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沒有誠信,怎能卓越?
來自專欄 礪石商業評論
礪石導言:小米從創業初期,就擅長利用媒體輿論進行飢餓營銷,製造產品熱銷假象,到上市前夕,小米已經成為一家世人矚目的明星企業,卻再次利用媒體輿論去編製了一個「千億美金市值互聯網公司」的謊言,藉此推高上市估值。我們從中沒有看到一家卓越企業應有的誠信,而沒有誠信的小米,怎能卓越?
劉學輝 | 作者
打造卓越企業,是很多企業家的畢生追求,小米創始人雷軍也不例外,其在最近的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麼而奮鬥?》一文中寫道,「優秀的公司賺的是利潤,卓越的公司贏的是人心」,雷軍也希望不僅只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而是成為一家卓越的企業。
我們研究全球的卓越企業,發現誠信是這些企業核心價值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辭彙,由此可見,誠信對於一個卓越企業的形成至關重要,其是贏取人心的關鍵。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誠信,就很難長期贏得用戶、員工、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也很難成就卓越。
小米創業只有8年,營收就已經突破千億,創造了中國商業界享有盛名的小米奇蹟。不可否認,小米是一家優秀的企業,小米創始人雷軍也是一位聰明、勤奮的企業家。
但在小米成立的這8年歷程中,關於小米的批評與爭議卻一直不斷,其也始終沒有贏得主流商業媒體與主流企業家們的足夠尊重。究其原因,是因為小米的諸多表現,並沒有展現出一家卓越企業所應有的誠信與大氣。
不上市的謊言
2018年5月3日,小米正式向香港證券交易所遞交了申請版本的招股說明書,申請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坐實了小米籌划上市的傳言。
而就在兩年前,2016年3月,小米創始人雷軍還在公開場合信誓旦旦的表示「小米5年之內絕不會上市」,同年,雷軍在另外一次公開活動上再次表示,小米將把上市時間推延至2025年。
但在2017年11月的一次採訪中,雷軍態度出現明顯轉變,當談到小米上市的話題時,其頗為謹慎的說,「小米會在業務比較舒服的時候選擇IPO。」
「在業務比較舒服的時候IPO」,雷軍這句話也間接的承認了小米公司之前並不理想的經營狀況,小米並非不想上市,而是小米在2016年根本不具備上市的業績基礎。
小米最新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也顯示,小米公司2015年手機銷量為6654.6萬部,2016年大幅下滑為5541.9萬部,跌幅近兩成。
小米公司於2010年成立,隨著2011年小米手機的上市與熱銷,其受到眾多機構投資者的追捧,相繼完成了多輪融資。2014年,隨著小米手機的聲譽達到巔峰,其在年底又以450億美金(摺合近3000億人民幣)的天價估值完成了11億美元的F輪融資。
小米在2014年之所以能取得450億美金的天價估值,一方面源於小米手機當時在市場上保持高速成長,勢如破竹,還沒遇到明顯的增長天花板。另外,小米模式當時備受行業追捧,其弊端還沒有顯現,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發展充滿憧憬。
但是,小米公司在2015年突遭業績滑鐵盧。業績下滑一方面源於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競爭環境發生劇變,在榮耀、樂視、魅族、360與鎚子等一眾互聯網手機的貼身圍攻下,小米在性價比與互聯網體驗上的核心優勢不再,用戶流失嚴重。另一方面,小米自己在產品、定價與品牌策略上都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供應鏈也出現了嚴重的供貨短缺問題。
在內外部多重因素交織影響下,2015、2016年小米銷量急劇下滑,品牌力也急劇下降,淪落為用戶心目中的屌絲品牌。同時,小米在資本市場上也遇到巨大挫折,先是傳出估值腰斬,後又有外媒宣稱小米的估值下降到不足F輪融資估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5億美金。
一時間,小米模式的弊端暴露無遺,很多專家斷定「三年再無小米」的言論也甚囂塵上。
在銷量大幅下滑,發展前景黯淡,投資者與行業專家一致看衰的情況下,小米公司也基本喪失了上市的可能性。所以雷軍才在2016年對外堅定的喊出了5年不上市的承諾,在當時,雷軍並沒有預料到小米的業績會在2017年出現較大反轉。
在經歷了2015與2016兩年的亂戰後,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格局逐漸明朗。
三星、LG等外資品牌在中國大潰敗,聯想、酷派與中興等傳統手機巨頭基本退出市場,小米最大的對手樂視手機因為戰略激進導致的資金危機而自毀江山,魅族、360與鎚子迫於虧損壓力開始收縮戰線,國外品牌只剩下蘋果一家獨大,國內品牌華為、oppo與vivo成為這場智能手機亂戰的最大贏家,呈三足鼎立局面。
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華為、oppo與vivo的引領下,中國智能手機企業都紛紛意識到了在低端的價格戰並非未來,各家都開始放棄在低端市場的紅海競爭,向中高端挺進。這也給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小米較為理想的市場競爭環境。
