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論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來自專欄 阿根廷的天空

論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文化、政治與經濟三元素組成了人類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各自獨立的,並不互相適應和互為輔導。即文化的發展與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幾乎沒有關係。同理,政治的運動與經濟也沒有關係。

唯有經濟的發展會影響文化與政治的結構形式。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論斷是不正確的。工具的應用適用於任何文化形態和政治制度,並非只有民主自由才能使用工具生產。或者說,現代化工業可以全球化,民主政治不一定能全球化。如此看來,上層建築並非一定要適應現代市場經濟了!

這是事實。

理論上的解釋則不一樣。因為理論是以概念為立論,不是以事實為驗證標準。學說的創始人會自立一種概念解釋,其論述就千奇百怪了。

例如用勞動力價值論評議經濟,就會引出就業問題。人多地少或人多就業崗位缺乏,還會引出勞動力過剩和人口過剩困境。

由此引發的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和動亂,在1847年產生了剩餘價值論的學說。它突破了勞動力市場竟爭的範圍,提出消滅剩餘價值的階級鬥爭。這才把政治與經濟混淆起來去改造社會。其結果,形成了一個政黨政綱去主導市場經濟,用使用價值作為生產計劃,廢除了貨幣的匯率價值。

以上有剩餘價值,貨幣價值和匯率等概念,那一個概念才是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呢?顯然是貨幣價值。而剩餘價值只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產生作用。

剩餘價值越多,勞動力越貶值。例如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機器人就改變了全球的就業市場。而美元的價值就改變了全球的戰爭局勢。

就業不是完全的政治,戰爭才是政治。

說明這一點,主要是可以正確評價中國模式。

中國高儲蓄外匯並沒有改革政治結構,但是,改變了中國的就業市場。由自由就業市場的改進從而成為了世界工廠而使經濟崛起。與社會制度毫無關係。

對社會制度下的任何處方都不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除非改變中國的金融結構。例如去高儲蓄而負債經營。中國勞動力市場立即會動蕩不安。除非有發達的公共救助福利。

負債經營是資本主義商業社會的驅動力。高櫧蓄外匯是社會主義啇業社會的支柱。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啇業中相遇,各自在不同範圍發生作用。社會主義會在公共福和範圍內計劃供應貨幣,被稱之謂貨幣槓桿。資本主義在貿易市場之中自由匯率,被稱之謂去貨幣槓桿競爭,促進全球化運動。

這一事實說明一個結論:社會主義不可能消滅資本主義腐敗思想。資本主義反而不斷增加社會福利而蒸蒸日上。

那種企圖改革政治去增長經濟的語境,正被邊緣化。

用貨幣的普世價值去解釋社會學的數字管理正取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b?


推薦閱讀:

袁騰飛受到的爭議為何遠比「當年明月」多?
遇羅克是誰呢?
如何看待《首「負」王健林:萬達地產負債達4205億,已抵押2780億資產》這篇文章?
911之後世界的變化?
國民黨真的有可能亡黨嗎?

TAG:政治經濟 | 經濟政治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