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的心靈成長,認知並改掉錯誤的思維模式,除了找心裡醫生 還有其他成長方式么 ?


邏輯思維方式。

我算是羅輯思維節目的粉絲。 儘管有很多人黑羅胖,但我堅持認為,羅輯思維節目傳播的思維方式,要比國內絕大多破爛節目傳播的思維方式要高明很多很多——這足夠了。哪怕羅輯思維節目里有很多謬誤的地方,但這不妨礙思維方式的優越。

所謂的邏輯思維,其實是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對問題不研究到最深處決不罷休的嚴謹態度。

就拿中醫舉例。 我不知道題主是否支持中醫,但我基本上抓到任何機會,都要堅決反對中醫。

中國人絕大多數都信中醫。父母從小告訴我們,這個菜上火,那個果性涼,沒力氣了腎虛,拉肚子是胃寒……其實他們從來都沒讀過醫書,怎麼到了老年,就自動變成老中醫了呢?

題主這會兒,有可能已經在心理咒罵我了。中醫怎麼可能無效?中醫5000年怎麼可能會錯?老祖宗的智慧怎麼可能會錯?沒有中醫中國人怎麼活到現在的?

所以,其實,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這麼看待中醫的——沒有中醫,祖宗都死光了。 沒有中醫,古代人怎麼治病。 中醫驗證了5000年,傳播了5000年,怎麼可能一點效果都沒有。西醫才200年,憑什麼比中醫優秀?

然而,這些話從邏輯上是狗屁不通的。

猴子沒有中醫,猴子滅絕了? 人類沒有醫學,照樣可以繁衍。——沒有中醫和中國人死光之間,沒有邏輯關係。

傳播5000年的東西未必是對的。天圓地方,地心說,都堅持了幾千年,然而……——5000年和正確之間,沒有邏輯關係。

5000年驗證怎麼可能會沒用? 我想說,看風水,算命,摸骨……恐怕都有幾千年歷史了——5000年歷史和有效,沒有邏輯關係。

中醫的理論,陰陽虛實寒熱正邪,到底是什麼? 比如吧,中醫認為風寒會導致疾病,古代產婦坐月子那包得可緊了。後來,科學驗證了,產褥熱是因為細菌感染,和風啊,寒啊,狗屁關係都沒有。 但是,中醫又說了,中醫的寒是不是西醫的寒,中醫的風不是西醫的風,中醫的風寒是博大精深玄妙無比的一種狀態,但究竟是什麼絕對不會告訴你,一定是迴避問題,打馬虎眼,故作神秘……

錯誤理論指導下,還能搞出正確治療方法的概率如何? 這和瞎子射箭有什麼區別?

那些說什麼美帝國陰謀,反中醫就是不愛國之類的人……因為知乎不能說髒話,我覺得沒啥好說了。

問題是,擺明了如此鮮明的邏輯漏洞,卻仍舊有人信,而且,是絕大多數人都信。 反中醫的人就像是哥白尼一樣,被一大群愚蠢的群眾圍著,等著燒死。

如果題主能夠意識到中醫邏輯的錯誤,那麼,我覺得樓主能夠學會邏輯思維能力。

其實,除了中醫,還有無數的事情,都可以用邏輯思維能力,來避免當一個傻瓜。

比如,邱少雲躺著燒死一動不動。 醫學早就證明了,人類對疼痛忍受是有限度的,超過限度的疼痛是不可能忍住的。所以,邱少雲要麼是已經死掉了再被點燃,要不,這故事就是假的。

比如,身體堵槍眼。根據子彈的速度,質量,人類身體的強度,很容易就能知道,堵槍眼,堵你妹啊!射成馬蜂窩。這故事絕對是假的。

比如,老皇帝快要死了,太子卻在嫖老媽……白痴想想也不可能,除非是白痴,正常人至少要等到老皇帝死掉之後,辦完封建皇家的禮儀之後,再去嫖老媽吧。這肯定是後來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故意抹黑前人嘛。

