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坤寶:面對聯想與華為5G事件用戶的態度是否存在差異化?
近日,沸沸揚揚的5G事件成為網路熱門話題,聯想集團針對5G標準的Polar短碼方案(由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主導)做出了棄權的投票,即聯想帶著收購的摩托羅拉一起站隊了高通,而沒有支持中國企業華為,最終導致華為以微弱劣勢輸了。陸坤寶發現目前網路呈現一邊倒的輿論行為,眾多網友給聯想扣上一頂「賣國」的大帽子,面對聯想與華為5G投票事件,用戶的態度差異化為何如此激烈呢?
高通和華為分別拿下的是5G場景下的其中一個場景的編碼方案,這個方案不是專利,即高通/華為提出方案,爭取其他小夥伴的支持,不是高通/華為擁有了這個專利技術,更不是說誰贏了就贏得了5G,隨後的mMTC和URLLC還有好戲在等著。只不過在3G和4G時代,這些技術細節被高通們佔據,導致了我們的弱勢。但是到了5G時代,大家希望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為此必須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這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和操作空間。
當然無論是高通主導的LDPC,還是華為主導的Polar,陸坤寶認為都不可能一個編碼適應所有狀態。(技術的優劣各位可以自己查閱3GPP的官方文檔,尤其是86/86B/87的會議文檔,都是可以下載的,其中對各個技術細節的討論很詳細,或是諮詢通信相關的專業人員。)所以,無論高通或者華為,其研究和技術都不會局限於自己主導的編碼本身,這其中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只不過現在需要划出陣營,選出各自的帶頭大哥而已。
總是有很多人幻想著如果不是聯想捅刀子,華為就可以拿下整個控制信道和部分數據信道。當真把3GPP當慈善機構了?3GPP是一個行業協會,3GPP不是慈善機構,而是平衡各成員利益,調解矛盾,互相妥協,制定遊戲規則和行業契約的組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大佬,所以也就別妄想著大佬的一票和江湖小蝦米的一票有一樣的權重,大到聯合國還有五大流……流水不動的常任理事國。
偏偏聯想和半殘的motorala在這片江湖中就是兩個蝦米,我們看到,87次會議Polar毫無爭議拿下控制信道,而上次會議懸而未決的數據短碼錶決上,雖然華為陣營(包含聯想和moto)支持者多很多,但高通陣營依然拿下數據短碼。
這裡一方面有權重的因素,另一方面應該也有3GPP各方的妥協。所以,就算86次會議聯想明確在數據短碼支持華為,也不會影響到推遲表決的決定。因為此時明顯不會討論控制信道,而且貿然把數據短碼給高通/華為都是不符合各方利益的,尤其在歐洲的Turbo被P碼L碼聯手做掉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留一些時間給各方去協調運作,然後再次討論。
陸坤寶認為我們要明確幾點:一個企業的產品好壞和這個企業的行為準則無關,和產品定位和價值有關;每個價位上都有對應的非常優秀的產品,此時選擇以自己的經濟能力為主要參考。任何品牌都不幹凈,所以沒必要吃著雞蛋還想著母雞怎麼叫。任何人都有不買某個品牌產品和買某個品牌產品的權力,人們有選擇的自由。
出現這個狀況,陸坤寶日主要原因當然是路線和市場。聯想和華為的路線,聯想著重於「貿」,華為著重於「技」。且面向的市場是不同的,作為一家PC廠商,聯想需要直接面對消費者,B2C。而華為則相反,華為是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他的客戶是企業級用戶,B2B。
人們總會在情感上偏向於「技」,畢竟技術對於人們來說總是高端的。而貿則很悲催,典型的例子「聯想不就是個電腦組裝廠」。路線的不同就造成了人們的心理評價的不對等。
市場則將這種不對等放大。消費者最敏感的就是價格,價格也是最能引起話題的因素。前面說了聯想需要直接面向消費者,那麼就必定會引起話題。華為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他為運營商服務,開價的高低消費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最終落在消費者頭上的成本當然也會由運營商來買單,更何況很多人搞不清楚華為是做什麼的。而華為的神秘感和狼性文化又會讓人很嚮往。
當然,兩者又極其幸運,有中國市場這個強力後盾,根據地。廣闊的市場環境更有利於經驗,資金和技術的積累。
大多數人噴聯想也就在價格這點上了,國外(美國)便宜國內貴,且有的會減配。其實不僅聯想,華為也會如此,只是表現形式不同。或者說,任何想要取得市場優勢的新興企業都要有這個過程,畢竟品牌不對等。
PC是一個微利行業,規模巨大,但是紅利殆盡。在一個成熟市場中,搶奪份額的關鍵是什麼:品牌和價格。美國市場就是一巨大的蛋糕,不能分一塊就太遺憾。不過人家自己家有戴爾,惠普,蘋果,第一集團力量強大;日系東芝,台系雙A又進軍較早,第二集團地位穩固;意識形態的不同又導致了歐美對於大陸企業的不信任。這種情況想搶地盤就只能通過花錢打品牌,提供更低廉的價格。
中國作為大本營,必須保衛,確保利潤。這就是聯想十年國際化的一個縮影,也只有這樣能達到目的。——09年,聯想美國份額只能在others中,不到4%,現在是第三,11%。當然,沒有利潤!聯想集團的整體利潤率常年維持在2%上下,今年目標很明確,利潤率要提升1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華為則有12%的利潤率,而華為在入侵歐洲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有技術,有能力,但必須要壓價換項目,沒哪個企業跟錢過不去。不過作為攬技術活,有話語權的企業,依然有肉吃有湯喝。
所以,雖然聯想坐擁20%的全球份額,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利潤少的令人髮指——14/15財年,聯想集團營業額463億美元,凈利潤9.97億美元,又經曆數次大規模併購。華為則是營收465億美元,凈利潤45億美元。而研發費用上,聯想和華為相比真就是羞於啟齒,這也反映了兩家不同方向公司的巨大差異。不過就華為發布會Keynote質量而言,華為與國際客戶的交流和聯想應該是有一定差距,也好理解,技術宅男和營銷經理……
剛說到的聯想在移動互聯網的後遺症,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子品牌的建設。中華酷聯傳統四大佬,真正將子品牌做成功的目前也只華為,你可以說他成功的借了小米的東風,但是同樣是風口,其他幾位卻沒飛起來。無論品牌命名,還是運營策劃,華為都甩開了聯想。哪位能把聯想的Vibe翻成大氣上口的中文名,華為就很接地氣的用了honor,榮耀;品牌運營方面,華為明確的強化榮耀,聯想卻在搖擺不定,我們說榮耀6,榮耀7,卻很少說Vibe Z1,Vibe Z2……當然,最後又得反映到用戶口碑中,這回起跑線基本相同,但聯想又落後了。
以上信息由陸坤寶整合媒體資源,僅供大家參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