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拍照
什麼是攝影
攝影最早的誕生源於記錄。當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利用銀和白堊在光的催化下會變黑的原理,發明了達蓋兒攝影法 - 把現實投射的畫面永久地定格在銅板上,攝影就這樣誕生了。雖然繁瑣且昂貴,但這一發明足以震驚19世紀的藝術屆。多少年來,藝術繪畫的發展,從石器時代刻在岩石洞穴中的原始藝術,到把透視法理論運用到極致的天才達芬奇,到善用於光影的英國畫家威廉·透納,無數天賦異稟的畫家耗盡畢生精力,試圖將四維的空間時間記錄在二維的畫布上。攝影的發明似乎一夜間秒殺了繪畫的意義,正如法國大文豪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所說, 「Photography is the mortal enemy of art (攝影是藝術的死敵) 」無論反對的力量有多大,隨著攝影技術的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歷史的潮流推動著他的普及。對於繪畫,低門檻的攝影給無緣天賦的人帶來了太多可能性。
記錄是人的天性。攝影,這個於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物種,在科學迅速崛起的18-19世紀的歐洲,似乎是一種必然。雖然動搖了繪畫,但終究是為了同一個目的的兩種方法,各有利弊,所以現今兩者安然並存。如今的攝影已經不再被藝術鄙視,他跟繪畫齊驅並進,發展出了五花八門的流派 - 有繪畫主義攝影,印象派攝影,寫實攝影,自然主義攝影,純粹拍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抽象攝影,達達派攝影等等。對於那些艱深的意識形態我並太了解,但無疑都離不開記錄二字,或記錄真實的物質世界,或記錄抽象的精神世界。
正是因為攝影包含著太多深奧的藝術和晦澀的科學字眼,對於絕大部份人,他與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格格不入。他飄渺遙遠,如遠在天邊的雲朵,可偶爾欣賞之,但卻無法駕馭。每當有人問我「 這張照片是怎麼拍的?」或者「這個效果怎麼弄出來?」時,一旦涉入術語,光圈,快門,ISO,景深,漫射光,焦段等等,就會累覺不愛,本有的興趣之火瞬間被澆滅。
可抽離過於學術的討論,攝影其實等於拍出一張好看的照片。所以本文名為『為什麼我們要拍照』而不是攝影。就和音樂一樣,他可以高端到歌劇或是戲曲那樣的藝術領域,也可以通俗到如在KTV里唱老鼠愛大米。攝影亦可如此接地氣,特別是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拍出一張不錯的照片其實並不難。當你拿著Iphone點擊拍照的那一瞬間,曝光,白平衡,對焦,一切早已經自動化的調整到最佳狀態,瞬間拍出一張清晰乾淨的照片。當你拿著自拍神器卡西歐tr150對著自己按下快門,畫面里是修臉磨皮後美麗如畫傲嬌的你。技術的智能化帶來的便利對於喜歡拍照的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幸福。可對於不拍照的,他既不能提供拍照必要的理由,也更不會為學習拍照提供任何動力。所以,我們到底為什麼要拍照?為什麼要會拍照?