太多太多了。

我認為,一個人擁有一點邏輯思維的能力,可以在很多時候避免當傻瓜,避免受害。

如果,題主仍舊認為,中醫怎麼可能無效呢? 那我只能說,我這個帖子白寫了。


多讀書,多思考


內觀,答案在你自己。從現在起,可以停止一切向外求的動作,當你真正開始向內求,事情自然改變。

具體可以從每天練習覺察力開始。你說到思維,這個很對,也是根本性的。但是覺察思維或者說念頭這是比較難的。你可以從覺察身體開始,如果我說去觀察下你手指的動作,你會發現很容易!如果觀察下你腳趾的動作,可能會開始不聽意識指揮。再如果讓您觀察下後背側腰的肌肉,您可能根本連接不到。

但是,也沒有關係,只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使用頻率較多的依舊保持靈活敏捷,不怎麼使用的肌肉,關節等越發遲鈍。

這種現象隨著我們的身體鍛煉與覺察練習會越來越好轉。

我為什麼說到身體的鍛煉?因為人是一個身心靈的統一體,在最基礎的身體層面上承載著我們的情緒層,思維層。他們互相影響。身體的通透會幫助思維情緒的靈敏。你會發現,很多高管或者聰明的人都會定期鍛煉,甚至是健身發燒友。不過可能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三者關係。身體鍛煉後,會有情緒上的愉悅感,思維也更敏捷。。。這個太長,先不作展開。

如果沒有時間鍛煉,還可以訓練覺察力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利用走路吃飯的時間,去練習!或許好久都沒有離開手機,交談好好與自己獨處吃一頓飯,走一段路了。

那麼,現在你就可以放下這些干擾你與自己獨處的第三者。開始觀察你吃飯的每一口,嘴巴,牙齒,舌頭是怎麼協同工作,將事物嚼碎通過食道送下胃部;每一口飯菜的味道,在送入口中他的變化,仔細體會;觀察吃飯時候你的情緒變化,你的思緒。你會發現,很好!我已經忘了剛才打飯時候前面插隊的事了,我也忘了我還有一個工作還沒有完成。我的情緒是平穩的,念頭是靜止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就在靜心,這就是冥想。

同樣,在走路的時候,試試。只是去感覺自己的腳底與地面接觸的每一次動作。

再去看,你的心靜了嗎?思緒還亂跑嗎?

回到你的問題,認知並改掉錯誤的思維模式,你不需要找心理醫生,因為沒用,知識在沒有變成你的經驗之前,永遠是別人的。當你開始有能力覺察你的思維時候,改變就開始發生,這個步驟相信你也認識到了,難得是,如何徹底的改變,總是會不自覺陷入思維模式的陷阱,是嗎?

還是覺察,時刻覺察,每時每刻保持住這種覺察力!

思維的覺察力最難,記得從簡單的做起,先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再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在說這句話,我知道我正在說這句話。我憤怒,我覺察到我在憤怒。

不給自己評判,允許自己慢慢來。

在這一點上,我們都是初生的嬰兒。

如果,還難。

就用我教你的吃飯走路方法開始!


1.我認為就是要養成一個思考的習慣,每天問自己三到五個問題吧!

2.為自己計劃一個大的目標和小目標,因為它能讓你更有計劃

3.跟不同的人去交流,無論什麼話題,因為會提高的你思維和說話的廣度

4.為自己設置一個年度書單吧,讀書還是會增進你的見識的

5.設置一個獎勵吧,如果你完成了,獎勵個自己什麼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17年知識付費的元年,也是自我成長最好的契機。現在很多平台都會推出線上微課,上去看一看,會找到想要學習的領域。聽微課,聽的是一個「意識」,而意識決定行動。線下的閱讀,讓你氣自華,但線上的聽課,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的擴大你的視野,提高你的意識,或者直接轉變你對某件事的認知,這個非常重要。珍惜現在的便利條件,積極的參與進來吧!


