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歐洲鋼鐵去產能及其對中國鋼鐵業的啟示

【轉載】歐洲鋼鐵去產能及其對中國鋼鐵業的啟示

來自專欄 材料實業小站1歐洲鋼鐵工業發展歷程

歐洲粗鋼產量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並在峰值附近波動一段時期後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回顧歐洲鋼鐵工業發展歷史,中國鋼鐵工業當前所面臨的形勢與當時的歐洲有許多相似之處。回顧歐洲鋼鐵業發展軌跡,研究其化解過剩產能的路徑和效果,對正處於轉型期的中國鋼鐵業有著非常寶貴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1.1歐洲鋼鐵生產和消費歷史變化

世界現代鋼鐵工業起源於歐洲大陸,鍊鋼、連鑄、軋鋼等現代鋼鐵生產的重大技術發明與突破均發生在歐洲。二戰前,歐洲鋼鐵工業在技術與產量方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二戰後,歐洲百廢待興,受經濟發展和戰後重建推動,經濟強勁增長,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鋼鐵產能和產量迅速恢復並快速擴張。1952-1974年期間,世界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粗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5.8%,整個歐洲粗鋼產量在1974年快速增長至2.4億噸的峰值。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世界與歐洲鋼鐵工業均進入調整發展期。進入90年代後期以及21世紀後,世界新興經濟體以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驅動世界鋼鐵業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在此期間歐洲鋼鐵業經歷了行業大整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世界鋼鐵業發展,對於如何應對產能過剩、環保壓力增加以及盈利水平低等問題,歐洲鋼鐵工業目前仍在探索中。

結合二戰後歐洲鋼鐵工業粗鋼產量變化與重大事件,其發展歷程可分為戰後快速發展期、鋼鐵危機和調整期、危機後新一輪發展期和全球金融危機期。1967-2014年歐洲粗鋼產量、表觀消費量變化軌跡如圖1所示。

圖1 1967-2014年歐洲及其主要產鋼國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

1952-1974年為歐洲粗鋼產量戰後快速發展期。在此期間歐洲鋼鐵生產與消費快速增長,粗鋼產量從戰後初期的2000萬噸快速增長至1974年的2.4億噸,消費量緊跟粗鋼產量同步快速增長。各國政府大力扶持、資助和補貼鋼鐵企業;鋼廠不計利潤,依靠政府補貼,全力保證維持現有產能,並且先前計劃投資的鋼廠照常建設,鋼鐵產能不斷擴大。

1975-1992年為鋼鐵危機和調整期。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歐洲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均波動下降,進入長達20年的調整期。需求不濟,而粗鋼產能卻不斷釋放,整個歐洲鋼鐵行業陷入嚴重的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的困境。1975-1992年期間,歐洲粗鋼產量總體呈現負增長,從峰值的2.4億噸降至1.9億噸,表觀消費量從2.1億噸降至1.4億噸,鋼鐵企業間競爭激烈,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競爭力持續減弱,企業虧損嚴重。

1993-2008年為危機後新一輪發展期。在此期間,東歐國家迎來了經濟高速發展,促進了東歐地區鋼鐵業快速發展,對西歐地區產能過剩矛盾起到了緩解作用。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整個歐洲政治經濟進一步融合,經歷了近20年的鋼鐵危機,歐洲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再次穩步增長,粗鋼產量從1993年的1.9億噸回升至歷史高點2.4億噸,消費量從1.4億噸提高至2.5億噸。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期以及21世紀後,世界新興經濟體以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促進全球鋼鐵工業再次進入快速發展期。

2009年至今為全球金融危機期。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動蕩,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更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在此雙重打擊下歐洲鋼鐵工業再一次陷入需求萎靡、產能過剩的危機之中,鋼鐵供需嚴重失衡。歐洲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均在2009年呈現斷崖式下降,粗鋼產量從2.4億噸銳減至1.7億噸,之後恢復至2億噸並持續至2014年;消費量從2.5億噸降至1.5億噸,之後恢復至1.9億噸。面對廉價鋼鐵進口產品衝擊,歐洲鋼鐵業整體盈利不佳。此外,歐盟嚴苛的環保要求導致生產成本進一步增加。