記錄的意義
每個人都會在某個瞬間去回憶一些往日時光。霍建起在《一個人的電影》里寫到:「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忽然有一天襲來一種懷舊情緒,這種東西人人都有,也許程度不同,有的是撕心裂肺,有的是淡淡憂傷,但感覺都是對那段生命年華逝去的懷念。 那段生活是你最不清晰,最朦朧的一段時間,一切都不確定。我覺得懷舊是件很美好的事,好比當時的今天,你不會覺得你的生活環境有什麼會激起你的東西,而過了之後,因為它再也不回來了,他就變成了比較虛幻的比較藝術化的呈現,變成了你的過去,一個夢想,變成了一個不一樣的東西。」這樣的字眼在現代社會不免顯得有些矯情,可時間的流逝確實是一個永遠會讓人唏噓的話題 -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人雖然不能活在記憶里,但恰恰是你一點一滴的經歷,以及經歷化成的記憶,成就了今天獨一無二的你。年輕時我們昂首挺胸,嚮往著未來的波瀾壯闊,不願回頭,大步向前,也只有失意或是苦難時才會偶爾矯情地回憶一下過去。 可當兩鬢斑白,暮年將至,未來的絢爛不再屬於我們,等待我們的只有死亡,物質無法被帶走,唯有記憶是屬於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記得奶奶在走前神智不清,卻依然能清晰地記得一些特定的事情。當這個精明了一輩子的女強人反覆絮叨著同樣的幾件事情,我突然意識到,這些事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出於最真摯的感情,而非現實理性的考慮或者算計。比如,在我小時候帶我的某個瞬間,雖然當時因為年少的調皮常常惹她生氣,可帶我本身是帶著一股誠摯的隔代情感的。比起父母的感情,隔代的感情少了一份對於現實的要求和期盼,因此更純粹。而同樣倔強的姥姥,每次去看她,都會拿出記錄我兒時的日記,一遍遍地朗讀關於她,關於我,關於我們的回憶。
這些零碎的記憶就像蒼茫沙漠里的鮮花, 淼淼大海里的綠島,讓人感覺到一線生機勃勃。雖然每次在那樣到情境中都忍不住落淚,但同時也能感受到太多的溫暖,以及自己是多麼幸福而知足。然後我會不由自主地打開櫥櫃,去翻閱那些封塵已久的相冊,去看看我的童年,去看看長輩們年輕時候的模樣。很慶幸的是,大部份照片都能讓我回憶起當下的情節,通過他們溯洄時間空間,現在的情感與曾經的情感融合,內心充滿了感動。
我很感謝那些照片,能讓我偶爾有那樣的感動。正如姥姥的日記,拍照的意義就是為了記錄那些真摯情緒產生的瞬間。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突然間看到一幅美麗的景色,或是偶然的一道彩虹,或是期待已久的一片風景,然後內心突然有了一絲觸動。這樣的觸動並不來源於你投入過的某種感情,而只是在那個當下,你進入了一種審美的狀態。叔本華說 :「when we enter the state of pure contemplation, we are raised for the moment above all willing, above all desires and cares; we are, so to speak, rid of ourselves. (當我們進入了純粹審美的狀態,我們在那個瞬間超脫意志,超脫一切慾望和關懷,超脫了自己)"。審美所帶來的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情感,就像母親對於自己的小孩,飢餓時看到美食,直接,純粹。如果把理性看成是為了滿足慾望而形成的思維工具,那唯有感情,是超越理性的,他是人性里最美麗的靈。 佛教說:「慾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唯有在純粹的感情里,人是最快樂的。那是審美的瞬間,那是母親對著新生兒的一個微笑,那是第一次吻自己心愛的人,那是冬天后久違的一抹陽光。
生活永遠是庸庸碌碌的,為現實奔波是人的天性。但是在追逐那些能給予我們現實快樂的東西的同時也會帶來焦慮,煩躁,戾氣。或許世俗的成熟意味著放掉兒時的純真,變得事故,變得功利。但那樣的純真恰恰是人性的一部份,失去他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老了後內心會變得無比寂寞,身體更容易損壞。
在2015年11月份的TED中,美國心裡學家 Robert Waldinger 做了一次非常震撼的演講。在75年的時間裡,他們追蹤了724個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人的一生,以及他們2000多個後代,年復一年的去了解那些人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態等等。這可能是人類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對於人的研究。然而,從幾萬頁的數據里只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幸福與健康來源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並非現在太多人所追求的世俗意義的成功,財富,名望,等等。孤獨寂寞是健康最大的殺手。那些更愛與家人,與朋友交往, 並且擁有高質量而非高數量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而快樂,使人更健康。即使因為衰老而病,他們的日子依然很快樂,而那些壞情緒則會把身體的痛苦放大。更有意思的是,由感情紐帶帶來的快樂還可以保護大腦,那些在高質量關係里的人的大腦的記憶,認知,反應都衰退地更慢。