2016年,雷軍對小米的潰敗進行了深刻反思,換掉供應鏈負責人周光平,召回赴美學習的品牌與市場負責人黎萬強,帶領小米手機在產品、供應鏈、品牌、營銷與渠道上進行了一系列系統改造,這些系統改造都是卓有成效的,並於2017年開始收穫戰果,在這一年小米逆勢而上,業績實現大反轉,手機銷量大增65.2%,達到9141萬部。
雷軍對小米的這次業績反轉非常自豪,他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除了小米,全球範圍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在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
不可否認,小米這次業績反轉一方面受益於小米自身的變革與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受益於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競爭格局出現的劇變,在這一年,三星、LG、HTC、摩托羅拉、聯想、酷派、中興與樂視等企業都選擇在中國市場收縮,將自己原有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除了小米,這次行業劇變的受益者還有華為、oppo與vivo。
2017年的業績反轉,讓熟稔資本市場的雷軍看到了小米上市的最好時機,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因為智能手機行業風雲變幻,未來有太多變數,如果錯過這個可遇不可求的時間窗口,隨著小米勢能褪去與小米模式弊端的暴露,其在未來很難再有機會以較理想的估值上市。
所以雷軍也不再顧及之前「小米5年不上市」的公開言論,緊急啟動了小米的上市計劃。
根據市場環境變化調整企業策略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好的影響再次傷害了小米與雷軍的信譽。因為失言多了,就會給人造成不誠信的認知,這對一個志在成就卓越的企業與企業家來說,絕對是大忌。
除了這次上市烏龍事件,小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還透支了太多的信譽。
從雷軍被魅族手機創始人黃章怒罵為小偷,通過接近魅族偷師學藝,到小米手機早期在線上一機難求,大量產品卻被輸送給黃牛,黃牛在線下加價銷售,通過飢餓營銷製造產品緊俏的假象,再到後來紅米手機瞞天過海,在不被用戶關注的零部件領域採用超低配置......這一系列事件都極大的消耗了小米的誠信名聲,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因此被很多人戲謔稱為「雷猴王」,意思是其經常把用戶當猴耍。
雷軍最近又對外宣稱小米硬體業務永遠不超過5%的綜合凈利率,如果超過將以合適的方式返還給消費者。由於雷軍與小米之前透支了太多的信譽,這讓很多用戶理解為又是小米的營銷套路。
真相可能也確是如此,5%的硬體利潤率並非一個較低的利潤率,對於小米目前的產品力和品牌力來說,本來就很難支撐。另外,綜合凈利率應該如何定義,解釋權在小米;超過5%凈利部分如何返還給消費者,決定權也在小米,小米大有可能會選擇在活動節點使用返券或買贈的方式,但活動時的返券或買贈的方式不應該算作企業的營銷費用嗎?
再過幾年,如果小米的產品力與品牌力能像蘋果一樣,足以支撐10%甚至20%的凈利率時,我想小米也會再次把5%的凈利率承諾拋之腦後。
小米的千億美金市值夢
確定了小米上市計劃後,如何能夠以更高的估值上市,從資本市場上拿回更多的錢,就成了雷軍與小米公司早期投資者的首要目標。
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公司2017年營收為1146億元,如果按照對傳統硬體企業常用的1倍市銷率的估值方式,小米的估值大概在1000億人民幣上下,這很難讓雷軍與小米的早期投資者感到滿意。
接下來,我們就看到了一出小米公司致力於利用媒體聲音製造輿論勢能,進而推高企業上市估值的荒唐劇。
2018年初,小米公司就迫不及待的放出擬以2000億美金估值IPO的煙霧彈,故意以此來試探公眾對小米估值的反應。小米的2000億美金估值是極為離譜的,消息一出,便惹來行業專家的很多非議,之後小米將估值預期調低至1000億美元,公眾還是不買賬,最後小米又將估值預期降低至700億美金。
即使700億美金,雷軍對小米的估值預期也遠遠超過了它的真實價值。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洪灝在接受騰訊財經《一線》採訪時表示,「小米700億美元估值太高了,高過很多同類型的公司。」
為了拉高小米公司的估值,雷軍必須不竭餘力的與同類型的硬體公司撇開關係。其一方面宣稱小米不是一家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希望投資者能以互聯網企業估值的方式來給小米估值;另一方面,小米公司利用大量媒體與自媒體,竭力通過公關傳播的手段來粉飾企業,引導輿論,為小米IPO的高估值積造勢。
那麼,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呢?小米的合理估值到底應該是多少?投資者不應該只被鋪天蓋地的公關輿論所誤導,而是需要解構小米公司的具體業務,進行深刻與清醒的思考。
小米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嗎?