1.2歐洲主要產鋼國生產、消費以及進出口歷史變化

歐洲主要產鋼國為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盧森堡等五個國家,其中比利時和盧森堡為聯盟國家。1967年至今,主要產鋼國均屬於歐洲鋼鐵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區,這五個國家粗鋼產量始終佔到歐洲總產量的50%-65%,其在各個時期的生產、消費以及進出口歷史變化能夠代表歐洲鋼鐵工業整體發展的特點。

1967-2014年歐洲及其主要產鋼國粗鋼產量、表觀消費量變化軌跡如圖1所示。歐洲主要產鋼國粗鋼產量在1974年達到峰值1.5億噸,隨後在近20年的調整期內,粗鋼產量最低降至1億噸,表觀消費量更是萎縮至8000萬噸;1993年後,歐洲鋼鐵業迎來復甦,產量和消費量均再次同步增長,但未超過歷史峰值,粗鋼產量增長至1.3億噸,表觀消費量升至1.2億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粗鋼產量降至約1億噸,表觀消費量降至9000萬噸左右。

歷史上的歐共體以及如今的歐盟,其內部國家間的鋼材進出口貿易是歐洲鋼材市場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1974年歐洲主要產鋼國粗鋼產量達到峰值,此後從1975年至今粗鋼產量持續回落,其對歐共體以及歐盟以外第三國的鋼材進出口變化趨勢,更值得重點關注。

圖2 1970-2014年歐洲主要產鋼國鋼材出口總量及第三國進出口量

圖2為歐洲主要產鋼國出口總量與對歐盟(1993年以前為歐共體)以外的第三國鋼材出口對比情況。1970-1974年,歐洲主要產鋼國鋼材出口總量以及向第三國出口量同步增長,其中向第三國鋼材出口量達到峰值的3800萬噸。從1974年鋼鐵危機後,歐洲主要產鋼國鋼材出口總量繼續緩慢增長,而向第三國鋼材出口量則開始持續下降,2014年降至2100萬噸。通過對比發現,鋼鐵危機後,歐洲主要產鋼國出現產能過剩,鋼材出口總量持續增加,但其主要出口市場仍在歐洲內部,對第三國出口數量持續下降,這主要是由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歐盟內部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廣闊的鋼材貿易市場,除主要產鋼國外,仍有許多國家需要大量進口鋼材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從1993年開始東歐國家紛紛加入歐盟,使得歐盟國家數量迅速增加,歐洲主要產鋼國鋼材出口量快速增長;第二,鋼鐵危機後,歐洲主要產鋼國通過相關政策,大量兼并重組,淘汰過剩落後產能,粗鋼產量持續下降,淘汰不具備大量用於出口的過剩鋼材,同時歐盟國家越來越嚴苛的環保要求大幅提高鋼材生產成本,削弱主要產鋼國鋼材競爭力,無法大規模生產鋼材對第三國進行出口。

歐洲主要產鋼國向第三國出口鋼材情況與從第三國進口變化趨勢正好相反,如圖2所示。1970-2000年期間,歐洲主要產鋼國向第三國鋼材出口一直高於從第三國進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歐洲鋼鐵業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鋼鐵低端和高端產品品種齊全,其他地區的鋼鐵產品仍無法與歐洲競爭,歐盟以外第三國需要的高端鋼鐵產品仍需大量從歐盟國家進口。

但自2000年以來,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鋼鐵工業飛速發展,普通鋼鐵產品轉移到這些國家生產,同時由於歐盟鋼鐵生產成本持續升高,鋼材產品競爭力持續下降,導致普通鋼材產品產量不斷減少,主要產鋼國內需的低端鋼材產品需通過第三國進口來滿足。總體來看,歐洲主要產鋼國在對第三國出口達到峰值後,出口量逐漸回落,進口量逐漸增加,進出口總體趨於平衡。