好的關係來源於真摯的交流,彼此情感的共鳴與碰撞,而非功利的社交手段。而真摯,恰恰來源於為了成熟,或因為害怕而放掉的那種純真。願意去記錄意味著我們會停下腳步,用更多的時間和付出去保護純真,堅持自己的真摯和純粹,從而獲得更良好的關係。當我們在世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現實的枷鎖與羈絆下,不隨波逐流而保持那份赤子之心會越來越難。這就是為什麼年紀越大,越難交到知心朋友,甚至連婚姻都要妥協於現實。正如尼采所說:「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這種精神就是最真實的你,由那些發自內心最純粹的感情組成的你。
照片,作為一種媒介,可以幫我們把那樣的瞬間凝固在二維的空間里。願意用心拍照,就等於願意去抓住那些瞬間,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能褪去浮躁,讓人更真誠地與自己溝通,發現真實的自我,更接納自我,在現實里給自己的精神留出一片心田,抵抗世俗化的影響。這大概也是抽象攝影鼻祖 Aaron Siskind 所體會到的攝影的意義吧。「Photography is a way of feeling, of touching, of loving. What you have caught on film is captured forever…It remembers little things, long after you have forgotten everything (照片是一種感知,觸碰,愛的媒介。你在膠捲上記錄的是永恆的,他幫你記住那些你已經早已遺忘的小事)」。照片更是一種傳達,分享感情的媒介。人或許是孤獨的。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寫到「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如果說每個靈魂都在不同的頻率震動,那感情共鳴的瞬間,就是當兩個靈魂產生了共振,那一刻的交融意味著不孤獨。因此人們熱衷於分享,渴望共鳴。每天無數的朋友圈就是最好的證據。
不同的攝影師用相機記錄著他們覺得有意義的東西,可能是關於環境保護,可能是關於人文關懷。可我們普通人是不會有太多的責任感與胸懷去從事那樣的高尚的。但是,每個人都會嚮往快樂和健康。 記錄的意義就是抓住感情洋溢時的快樂。這是一種用心,是一種對自己人生質量的責任感。 或許在我們老死之前,手上有那麼一本相冊,旁邊坐了一群子孫,通過他們回憶起自己的一生,走過的路,看到的美景,愛過的人,堅持過的努力,付出過的感情。。。冥冥中,那些情感成就了那時安詳幸福的我們。這正是人性最感人之處。我們會感謝自己,認真過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並用心記錄下了這一切,而沒有去忽略。五月天如煙里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有沒有那麼一首詩篇會找不到句點?」我想每個人都有,那就是被保留下來的感情,他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灰飛煙滅,正如老子所言「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壽。」
- 或許世俗的成熟意味著放掉兒時的純真,變得事故,變得功利。但那樣的純真恰恰是人性的一部份,失去他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老了後內心會變得無比寂寞,身體更容易損壞。
感情與美的記錄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負責。在這個功利的年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態度,他會讓你少一份戾氣,多一份純真,從而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有更多的愛。攝影,則是記錄最簡單的方法。我鼓勵大家去找回這樣的態度,不一定要通過拍照,去偶爾放慢腳步記錄下自己最純粹最美的感情,然後你會發現彼此都那麼可愛。
拍好照片的意義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當一個朋友興緻勃勃地跟你講訴最近旅遊去的地方,文字地描述讓人心曠神怡。於是你問,「有照片么?」然後朋友給你傳來一張很平凡的照片,讓你頓時對那個原本或許很漂亮的地方提不起興趣。又或者,在一些你想記錄的重要場合里,因為一張虛焦的照片而懊惱不已?這些都是因照片質量不好而導致的,前者少了分享的共鳴,後者多了逝去的遺憾。這些是要會拍照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相機越來越智能,人人都有能拍照的手機,人人都成了攝影師,可以很輕鬆地拍出一張不錯的照片。因此,在眾多記錄方法里,如音樂,如文字,如繪畫,拍照的門檻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人樂意去拿著他們的相機記錄他們能看到的一切。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需要學習拍照,為什麼需要把照片拍得更好?答案很簡單-為了更多的還原真實。
什麼是真實?絕對的真實涉及到形而上學,是一門艱深的哲學問題。但是,對於我們,我的理解是,即當你用眼睛看到的一瞬間,然後再被你大腦在當時的情緒渲染下呈現給你的畫面,就是真實的。如果把眼睛比喻成鏡頭,那接收光子的腦神經則是相機中的感光元件,而情緒的渲染則是後期的PS。從這個角度出發,由於鏡頭,相機和眼睛,大腦本質的區別,相機拍下來的照片並非真實。真正的真實,那個讓我們有感情鏈接的真實,是眼睛看到的畫面,是現實與精神結合的產物。
人眼和相機的區別
1. 像素的不同 - 現在手機相機的解析度大概在一千萬像素左右,好一點的微單或者單反能達到三千萬,中畫幅數碼相機大概能達到六千萬左右。而有人計算,人的兩支眼睛加在一起的像素大約是5億7千萬,這是普通手機的50多倍!