大家熟知的典型互聯網企業有美國的谷歌、亞馬遜與Facebook,有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與百度(以下簡稱BAT),這些企業都具有互聯網企業所特有的幾個顯著特徵。
第一,谷歌、亞馬遜、Facebook與BAT,它們都是在搜索、電商與社交等某一特定互聯網服務領域的專家企業,而小米並沒有自己核心的互聯網服務,只是基於自有硬體提供一些簡單的軟體與遊戲下載服務。
第二,谷歌、亞馬遜、Facebook與BAT都具有非常高的用戶粘性,用戶無論是在PC端還是手機端,無論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還是安卓手機,都對上述企業提供的互聯網服務高度忠誠。而小米手機的用戶一旦轉向其他手機品牌,就不會再使用小米手機提供的軟體與遊戲下載等服務。
第三,谷歌、亞馬遜、Facebook與BAT等企業服務用戶的邊際成本無限降低,無論其服務1億用戶還是10億用戶,固定成本不會發生太大增長。而小米互聯網用戶的增加,是以用戶使用小米手機的數量為前提,而每一部小米手機銷量的增加,都伴隨著高昂的固定成本,而不具備互聯網企業所特有的邊際成本無限下降的特點。
第四,谷歌、亞馬遜、Facebook與BAT等企業提供的搜索、電商與社交這些互聯網服務市場空間巨大,具有較好的盈利模式。而小米提供的軟體與遊戲下載等服務本質上還是互聯網廣告服務,市場空間與盈利能力非常有限。我們可以看到,以互聯網廣告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都江河日下,是因為廣告收入很難覆蓋高昂的成本與費用。
上述典型互聯網企業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小米公司無一具備,其如何稱得上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呢?
根據小米遞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年底,小米智能手機業務分別貢獻總收入的80.4%、71.3%與70.3%,而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只佔總收入的4.9%、9.6%及 8.6%,從主營業務收入構成來看,小米也只是一家互聯網服務占很小比例的智能手機企業。
除了小米手機,小米供公司還陸續延伸了電視、電視盒子、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耳機、音箱與移動電源等產品,但這些產品也都屬於硬體業務,與互聯網服務並無較大關係。
除了小米自有品牌產品,小米還以投資的形式孵化了多個領域的智能硬體類和生活類產品,例如空氣凈化器、凈水器與電飯煲等生活類小家電,無人機、平衡車與機器人等較具科技感的智能硬體,還有如毛巾、牙刷、旅行箱、跑鞋和背包等生活類用品。這些產品相對於各垂直領域的專家品牌,都不具有任何核心競爭力,只是高度依附小米手機的銷售渠道,與小米手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小米唯一能與互聯網企業相關聯的,是雷軍在公開信中提到的「小米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用戶超過了1.9億」,雷軍還聲稱小米的用戶規模、活躍度與使用時長等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但這只是雷軍的自欺欺人,小米的用戶規模、活躍度、使用時長與BAT等互聯網企業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商業價值也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但這4.5小時主要消耗在微信、淘寶、百度、優酷與愛奇藝等超級App上,這些App所產生的商業價值與小米公司毫無關係。
第二,MIUI月活用戶超過了1.9億,但這些用戶都是低價值用戶,他們的生命周期與用戶使用小米的生命周期一致,只有1-2年,用戶不再使用小米手機,也意味著用戶不再使用小米提供的互聯網服務。
小米能獲得的互聯網收入主要源於手機應用、遊戲分發以及在MIUI系統內提供的在線廣告服務,而這些互聯網服務的市場空間與盈利能力極為有限,也與華為、榮耀、oppo、vivo與魅族等手機並無本質差異,上述手機企業同樣在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應用與遊戲下載服務,用戶每天使用它們手機的時間也很長,操作系統用戶數量也不菲。
如果小米可以定義為一家互聯網企業,那麼華為、榮耀、oppo、vivo與魅族也都可以自稱為互聯網企業,顯然這個邏輯並說不通。即使互聯網服務用戶、收入與利潤遠超小米的蘋果,也從來不敢宣稱自己是一家互聯網企業。
成也手機,敗也手機,小米本質上就是一家手機企業,這是無法掩蓋的事實。
所謂的小米模式,只是在智能手機業務的基礎上,一方面開發新的產品品類來共享手機的品牌與線上線下渠道,雷軍美其名曰為新零售;另一方面,小米利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的互聯聯網功能,提供一些應用與遊戲下載等較為簡單的互聯網服務,雷軍美其名曰為創新驅動的互聯網企業。