歐洲主要產鋼國各國進出口變化情況基本與整體一致,但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變化由於各國發展情況不同則有所差別。德國、法國和英國的粗鋼產量及表觀消費量變化趨勢與主要產鋼國整體趨勢變化一致,分別於1973-1974年間達到其峰值,而後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均持續下降。而義大利二戰後粗鋼產量較少,由於國內經濟發展需要,產能持續增加,粗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一直同步上漲,2007年達到歷史峰值,而後持續下降。比利時-盧森堡聯盟經過多年的兼并重組和向國外轉移過剩產能,國內鋼鐵產能持續下降,至2014年降至950萬噸,表觀消費量則一直持續在500萬噸左右。

2歐洲鋼鐵去產能措施及效果

1951年通過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為歐洲鋼鐵工業工藝現代化改造創造了先決條件,促進了歐共體國家鋼鐵工業飛速發展。西歐粗鋼產量在1974年達到峰值後,即陷入嚴重的鋼鐵危機,產能過剩、需求萎縮。歐共體國家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來化解西歐產能過剩,應對鋼鐵危機。

2.1達維尼翁計劃和自願限制協議

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歐洲鋼鐵業陷入困境,歐洲在1976年提出在歐共體範圍內確定鋼鐵產品價格指導方針來防止惡性競爭和抵禦需求萎縮,並在此基礎上於1977年提出了「達維尼翁計劃(Davignon)」。該計劃規定了鋼筋最低出售價格,還提出了等量置換和減量置換的建議,即每增加一噸產能就要有相當的產能或更大的產能被淘汰,以防止產能擴張。

在這一計劃指導下,歐共體開始限制各成員國粗鋼產量,規定了最高總產量限額和歐共體成員國內大多數品種鋼材貿易量最大限額;建立最低價格機制,評估鋼鐵企業競爭力,完善鋼鐵行業補貼制度。政府補貼主要用於設備升級與安置工人,以大幅削減鋼鐵產能,提高行業和企業競爭力。1978年後,補貼大部分被用於建立替代性行業和轉崗員工培訓。

在針對限制進口方面,歐共體還與其15個主要鋼材進口來源國(占進口鋼材總量75%)達成了「自願限制協議」。協議對從歐洲自貿成員國之外的國家進口鋼材數量進行明確限額,對進口價格也做了明確規定。

歐共體提出的達維尼翁計劃和自願限制協議實施後達到了預期效果。歐共體成員國內超過4000萬噸的落後鋼鐵產能被淘汰,鋼鐵生產主要集中在高效率鋼廠;1977-1990年間鋼鐵從業人員下降近48%,勞動生產率上升108%;歐共體成功阻擋了國外低價進口鋼材,保住了內部市場;同時,自願限制協議的制定也給歐共體成員國鋼鐵工業重建和合理化改造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

2.2私有化和兼并重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共體提倡同盟國間鋼鐵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各國政府開始削減對鋼鐵業的扶持力度,徹底終止自願出口限制協議和對鋼鐵產業的優惠融資政策,促使鋼鐵企業逐步私有化。私有化改變了政府的管理行為,終結了鋼鐵工業「國有化」時代,鋼鐵企業開始出現跨國、跨地區併購。同時歐盟鋼鐵產業政策開始以市場為導向,所有由歐盟控制鋼鐵產量和產能的規章制度被廢除,嚴格執行1986年開始實行的限制政府對鋼鐵工業補貼的相關條例,從根本上改變了歐盟鋼材貿易政策。

此外,歐盟各國政府採取不直接介入,而是降低產能和減輕鋼鐵企業負擔的政策,通過社會支持、外部措施(自願限制協議)和政府救濟相結合,鼓勵在政府認可的範圍內,圍繞研發、環保和削減產能而進行企業兼并重組。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歐盟內部鋼鐵行業大範圍整合和重組進程不斷加快,形成了多家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包括盧森堡阿爾貝德、德國蒂森克虜伯等國際大型鋼鐵集團。歐盟鋼鐵企業兼并重組,不僅整合了鋼鐵生產和資源,淘汰了大量落後產能,降低了鋼鐵產量,而且提升了企業效率,增強了歐洲鋼鐵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到1999年,世界前十大鋼鐵企業中,歐洲鋼鐵企業佔到六家,生產規模最大的阿爾貝德集團粗鋼產量達到2200萬噸,規模最小的里瓦集團粗鋼產量也達到1400萬噸。

