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金融」一詞的中國人原來是他?
「金融」一詞,是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其複雜過程可見《「金融」與「銀行」叢考》一文(《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六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年)。
那麼,最早使用「金融」一詞寫作的中國人是誰呢?
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六期開闢問答專欄,回答讀者的問題。一位「東京愛讀生」提問:「日本書中金融二字其意云何?中國以何譯之?」
梁啟超答道:「金融者,指金銀行情之變動漲落,嚴氏《原富》譯為金銀本值,省稱銀值。惟值字僅言其性質,不言其形態,於變動漲落之象不甚著,且省稱銀值,尤不適用於金貨本位之國。日本言金融,取金錢融通之義,如吾古者以泉名幣意也,沿用之似亦可乎?」
他的解答簡明扼要,可惜並不準確。「金融」是「金錢融通」之義不錯,但「金錢融通」並非「金銀行情之變動漲落」。「金錢融通」指通過借貸等業務形成的貨幣交易和流通,「金銀行情」則指貨幣相對於商品的價格。嚴復譯《原富》中的「金銀本值」,在亞當·斯密原作中是「valuesof gold and silver」,省稱「銀值」的是「value of silver」。「金融」在十九世紀對應的英語詞是「circulation ofmoney」和「money market」,二者不是同一概念。雖然如此,梁啟超仍是現在知道的第一個論及「金融」的中國人,而且他認為「金融」勝於嚴復創造的「同義」新詞,不必翻譯就可直接沿用,可以說為「金融」在中國流行打開通道。因為梁啟超和《新民叢報》在引進日本詞語、創造中國新詞方面影響巨大,如果當時他另造一個新詞,說不定後來就沒有「金融」什麼事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金融」是個簡單的詞,為何提問者看不懂,回答者梁啟超也沒看懂?究其原因,「金融」雖由漢字組成,卻是一個純粹的日語詞,僅憑漢字難以理解其意義。
首先,「金」是日本貨幣本位。中國使用銀本位,凡與貨幣有關的詞多用「銀」字構成,如「銀行」「銀票」等,僅看「金」字,未必會聯想到貨幣。其次,「融」在漢語中很少單獨使用,「融通」的意思,漢語和日語也大不相同。
漢語中「融通」主要見於佛學和理學著作,指融會貫通,在思想上與佛或聖人合為一體,與金錢搭不上關係。
不過兩個字翻過來的「通融」一詞,有時與銀錢有關。「通融」詞義複雜,可以指貫通融會,也可指商量、變通、協洽、統合等等。除此之外,「通融」還帶有「互通有無」「以豐補歉」的意味。在官,常指各地方或部門之間挪借錢糧。如清乾隆《欽定授時通考》卷四十八記雍正帝諭旨:「朕君臨萬方,普天率土,皆吾赤子,一省米穀不敷,自然接濟於鄰省,有無相通,古今之義……倘各存偏向本省之見,不肯通融接濟,則朕辦理甚難。」丁寶楨《丁文誠公奏稿》卷二十一《解部減成減平留川待撥折》:「將歷年扣收減成減平銀兩隨時通融挪湊,勉強支持」。這也是清代「通融」最常見的用法。在民,有時是「借貸」的代名詞,如丁曰健《治台必告錄》卷四《請籌議備貯書》:「地方紳商無通融借貸也。」又如無錫人廉泉在光緒末年寫給盛宣懷的信中說:「侄自來滬上,緩急之需,向恃祝蘭舫處通融。」(《歷史文獻》第二十輯,295頁。)這類「通融」雖指銀錢借貸,但只是具體行為,無法指稱整個貨幣市場或貨幣運行。
「融通」在日語中表示貨幣運行的狀態,在漢語中卻與貨幣無關;「通融」雖然可以幫助理解「融通」,但「金錢融通」是一個超越了具體行為的抽象概念,二者並不同義;將「融」字抽出與「金」字組詞,「金」在中國又不是貨幣。如此「金融」,也就難怪中國留學生看不懂,甚至在日本生活有年、博學多聞的梁啟超也一時讀錯了。
「金融」作為漢語詞在中國真正廣泛流行,是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那一年在《申報》中大量出現「金融」一詞,故而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
投資派由A股上市公司深南股份(證券代碼002417)全資控股,致力於打造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開放服務平台,堅持以實體經濟需求為服務導向,通過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讓金融科技助力財富增值。
推薦閱讀:
※投行人到底能賺多少錢?
※如何利用各品種的相關係數矩陣在決定品種分配時最大化夏普率?
※CFA 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風控崗位,對目前及以後如何定位自己的職業目標和規劃有點亂?
※剛剛,中國狠抽了華爾街一記耳光!美國或心如刀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