我認為可以選擇注重過程的成長性思維模式來改善自己的心智。西方教育里很多前衛先進的觀點裡都含有成長性思維和固定性思維這兩個概念,大多數注重結果的固定性思維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都會選擇逃避,無視,而成長性思維的人喜歡應對挑戰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但是,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一開始都會感到害怕恐懼焦慮,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誰看到獅子向你撲來不會顫抖呢?關鍵在於站著等死還是想辦法殺死獅子(或者爬上樹),固定性思維的人(比如我)面對從未接觸過的問題或者印象里非常難的問題引發了消極情緒,大腦從而啟動了一如既往的應對策略——逃避,具體就是玩遊戲,旅遊,逛街等等,反正把問題拋在腦後,啥也不管了,但等到宴會散場,還是得面對日益增長的焦慮情緒和越來越近的deadline。

成長性思維的人就不一樣了,因為注重過程,所以一開始不會去考慮結果好壞,因為他們知道,就算最後一敗塗地,有些東西還是可以得到的。他們經歷最初的畏難情緒後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心態,馬上開始著手任務,查資料,想點子,多交流,努力的思考,一定會遇到一些瓶頸需要翻越,因為問題很困難所以不會輕鬆隨意地解決的,等到過程結束,結果已然在心中也不重要了,留著給他人評判便是,他忙著尋找下一個挑戰了。

福爾摩斯就是一位成長性學習者,遇到越困難越離奇的案子他就越興奮,喬裝,暗訪,調查,推理,線索環環相扣,等最終連成線時,他又變回悠然自得,或者沒精打採的狀態去了,結果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只是抓到人以後聽一下案犯稱述看是不是與自己的推理一致罷了,然後在每次結案後看著報紙上警察偵探把功勞全攬過去,大肆表彰自己的文章時微微一笑罷了——作為結果的聲譽,金錢無所謂,重要的是享受辦案的過程。


心理醫生也改變不了什麼吧?我們每個人的認知方式、世界觀和價值觀基本在上高中、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這種觀念一旦形成是很難通過外界力量去改變的。很多時候人是在大喜大悲的時候會有所頓悟,但這種大喜大悲往往不是認為能控制的。


可以試試讀書,有很多心靈成長類的書籍都很不錯的


來來來,給你看看思維里的常見陷阱:

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書蟲王平鋼】

《清醒思考的藝術:你最好讓別人去范的52種思維錯誤》

(德國)羅爾夫.多貝里(Rolf Dobelli)

人的思想經常會系統性地偏離理性,

偏離最理想的、合乎邏輯的、合乎理智的思考和行為,

即使你知道了,可能依舊會照犯不誤:

1-倖存偏誤:

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所以人們會系統的高估成功的希望。

2-游泳選手身材錯覺:

人們誤以為游泳能使身材變好,但是:

游泳選手之所以成為出色的游泳選手,是因為他們擁有很好的身材。他們的身軀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他們運動的結果。

3-過度自信效應:

我們總是系統性的高估我們的學識和預測能力,而且高過得很厲害。過度自信會令人忽視自己真正知道的東西,和已知的東西之間的區別。

4-從眾心理:

如果每個人都仰頭看天,經過那個十字路口時你,也會抬頭看天的。

5-沉默成本:

人們對自己已經投資進去的成本,會表現出異常的堅韌和不捨得放棄的心態。雖然這件事可能並沒有取得收益。

6-互惠偏誤:

克里希那教派的教徒喜歡給過路的新人贈送一束小花,再由另外一個地點的人去收取捐贈。這時人們通常都會伸出援手,因為人們幾乎都不能忍受虧欠他人。

這是一種先給予,再索取的溫和的敲詐。

人們總是會互相邀請到自己家中做客,這是一種純粹的互惠義務。但是實際上大家都沒有時間,這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7-確認偏誤:

人們喜歡過濾掉與自己的現有觀念相矛盾的新信息,而固守自己錯誤的觀念。

赫胥黎說過,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

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說,人類最擅長這樣過濾信息,使得現有解釋仍然成立。

達爾文年輕的時候習慣於系統的克服確認偏誤,一旦他的觀察和他的理論相矛盾的時候,他會特別認真的對待他們,他隨身始終會攜帶一個筆記本強迫自己在30分鐘之內記錄下那些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觀察。