2. 動態範圍的不同 - 很多相機遇到光比範圍很大的時候,要麼高光的地方過爆一片白,要麼陰影的部份欠爆一片黑。 人眼則可以接受更廣泛的光比範圍,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逆光中背光的臉龐,而當你拿起相機想要記錄下來,卻只記錄了一個陽光下的剪影。
3. 視角的不同 - 人眼的視角幾乎是180度的,只不過我們的大腦會替我們篩選出那些重點而忽略不重要的細節,所以當我們在一片雜亂的環境里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我們的焦點就會只放在那裡,即使視線其實會把周圍的雜亂都收入進去,大腦卻將之忽略。相機既沒有那麼寬廣的視角,也少了這樣的過濾程序。在同樣的環境里,你去拍那朵花時,一旦把周圍的雜亂也拍進去,照片就會顯得雜亂無序,毫無美感。這就是為什麼攝影是做減法,是刻意地去除那些我們大腦自動忽略的東西,從而突出主題。
4. 情緒的渲染 - 人是感情的動物,任何的感知都註定帶有感情的渲染。可當我們按下快門,相機只會按照自己的預設給我們呈現出一副客觀的畫面。或許,他的色調,他的構圖,他的用光跟你當時看到而所感受到的畫面完全不符合。可能只需後期里調個色調,或是裁剪一翻,就能接近。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有時P過的畫面反而比不P的真實,因為通過處理,畫面本身可能更接近讓你按下快門的那一份感受。
古人常說:「立身先需謹慎,為文且須放蕩」。 任何的藝術形式都是為了情感的表達,而這是要用真正的情感與體悟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為相機的局限性,一張更好的照片,需要更多地用心去體會當下的情感,需要心血去學習一些技術,這一切給予了體悟更多的時間與付出,記錄的質量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現代藝術之父斯蒂格里茨說過:「In photography there is a reality so subtle that itbecomes more than reality. (在攝影里有一種真實,他比真實還要真)」. 這種超越真實的真,就是感情渲染下的真。如何表達情感,是藝術一直追尋的主題,也是一種情商的體現。
更好的相機和更專業的鏡頭能夠把一切表達得更淋漓盡致。但是對於不願意投入太多的人,稍微提高一點點拍照的理念,構圖的視角或是用光,就能輕易地把照片拍得更好,更像你感覺的樣子。這或許在未來的回憶時,在與人分享時,能夠更迅速地找到情感的共鳴。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用一味地追求某種境界,而只要你願意認真生活,並抱有那種懷著赤子之心去審美,去感悟的態度,攝影,就像任何其他藝術層面的鑒賞一樣,會自然而然地提高。最好的作品就在於你是否沒有目的,而只是純粹地表達了最真實的情感。設備技術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卻是那樣的心境。
結
感情與美的記錄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負責。在這個功利的年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態度,他會讓你少一份戾氣,多一份純真,從而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有更多的愛。攝影,則是記錄最簡單的方法。我鼓勵大家去找回這樣的態度,不一定要通過拍照,去偶爾放慢腳步記錄下自己最純粹最美的感情,然後你會發現彼此都那麼可愛。
最後送上一句我最愛的話:
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that is with you
最好的相機就是你需要時在你身邊的那台
- Chase Jarvis
有興趣的人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 LLSPhotography, 以攝影為你為主。
旅遊|攝影|文字|藝術|文化 - 用攝影,文字去記錄這美與丑,愛與恨交織的世界,勾勒出最美的畫卷 - 小力子攝影
推薦閱讀:
※李健 娛樂圈裡的佛系歌手
※一個人會不會廢掉,只看這一點
※為什麼愛掙錢?不被勉強的生活,真好。
※你和廢掉是否只差一線距離
※愛情的邊際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