔聽不見大部分莫扎特音樂,成年大鼠則完全聽不到。那麼,莫扎特音樂如何起作用?

考慮到這一點,實際上他們在實驗中給大鼠聽的是根據莫扎特K. 448的節奏重新編排的簡單樂曲而不是原曲。這就為前面的疑問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大鼠並不需要聽到全部音樂,只需要感受到莫扎特樂曲中最重要的節奏就夠了。

為了研究其他節律性音樂是否有此種現象,他們選擇了巴赫的G大調托卡塔,結果發現在音樂組、反向音樂組和無音樂組之間的差別,雖然呈現類似的趨勢,但並沒有莫扎特音樂那麼大。

對於學生的實驗也呈現這一趨勢,巴赫組的表現,不僅比「反向莫扎特」組的要好,也比勛伯格組要好。後面兩個組的表現則差別不大。

看來好聽的音樂,背後都有一種相通之處,不管是對人還是嚙齒動物,都更加符合大自然的天性。


推薦閱讀:

寶寶一歲後,怎麼帶更聰明?
育嬰師、月嫂、催乳師
要想生個漂亮寶寶,寶媽孕期就得吃這8種食物
千萬別讓寶寶玩手機,後果很嚴重!

TAG:育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