因為他知道,大腦在30分鐘之後就會主動忘記反駁證據。

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要試圖去證明自己的理論是對的,而要試圖去證明我們的理論是錯誤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正確。

8確認偏誤之二,幹掉你的寵兒:

請你與確認偏誤作鬥爭,請你寫下你的信條,有關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預防措施,節食,成功策略的。然後尋找反駁證據,幹掉自己最心愛的理論,這是一樁艱苦的工作,但你不會躲避的。

9權威偏誤:

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對權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降低一級。

研究發現,航空事件的發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權威偏誤,副機長察覺了錯誤,但出於權威不敢給機長講出來。

10對比效應:

對比效應是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千萬不要讓你的模特兒等級的朋友陪你一起出門。

11現成偏誤:

人們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

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像世界,但事實是現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12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

醫生給你開藥的時候會說,嗯,你很快就會好起來的,但是在那之前會經歷一段,更為惡化的階段。

廢話,否極泰來,正態分布啊

13故事偏誤

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他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顯然,如果一個故事講,國王死了,之後幾年,王后也死了,肯定沒有什麼吸引你的,但是如果你給它賦予意義,第二個故事這樣講,國王死了,之後幾年,王后也傷心地死了。顯然更為動人。

同時呢,這樣做是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故事拆解開來,用無關聯的系統的眼光看待。

14事後諸葛亮偏誤

我們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預言家,而事實卻往往相反,我們都是在事後才這樣誤解自己的。

15司機的知識: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馬克斯.普朗克與司機的故事(巡迴演講,司機代班,由「司機」回答提問)

查理.芒格說,司機就是那種裝作他們什麼都知道的人,他們會模仿別人表演,擁有動聽的聲音,有說服力的形象,但是他們的知識是空洞的,沒有內涵。

沃倫.巴菲特也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範圍。

芒格:「你必須找出自己的才能在哪裡,我幾乎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你必須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外碰運氣,你的職業生涯將會非常糟糕」。

16控制錯覺:

你實際控制的少於你以為的。

每天上午9點,一個頭戴紅帽子的男人就會站在一座廣場上,瘋狂地將帽子揮來揮去。
警察問他,你在做什麼,他說,在驅趕長頸鹿。可是這裡沒有長頸鹿啊。他說,正是由於我驅趕的緣故啊。

1965年,詹金斯和沃德關於燈泡控制的研究。

相信我們自己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者影響的東西的傾向就叫做控制錯覺。

17激勵過敏傾向:

河內法國殖民政府曾經頒布過一條法令,每一個上交一條死老鼠的人都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償,本來這項政策是想消滅或減緩鼠災,結果人們開始養殖老鼠。

18回歸均值:

極端成績與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所以當你疼痛難忍,看了醫生後病痛減緩,不一定是醫生的作用,而只是正常規律的作用。

19公地悲劇:

一塊肥沃的,免費供人使用的土地,肯定會因為農民爭相放牧自己家大量的奶牛,而最終被毀(暗指公共資源)。

最好的方法是將公有物品私有化,並加強管理,但是後者存在成本。

20史學家錯誤,也稱結果偏誤:

我們傾向於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做決定的過程。

10萬隻猴子去買股票,一半贏一半輸,贏得再去繼續買,又有一半贏一半輸,長此以往,必定有一隻猴子成了億萬富翁。

人們喜歡讓這隻猴子來闡述投資的經驗,寧願相信有,也不願相信無。不可取也。

21選擇的悖論:

為什麼更多反而是更少。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用超市果子醬做實驗,擺的越多,購買越少(難以選擇,乾脆不選)。

所以,選擇範圍太大,會

  • 無所適從,
  • 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
  • 導致不滿(選擇越多越沒有把握,也就越不滿)

22討喜偏誤:

某人越討喜,我們就越傾向於從他那兒買東西或是幫助她。

如超市營業員的微笑,模特的廣告,政治家的演講。

23稟賦效應:

