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思維的運行規律
當你從如來藏升起第一個執著心力,叫做「無明」,就那麼升起了,沒辦法命名,這股心力結合念頭「我」,形成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意根,然後漸次升起其他識。
伴隨著第七識的出現,「我執」出現,其功能體現在:一,出現「覺知」能力,二,出現「判斷」能力,也就是分別。
所以說,我人當前的思維狀態,是永遠會包含這兩個功能的,覺知和判斷分別,除非你倒回去了,否則你就斷不了這兩個功能,學佛的人都以為當下心裡老是出現「分別心」,這樣不好,每次都很後悔,這是大錯特錯的,這個「判斷」是你的能力,你是在當前狀態下去不掉的。分別不是個錯誤,它只是你具有的一種能力。覺知也是如此。
覺知---判斷分別---選擇並運作
修行,首先要改變的,不是前頭那兩個,而是這個「選擇並運作」,以及與其配套的,被你拉過來的覺知能力。
覺知還有兩個特點,一就是窗口化,當你注意力越來越集中的時候,覺知的窗口會越來越小,當你運作的思維越來越複雜的時候,其窗口就會越來越小,表現為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其所能覺知的內容範圍也越來越窄。
二就是覺知這個能力,是被你的作意散亂拉著跑的,當你覺知你在火車上下棋,你在覺知下棋的具體內容,你是無法覺知這個火車其實七拐十八彎的,當你覺知到了火車,其實你還覺知不到地球其實背著這個火車在繞太陽運動,當你覺知到了太陽系,其實覺知不到太陽系還是在運動的。
所以我們實證,不管運用什麼法門,其目的都要明確,就是第一步要收心守心,培養定力,增加你的覺知能力,不要上來就要消滅「判斷」「分別」,這個是你有了第七識之後與生俱來的功能,這個功能很重要,一開始,在你沒有完全消滅「選擇與運作」時候,你是根本沒有辦法去掉的。所以不要說我看見那個知道那個好,這是分別心錯了,沒有錯的,這個判斷你去不掉的,首先要做的,就是降低思維發動機的工作頻率,然後培養配套的「觀」的能力,覺知能力,直到這個覺知能力能夠長時間的穩定的存在。而不是一天到晚被你的慾望拉的到處跑,一會是美景一會是工作的不消停,這些高頻的思維活動不消停,怎麼可能覺知道構成高頻運作的那些「東西」呢。
如果你的心非常散亂,則需要先培養情緒,把剛強之心降下來,多聽聽柔和的音樂,多培養柔軟心,修行就是培養和柔軟心相應的過程,根本目的就是這個。
散亂少點了,定心增了,則可以念佛。念佛也有很多竅門,是唱念還是誦念,是需要和你的定心粗細配套的。定心粗,則唱好一點,屬於強收心,定心細了,不用那麼強的束縛了,則守在一句佛號或者咒語上就好了。這裡可以參考這位師兄的文章,非常細緻如法:
請問念佛持名功夫如何成片?如果定力更強了,定心更細了,則單純守著一個「我在幹嘛」就好,平時行住坐卧念念在此,這就是一個培養「止」的過程,當然你的「觀」,也就是覺知能力會大幅增強,你會感覺到你的五官五感都變強了,也能夠感受到以前感受不到的東西,以前就好像在套子里,現在算是把套子去掉,把有色墨鏡摘下來了。這些收心守心的功夫做好了,打坐就不厭坐了。
佛者,覺也。人的覺知是永恆的,你的那個第七識是非常頑固的,恆審思量,一刻不停的,所以你我的覺知一刻都沒有斷過,但是為什麼有時候,你有感覺你斷了覺知呢?這就是個大話頭。
因為我人當下的覺知是窗口化的,你的覺知一旦被你拉走了,被你拉著去覺知複雜的思維運作,去選擇並運作同時連續覺知,這時候,你就處在一種「忘我」的覺知中,這也是一種覺知,不要以為這不是覺知,只不過這個覺知它不含「我」,所以感覺上讓你覺得你的覺知斷了,其實沒有,只不過你打遊戲太入迷,忘我了,你在感知那個遊戲人物或者電影人物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覺知自己。
這裡明白了,修行一定就上路了。
電影人物生氣了你知道,你自己生氣的那個苗頭起來的剎那,你知道嗎?
連續劇裡頭人不停的說話你知道,你自己心裡,每天「心語」幾句你算過嗎?
你的氣脈會隨著你的情緒變化,覺知到了嗎?
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的這個「火工」,怎麼寒的,覺知到嗎?
你怎麼睡著的?睡著的時候這個覺知到哪裡去了?它陪誰去了?
你只要在覺知二字上細細做功夫,那就對了。
推薦閱讀:
※打坐可以使自己進入分子結構自行調整狀態嗎?
※如何評價李謹伯寫的《呼吸之間》這本書?
※修行、靜坐,你能談談自己的實修體驗嗎(法門不限)?
※剛剛開始學調息,觀不到氣息下行,怎麼辦?
※如何區分觀想和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