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貓語】被抽去了生命力的年輕人
來自專欄 心理貓語
文 | 路梅
「我覺得自己沒有目標了……」
「以前做什麼都是被規定好的,現在要聽我自己的,可我不知道該做什麼了……」
「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
「你想要怎樣?我來幫助你……」「可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
「別讓我想,你就告訴我做什麼,即使不高興我也會做……」
「我沒什麼愛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幹什麼都沒勁,什麼都不想干……」
「我知道這樣混日子不好,可實在不知道還能怎樣……」
「我覺得自己活著沒什麼意義,象行屍走肉一樣……」
上面這些話你聽過嗎?你熟悉嗎?這是什麼意思?到底怎麼回事?
前不久聽Kim老師的精神分析課程時,其中有一段講到早期養育者對嬰兒、兒童的餵養方式,讓我深有感觸,聯想到我們的養育現狀,上面那些話就一句句浮過腦海,想到一起工作過的那些象是丟了魂兒的年輕人,不禁唏噓。他們如臨深淵,卻不明白自己是怎麼了,甚至還進一步責怪自己沒出息、矯情,不知所措的遊盪在世間,看不到腳下的路,更看不到未來。
Kim聽到過一個來自中國的案例:一個小孩在客廳裡面玩輪滑鞋,同時家裡電視放著動畫片,家庭的其他成員都圍著這個孩子,你一口我一口的在喂這個孩子吃東西,而孩子卻一直關注的是電視和輪滑鞋,所以他完全沒有體驗到餓了,以及吃的感覺,他只是感覺自己在忍受這些大人把各種食物塞到自己嘴裡。而類似這樣的情境不僅發生在餵食的環節,也發生在睡覺、安排睡覺的環節 。有一些家長就是沒有辦法等到孩子發出信號之後再響應孩子,總是「先知先覺」,在一切要發生之前就都做好了,似乎只有這樣才是好的家長。而作為結果,這個孩子就沒有機會感受到身體發出感受到的信息給自己 ,並且讓自己表達出這些信息給其他人,他們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還有一個相關聯的例子,幫助我們理解到底失去了什麼……
一個來訪者之前帶著她的小侄子去動物園玩,在此過程中,孩子突然就變得非常不配合,發了一大通脾氣,這個來訪回去之後跟孩子媽媽講這件事,媽媽說:「哦,那他也許是餓了!」但是在動物園的時候, 這個孩子完全沒有辦法向他的姑姑表示說我餓了,他沒有辦法發出一個清晰的信號,直接就崩潰了,開始發脾氣。
這兩個例子引發我很多的思考,令我聯想到在大學裡做諮詢時那些不知所措、迷茫的年輕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有什麼用,好象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自己真的喜歡什麼,想要做什麼也不清楚;他們不知道活著幹嘛、有什麼意義,除了必須要承擔的責任,比如將來孝順、照顧父母是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必須得活著但毫無生氣和興趣,更談不上樂趣和幸福感。其實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但也是被父母雕刻出來的年輕人,吃什麼穿什麼學什麼做什麼都被要求去執行,他們的主動性、自主性被扼殺,大腦的很多功能被擱置,甚至遺忘,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感受不到生的樂趣,也缺乏勇氣去承擔,害怕改變,他們失去了生機盎然活著的動力……他們習慣了做牽線木偶,一旦失去那根線,整個人就垮了下來。
回到Kim老師例子的場景再去感受一下——當養育者不停圍繞著兒童,餵食、塞水果、催促喝水等等噓寒問暖,長此以往、反反覆復之時,兒童就喪失了感受自己飢餓,感受自己想要什麼並主動發出信號的能力。這個能力常常被我們忽視,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固有的觀念是「他還小,就是說不清楚,我不照顧他他就是不知道,難道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營養不良,餓著嗎?而且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但也許很多能力的培養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麼「自然」,習慣性的方式會積累成一種我們無法抗拒的力量,越來越不可逆轉。尤其在成年之前的若干年裡還會被無微不至的照顧方式不斷強化,「你只要好好學習,其它的都不需要操心……」到後來,不操心可能就變成空了心。
因此,當我們喪失了主動感受、主動發出信號的能力時,未來的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感受到自身需要,會誤以為別人給我的就是我想要的,不管是否自己真的需要。即使自己感覺不對勁、不高興、不喜歡,卻還是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搭錯神經了,會內疚自責、自我批判;不會懷疑也許是塞過來的「東西」有問題,是自己被強加的不爽;也不會想到哪怕那是件好「東西」,我也可以不喜歡,可以拒絕。有時還會引發強烈而莫名的情緒反應,但自己又理解不了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怎麼了,就感覺更加糟糕,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值得活著,彷彿有一大團東西梗在喉嚨里,那真的是「有苦難言」。
從兒時起,我們需要在餓了、困了、冷了、熱了、渴了,這些最基本的本能需求的滿足與被滿足的體驗中,不斷體驗和學習識別、分辨、理解、表達自己的內在感受,並與他人產生連接和互動的關係,嘗試接納自己的感受,滿足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負責。這個連鎖鏈條隱隱的發揮著作用,是個以小見大的發展過程,常常不被我們注意,可它的影響,以及破壞性不可小覷。
當家長不經意間把這些基本能力抽走之後,我們的生命活力就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茫然不知所措的靈魂只有在暗夜裡呻吟,白天還要裝作一切如常行走在似乎必須要走的路上。臉上不會有笑容、心裡不會有喜悅,甚至連悲傷也體會不到,反正就是那句話「日子總是要過,別人也是這麼過,我也只有這麼過……」
每一次,當我聽到來訪者說「我不知道什麼是快樂,我好象從沒體驗過開心的感覺,什麼對我來說都一樣,沒什麼太多的情緒感受……」我的身體會有一陣寒流襲過,一種震顫、一種悲涼感油然而生。
被抽去了生命活力的年輕人過早的「死去」,不再有衝動,不再有期許……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未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喜歡尋找解決方案呢?/有沒有一招讓我們願望成真?
※鈍感力
※諮詢師原創 | 改變為什麼那麼難?-余虹
※「江西心理學大會」印象
※芳華:「活雷鋒」劉峰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