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東西更有價值。

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淡然處之,切勿執著。

24團體迷思:

團體共識很多時候並不靠譜。你要隨時講出自己的看法,並尊重少數人的意見。

25忽視概率偏誤:

人們往往對某件事的預期強度有反應,但是會缺少對概率的直覺理解。這很容易讓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因此我們要理性計算,而非感情用事。

26零風險偏誤:

不管風險是99%還是1%,人類都同樣害怕,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反應,但很常見,我們只信任零風險。

然而絕對零風險是不存在的。

俄羅斯輪盤賭時,左輪手槍里有四顆子彈和一顆子彈,你願意付多少錢拿掉兩顆子彈和一顆子彈?實驗證明,大部分人都會高價拿走最後一顆。

我們應該接受社會的風險,積極樂觀快樂的生活。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事,快樂的人照樣快樂,不快樂的人依舊不快樂。

27稀少性謬誤:

我們對稀少的東西會缺乏清晰思考的能力,認為它價值和作用更大。

也稱「羅密歐朱麗葉效應」,莎士比亞筆下兩個悲劇青年男女的愛情因為被禁止而更加強烈。

28忽視基本概率:

很多時候,精確描述會誤導我們,讓冷靜的目光偏離了統計真相。

比如以下兩種描述你更傾向於相信哪種可能性大呢?

  • A他在經貿公司上班
  • B他在XX經貿公司昆明辦事處上班,工作地點在經貿大樓8樓

從概率上講,B更難實現。

29賭徒謬誤:

賭場里賭紅和黑,每次都是紅贏,於是人們反而每次都要堵黑贏。

人們相信命運具有一種平衡力量,這就是常說的賭徒謬誤,但獨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有個笑話:

數學家每次坐飛機都會在他的手提箱裝一顆炸彈,他說~飛機上有炸彈的概率極小,有兩顆炸彈的概率幾乎為零,所以只要我帶了一顆,其他人就不可能帶了。

30錨定效應:

當需要我們預估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選舉某種熟悉的西大膽地從那裡闖入陌生領地,但這樣的錨定不一定準確。

如果老師知道一位學生過去的學習成績,就會影響他給學生的新論文打分。

如果別人叫你先給自己評分,他再給你評分的話,你最好給自己打高一點。 包裝袋上為什麼要印一個「建議銷售價」呢?這就是一種錨定。

31樂觀歸納:

當農民餵養一隻野鴨時,剛開始它會防備,之後開始減弱,再後會喜歡上農民,雖然不久它就要被殺了。

我做這件事一直都很成功,所以,未來我將征服所有的挑戰; 既然我一直都在失敗,那麼肯定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就熬出頭而成功了。

32規避損失:

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要比獲得某種同等價格的東西的想法更強烈。

你損失了100元消耗的快樂感,要大於別人送你100元讓你獲得的快樂感。

損失要比同樣多的收益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如果你要說服某人,請不要用可能的收益來作為論據,而要說他不這樣做可能會失去很多,這樣做了就會規避損失。

33社會性懈怠:

兩匹馬一起拉車,並不比一匹馬效率高兩倍。

拔河時一同把一根繩子的人越多,個人的貢獻就越低,但是不會低到零。

團隊越大,人們越容易躲在團隊決議的背後,因為責任擴散,風險分攤,所以人們潛意識更容易採取觀望態度。

34指數增長:

一張無限寬度的紙,對摺再對摺,50次後其厚度能有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35贏家的詛咒:

拍賣的贏家大多是事實上的輸家。

公司上市時被支付了過高價格的拍賣。

36基本特徵謬誤:

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在解釋某些東西時就低估了情境因素。在負面事件時,基本特徵謬誤會體現的更加明顯。 這要求我們更多關注的不是某個人,而是某人當時的情境。

37錯誤歸因:

錯誤的判斷了因果關係。蘇格蘭北部有一個赫布里底群島,每逢他們生病發燒的時候,他們就會抓虱子放到病人的頭髮當中,而且發現一旦虱子住下來,病人的病情就會緩解(生病頭燙所以虱子跑了嘛)