諷刺的是,雖然小米公司口口聲聲稱自己是一家互聯網企業,但在2015至2016年,小米遭遇業績滑鐵盧,正是源於其智能手機業務的潰敗,2017年小米實現反轉,也正是源於其高度重視手機業務產品、供應鏈,品牌與線下渠道,更像一家真正的硬體企業來運作。
在向香港證券交易所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小米用了這樣一句自相矛盾的話來概括自己,「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體與IOT平台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這就像皇帝新裝故事中的皇帝,本是赤身裸體卻說自己身著一身華麗的衣裳。
小米的真實估值
那麼應該如何給小米進行合理估值呢,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給企業估值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只是後來很多投融資從業者,為了粉飾企業估值而發明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估值工具。
萬變不離其宗,對企業估值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企業的市盈率。市盈率全稱市價盈利比率,即企業的每股股價除以企業的每股年度收益,也等同於企業總市值除以企業的年度凈利潤。
我們先以蘋果、阿里巴巴與騰訊為例。
蘋果公司2017財年(2016年10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3.51億美金,當前市值為9247.84億美金,蘋果市盈率計算方式為9247.84億美金市值除以483.51億美金凈利潤,市盈率約為19倍。
阿里巴巴集團2018財年(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832.14億元(約合132.66億美元),當前市值為5056億美金,阿里巴巴集團市盈率計算方式為5056億美金市值除以132.66億美元凈利潤,市盈率約為38倍。
騰訊控股2017年全年凈利潤為715億元人民幣,當前市值為38185.81億港元(摺合30874.68億人民幣),騰訊控股的市盈率計算方式為30874.68億人民幣市值除以715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市盈率約為43倍。
不同企業的市盈率倍數會有很大不同,凈利潤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的企業市盈率就會很高,凈利潤處於停滯或者萎縮階段的企業,其市盈率會非常低。
蘋果、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市盈率分別為19、38與43,這源於投資者對三者未來的盈利增長預期不同。蘋果公司業務已經成熟,收入與盈利都遇到天花板,所以市盈率較低;阿里巴巴與騰訊還具有較大的盈利增長潛力,所以市盈率較高。
市盈率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金融市場的無風險存款利率,比如用戶拿自有資金去購買國債等無風險理財產品,每年的收益在5%,則摺合市盈率為20倍,那麼20倍就是一個企業估值的重要參考標準。如果一個企業的凈利潤處於停滯或者緩慢增長狀態,那麼企業的市盈率就在20倍上下,如果企業的凈利潤在高速增長狀態,市盈率就會高於20倍,並且盈利增長速度越快,周期越長,市盈率越高;如果企業的凈利潤處於衰減狀態,市盈率就會低於20倍,衰減速度越快,周期越長,市盈率越低。這是影決定企業市盈率的主要因素,當然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業務特點,不同行業之間的市盈率也會有較大差別。
所以,決定小米企業估值最核心的指標是其當期的盈利能力,以及未來凈利潤保持增長的速度與時間周期,與其是不是一家互聯網企業並無根本關係。
2014年年底,小米公司估值450億美金,源於當時投資者對其抱有較高的成長預期,而2015年估值腰斬甚至跌至十分之一,源於投資者對其未來成長失去信心。
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小米2015年收入668億元,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2016年收入684億元,經營利潤為37.85億元;2017年收入1146億元,經營利潤122.16億元。經營利潤並非企業的真實凈利潤,一方面其沒有扣除企業的財務成本與所得稅,另一方面沒有扣除企業用於股權激勵的成本與費用。企業股權激勵替代員工工資開支,很大程度上粉飾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我們將小米的凈利潤進行更進一步的拆分,一部分是硬體業務利潤,另一部分是互聯網服務的利潤。
