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意圖
最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執行意圖。此概念的提出者叫Peter M.Gollitzer。,是一個心理學家。
普通人思考目標的時候,使用的是目標意圖,即:我要做什麼。。。我要成為什麼。。。目標意圖有個最大的缺點:建立目標容易,執行目標很難。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無數次告誡自己:少吃肉,少吃甜食,少看綜藝/電視劇,多讀書,多健身。。。然而,還是別然而了。。古人有云:知行合一。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我們的情緒大腦總是有千萬種理由控制著我們的理性大腦,它是大爺當然它說了算。
Gollitzer則另闢蹊徑,教給你關於「執行意圖」的技巧。
什麼是執行意圖,就是使用「如果。。。那麼。。。」的思考模式。不是自上而下(由大腦控制行為),而是自下而上直接通過提前約束控制行為。例如你要健身,那麼你應該如此思考:
如果我要健身,那麼每天晚上下班8點開始舉啞鈴;
如果下班遲了/加班,那麼把健身時間往後推遲一小時;
如果今天很累不想健身,那麼可以播放一些激動人心的搖滾樂給自己打雞血;
如果舍友在我健身期間慫恿我看電視,我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對不起我正在健身;
。。。
別看這個方法簡單,在經過多天的試用後,感覺生活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人的大腦總是會尋求最舒適的路徑解決問題。所以如果你使用目標意圖,即:我要健身。大腦會自然地權衡當時的環境和突發事件,並作出是否健身的決定。例如,你會無意識地把「今天加班身體彷彿被掏空」這一信號傳達給大腦,大腦的情緒系統則反饋給你「今天好好休息吧」的信號,於是你欣然接受了。
但是執行意圖則不一樣。因為我們提前備好了方案,所以當意外來臨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地執行我們預先設定的程序,按照程序行動。你提前寫好了執行步驟,「如果今天身體被掏空,那麼我可以打開網易雲音樂,選上幾首打雞血的搖滾樂(我選的是披頭士)來驅趕疲勞,再做200個深蹲刺激酮睾素,然後開始舉鐵。」人的記憶負荷是有限的,執行意圖動用大腦默認網路模式,會讓你不知不覺地去執行。
Gollitzer在剛推行這個概念的時候,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一半的學生提前承諾自己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法寫假期報告,另一半則沒有作此要求。結果承諾者的完成率是未承諾者的兩倍。
如何更好地用它?
你可以列舉那些影響自己執行力的關鍵情景,列舉完畢,你會發現阻礙執行的關鍵情景數量是有限的,圍繞這些情景,你可以寫下目標承諾卡。
例如 :我要保持每天寫作一個小時(晚上10點到11點),那麼阻礙我執行的關鍵情景有以下可能:
1.沒思路/題材。如果想不到要寫什麼內容,那麼我可以翻下筆記本,裡面記錄了不少還弄清楚的問題。
2.又想寫作又想讀書。如果想讀書,那麼這樣安慰自己:沒有輸出,即使有更多的輸入也無濟於事。
3.加班很累。如果遇到加班的情況,那麼在寫作前聽一些舒緩的音樂,並做些簡單的運動(平板支撐5分鐘+深蹲200)用於驅趕疲勞。
記住,一定要具體到何地點何時間,執行意圖不鼓勵模糊抽象的目標,而是鼓勵你把目標拆解為具體步驟,用具體的時間地點引發一個動作。
執行規則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它可以通過語法規則影響你的思維,以後你所有的目標都不會是「我要」,而是「如果,那麼」,直接聯繫情景和行動。
如果你是個拖延症患者,那麼執行意圖絕對適合你 。
話說,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拖延症。
推薦閱讀:
※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行動,如何影響了你的思維?
※2017年年度總結,2018年1月2日-----now2018.1.20
※三體後感——本我|自我|他我|超我
※紀尋:我是少數派
※亂來大濕兄|個人規劃中自我認知的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