重組後的歐洲鋼鐵工業形勢好轉,產能利用率回升至80%以上,從業人員大量減少,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到1996年,原歐共體成員國鋼鐵工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至30.6萬人,比1974年下降達70%;相應的勞動生產率從1974年的190噸提高到1996年的500噸以上。最終使得歐盟鋼鐵業在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營銷服務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繼續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2.3加快技術創新和提高環保要求

鋼鐵危機後,歐洲各國政府鼓勵鋼鐵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鋼鐵企業通過不斷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加快落後產能的淘汰步伐。這一時期技術方面進步顯著,轉爐、電爐和連鑄工藝得到廣泛應用和推廣。1990年德國轉爐和電爐鍊鋼已經基本取代70年代的平爐鍊鋼,連鑄比從8%提高至91%。

歐洲採取差異化發展的鋼鐵企業依靠技術創新優勢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和較好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專有技術門檻和專有產品,控制了細分產品市場,湧現出一批世界知名鋼鐵企業。例如,瑞典鋼鐵公司(SSAB)專業生產高強鋼、熱處理中厚板等。即使在危機之中,這些鋼鐵企業業績依然表現相對較好,主要得益於其是細分市場的領導者,生產高端產品,又有很好的產品組合。目前,歐洲主要鋼鐵企業均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力求實現差異化發展。安賽樂米塔爾、奧鋼聯、蒂森克虜伯、瑞典鋼鐵公司等鼓勵創新與研發,均強調持續研發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

歐洲各國政府嚴苛的環保要求,客觀上推動了歐洲鋼鐵業在應對危機時進一步進行產能削減和資產優化,不斷進行整合而提高競爭力。例如,安賽樂米塔爾確定重點發展採礦業務、全球汽車用鋼和巴西等新興市場,出售非核心及非盈利資產,關閉或閑置歐洲部分高成本、低開工率鋼廠,並停建或緩建部分項目。同時歐盟繼續大力支持環保節能技術創新,推進提高能效的投資,如新型發電用鍋爐、煤氣回收、餘熱回收等,並加大對降低碳排放的支持力度。

3歐洲鋼鐵去產能過程對中國的啟示

縱觀歐洲鋼鐵危機後40年的鋼鐵工業發展歷程,危機的化解路徑歸根結底就是持續不斷的去產能。而去產能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產業結構調整必定伴隨著落後產能的淘汰和轉移,同時去產能也是產業結構調整最核心的問題,各國政府均將之視為政策目標和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歐洲鋼鐵業始終處於鋼鐵供需動態平衡,而產能過剩一直如影隨形。這說明產能過剩是一個鋼鐵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面對的課題,非中國所獨有。面對鋼鐵行業過剩產能,中國政府已經提出未來五年要完成1億-1.5億噸粗鋼產能壓減的目標,回看歐洲在鋼鐵危機後產能過剩時期所採取的去產能措施,對於中國當前如何去除過剩產能,不乏許多借鑒之處。

3.1以市場為基礎的政府干預

以市場為基礎的政府干預和私有化,在歐洲鋼鐵業去除過剩產能和提升競爭力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歐洲各國政府尊重市場規則,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政府提供補貼用於落後產能退出後的人員安置以及轉崗培訓。

中國鋼鐵企業多數為國有企業,與歐洲鋼鐵企業私有化前類似,受各地方政府保護和政策干預較多。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鋼鐵行業去過剩產能總的原則仍是市場倒逼、地方組織、中央支持,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1000億元,用於解決職工安置、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問題。在結構調整中要多採取市場化手段,政府適度干預,最終使得落後產能不斷有序退出。