硬體業務部分,小米主要包括手機、電視、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與其他智能硬體,在這些領域小米都面臨著極為強大的專業品牌的競爭。尤其在核心主業智能手機業務,小米手機在全球市場面臨的是蘋果、三星、華為、榮耀、oppo與vivo等強敵的競爭,另外魅族、360與鎚子等雄心不死,聯想集團也攜聯想與摩托羅拉雙品牌捲土重來。
2017年,小米手機高達65%的業績增長,除了自身努力,還有非常大的運氣成分。一方面得益於聯想、酷派、中興與樂視等企業主動收縮而拱手相讓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得益於蘋果、三星、華為、oppo與vivo主動捨棄的千元以下市場,這都給了小米業績反轉的大好機遇。所以這也導致小米的手機均價只有800多人民幣,遠低於競爭對手的產品均價。
小米在2017年的高速增長註定只是曇花一現,當前的競爭格局不會再給它那樣的機遇。
2017年,小米硬體業務營收在1000億人民幣左右,按照雷軍給硬體業務設定的最高5%凈利率,其硬體凈利潤在50億人民幣,按照遠高於蘋果的30倍市盈率率計算,小米硬體業務的估值上限在1500億人民幣。
30倍的市盈率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市盈率,因為手機市場是變數最大的一個產業,每年變幻大王旗,這也是手機企業為什麼很難上市,也很難獲得高估值的一個重要原因。小米的手機業務在接下來幾年很難保持高速增長,甚至存在極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小米成也手機,敗也手機,如果小米的手機業務出現問題,就像2015-2016年一樣,小米的整個硬體業務也將隨之衰退。
我們再看小米公司的互聯網服務部分,智能手機的壽命周期只有1-2年,所以小米手機每年會有新的增量,也會有大量被棄用。我們按照小米手機每年平均2億存量用戶的規模,平均每個用戶在互聯網服務領域的單年貢獻為50元,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年營收可達到100億,按照15%的凈利率,30倍的市盈率測算,其互聯網服務部分估值在450億人民幣上下。
將小米公司硬體業務部分估值與互聯網服務部分估值相加,其較為理想的估值也只有1950億人民幣,摺合為300億美金上下。
香港是一個比A股更成熟的資本市場,價值投資者居多,全球最大的智能硬體廠商聯想集團營收超過430億美金,但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也只有465億港幣的市值。
對於小米這樣一家處於充分競爭市場,行業風險極高,盈利能力一般,同時不具有明顯品牌與技術護城河的企業,香港投資者是否會給到其300億美金的估值尚是未知數。
不誠信,怎能卓越?
在小米提交招股說明書後的連續幾天,鋪天蓋地都是對小米極盡吹捧的公關文章,吹捧小米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吹捧小米的千億美金估值。但當這一波公關傳播過後,媒體界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理性的聲音。
騰訊財經旗下的《稜鏡》發表了深度研究文章《我們用幾天白話了小米招股說明書,告訴你它估值為何太高》,彭博旗下的《商業周刊》發表了文章《小米估值比百度、京東還高,靠譜嗎?》,科技媒體虎嗅也發表了《小米對投資者厚道嗎?》的文章,都對小米的互聯網公司定位與高估值提出質疑。
小米哪是什麼一家互聯網企業,其就是徹徹底底的硬體企業邏輯,小米哪值什麼千億美金,300億美金是其真實價值的上限。
熟知資本市場的雷軍,不會不了解小米真實的商業邏輯,也不會不清楚小米的真實價值。但為了推高企業的上市估值,小米公司、投資機構與行業媒體聯手給小米編織了一個「千億美金互聯網公司」的謊言,把上市演繹成了一場「皇帝新裝」的荒唐劇。
即使在各方配合下,小米公司實現較高估值上市後,其很快也會像周鴻禕的360,史玉柱的巨人網路與江南春的分眾傳媒一樣,荒唐劇過後,一地雞毛,機構投資者套現走人,最終中小投資者買單。目前,證券市場正逐漸淪落成為上市公司、一級市場投資者與投行聯合洗劫中小投資者的殺戮場。
雷軍在招股說明書開篇《董事長的公開信》中寫到,優秀的公司賺的是利潤,卓越的公司贏的是人心,雷軍致力於將小米打造成一家贏得人心的卓越企業。
但小米從創業初期,就擅長利用媒體輿論進行飢餓營銷,製造產品熱銷假象,到上市前夕,小米已經成為一家世人矚目的明星企業,卻再次利用媒體輿論去編製一個「千億美金市值互聯網公司」的謊言,藉此推高上市估值。
我們從中沒有看到一家卓越企業應有的誠信,而沒有誠信,小米怎能卓越?
推薦閱讀:
※國產首發全面屏+驍龍821, 發布兩年正式下架, 再見: 小米MIX
※小米「五一」搞點大事件:買手機送電視,進店白領100!
※小米千元機哪款好?2017年小米千元機大全
※小米7/7Plus諜照曝光:劉海屏造型加持屏幕指紋 主攻線下市場
※驍龍845處理器手機有哪一些?將搭載驍龍845的手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