相互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社會學上也講歸因謬誤。

38光環效應:

我們讓某一個方面照花了眼睛,並由此推進全貌。

如果某人的一方面造成了正面或負面的印象,那麼他將「普照」其他的一切,從而過度影響其總體影響。

39替代途徑:

所有同樣可能發生但沒有發生的事情。

蒙田說,我的生命充滿不幸,這些不幸大多沒有發生。 風險從來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請你時刻考慮你有什麼樣的替代途徑。

比起你通過無驚險的平凡途徑獲得的成功,別拿通過冒險的替代途徑獲得的成功太當真。

40關聯謬誤:

人類存在兩種思維,一種是直覺、機械、直接的思維,另一種是有意識,理性,緩慢而有邏輯性的思維,可是,早在意識的思維開始之前,直覺思維就會得出結論,並且作出判斷。 比如說以下兩種情況,你選擇哪種可能性更大?

  • 可萊絲在一家銀行工作
  • 第二種,克萊斯在法蘭克福的一家銀行工作,工作地點是在銀行第24層,第58號辦公室。

當你選二時恰好錯了,剛才我們就提到了,這個概率太低。

41框架效應:

言為心聲,同樣的內容,換個不同的說法,效果完全不同。

心理學上稱之為框架效應。

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我們會對同樣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就是框架效應。 人們很容易對一個東西進行美化,比如說股價下跌稱為「回調」,陣亡的士兵是戰鬥英雄,大屠殺是種族清洗。

人們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先考慮你的語言,再考慮所說的事情。

42行動偏誤: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

沃倫.巴菲特這樣表述:在投資時,行動與成績沒有相互關係。

在我們的進化過程中,閃電式反應關乎生死存亡,思考則有可能致命。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形成一種必須快速行動起來的大腦機制,甚至還沒搞清楚事情之前我們的大腦就要求我們立即、馬上做出行動。

帕斯卡爾說,人類的全部不幸就是他們不能安靜地待在他們的房間里。

43不作為偏誤:

你看著一個人靜靜的死去而不伸出援手和你把別人害死哪個更嚴重呢?我們的感覺肯定會說,肯定是害死人更嚴重。

不作為偏誤總是出現在無論放棄還是行動都會帶來損害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因為這樣引起的損害,主觀看都是更無害的(比如,寧願不幫別人,也不會因為幫了別人而受人埋怨好)。

44自利偏誤:

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於外因。

45享樂適應症:

大多數外界的東西為我們帶來驚喜,但它們只能暫時讓我們高興,而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幸福。

  • 請避免很長時間也不會習慣的負面效應。
  • 請對物質的東西只期待短期效果。
  • 持續的正面效應主要與你如何利用你的時間有關。

46自我選擇偏誤:

人們習慣帶著主觀意願去選擇或者去承認事情,而不全面。即最滿意原則VS最優原則。

47聯想偏誤:

我們的大腦是一部聯想機器,當我們食用一種陌生的果汁的時候,我們如果事後感到腹痛,就會覺得是這個果汁有問題。

巴普洛夫狗產生唾液的實驗。

48新手的運氣:

當你剛接觸某個行業、某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獲得一些甜頭。

但是不要誤會,以為自己很擅長做這個,但是可能這只是新手的運氣罷了。盲目樂觀,只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49認知失調:

狐狸摘不到高掛的葡萄,它會聳聳肩說:肯定還沒熟透,何況我也不喜歡吃酸葡萄。

摘不到葡萄是一種行為與夢想的失調,它有三種方法可以緩解這個失調:

  • 想盡辦法夠到葡萄
  • 承認自己能力不夠,摘不到葡萄
  • 事後做出別的解釋,說葡萄酸

——完——


推薦閱讀:

冬陽,乍暖還寒
枯燥重複的工作是否難以忍受
現在的你和未來的你
關於一篇戀愛的文章
失戀後的成長是對你最好的褒獎

TAG:成長 | 心理 | 自我成長 | 心靈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