3.2大力推動兼并重組和資產優化

大量的兼并重組是歐洲鋼鐵工業最終去除過剩產能的重要手段。通過全球範圍內的兼并重組和資產優化,歐洲鋼鐵企業保持了其在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競爭力。例如近年蒂森克虜伯為提升競爭力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不斷進行資產優化,出售了不鏽鋼業務、美國軋鋼廠、激光拼焊業務等,大力減少或出售虧損業務,積極投入尋找新的效益增長點。

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成功案例並不多,極其有限的兼并案例也多是由政府推動,或者受阻於政府干預,鋼鐵企業還沒有獲得真正的自主權。政府需要真正賦予鋼鐵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通過構建公平合理的法律體系與市場環境,運用市場化手段,撬動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資源、資產、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推動鋼鐵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整合,主動優化布局,淘汰落後產能,優化優質資產,提高企業競爭力。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徵求意見稿),到2025年,中國前十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不低於60%,形成3-5家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這表明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對鋼鐵企業進行組織結構優化,加快兼并重組步伐。

3.3加快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

加快鋼鐵技術創新和企業轉型升級,也是歐洲鋼鐵工業去除過剩產能的主要路徑。例如德國魯爾工業區採取因地制宜的經濟政策,通過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去除了老工業區落後產能,並走出了一條新路,使得魯爾區經濟再造輝煌。

鋼鐵在中國作為傳統產業,在許多城市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鋼鐵企業通過轉型升級而去除過剩產能後,城市後續發展則面臨產業轉型。魯爾區經濟轉型的成功為傳統老工業城市(鎮)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值得充分借鑒。

此外,鋼鐵技術不斷創新,也帶動了鋼鐵行業轉型升級,促進鋼鐵企業產品不斷由低端向高端轉變。工信部發布的《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徵求意見稿)中明確表示,鋼鐵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將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後續服務及推廣應用功能的研發中心、實驗室和產業聯盟等創新平台。國內鋼鐵企業必須積極發展新技術、新工藝,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產品競爭力,努力向專業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企業內在實力。同時,加強對上游原料行業的掌控,拓寬下游用戶,與下游企業發展緊密聯繫,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體系,提高自身抵禦危機的能力。

3.4環保倒逼

嚴苛的環保要求對歐洲鋼鐵工業去除過剩產能起到了積極作用。歐盟國家執行的碳排放交易政策,使得歐盟範圍內鋼鐵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甚至導致部分成本過高企業直接退出市場,客觀上實現了落後產能的主動退出。

中國鋼鐵企業節能減排壓力巨大,2015年開始實施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根據中鋼協測算,目前很多鋼鐵企業沒有達到新環保法的標準要求。鋼鐵企業面對最嚴的新環保法,想要留存下來並有所發展,必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品結構,走可持續的鋼鐵產業發展之路。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當下,以環保倒逼淘汰落後產能,把不達標企業淘汰出局,促使留下的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同時,政府應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嚴格執行新環保法,淘汰環保不達標的落後產能。

3.5鋼鐵產能「走出去」

歐洲鋼鐵工業發達,將鋼鐵產能轉移至其他鋼鐵工業不發達地區,也幫助歐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過剩產能。例如安賽樂米塔爾通過大量的兼并重組,鋼廠遍布歐洲、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產能轉移。

要化解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困局,一方面可以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要尋求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亟需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和外來資金支持,這為中國過剩鋼鐵產能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目前中國是全球鋼鐵生產重心,但隨著國內鋼材消費市場逐漸飽和、生產成本提高,以及全球化和產業轉移深入,這一地位將會被逐漸削弱,鋼鐵產能「走出去」是未來必然發展趨勢。同時,中國鋼鐵工業經過多年發展,也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和能力。(本文作者冶金工業信息標準研究院院長 王麗娟)

轉載自《世界金屬導報》


推薦閱讀:

碳纖維的造價為什麼這麼高?
用啤酒瓶底做綠鑽真的可能嗎?
水增加還是減少摩擦?
升級打怪,材料人們另有套路
Nitschke,他的美的多重亞組分自組裝超分子

TAG:鋼鐵工業 | 鋼鐵行業 |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