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吃貨上司,你該怎麼點菜?
來自專欄 福桃九分飽
對於宋高宗趙構,你可能知道的是他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的故事;你不知道的是,他是個骨灰級吃貨。
御廚把餛飩煮的略生了些,小趙生氣了,大發脾氣把可憐的廚子打入大理寺;到了晚年,不想著怎麼收復河山,天天念念不忘嚷著要吃當時的網紅食品:李婆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臟、三豬胰胡餅和戈家甜食。
《武林舊事》上,留下了小趙在清河郡王張俊家吃飯的一張菜單,讓你們感受一下,面對吃貨Boss,你需要如何招待——
高宗屁股剛落榻上,張俊就命人送來「繡花高飣八果壘」,七八種五顏六色的水果堆成小山,稱為「看菜」,先讓皇帝飽眼福。給你看餓之後,馬上就開始「雕花蜜煎(餞)」「砌香咸酸」「十味脯臘」、八種時令小鮮果齊齊上陣,讓你幾十道小菜吃得七七八八。
等到消食之後,馬上又有第二輪:八盤「切時果」,十二品時新果子,十二味甜點,又來一輪蜜餞、咸酸和脯臘。
你以為兩輪吃這麼多該結束了?錯!正式宴會才剛開始。一共三十道大菜,還不包括幾十種零食、下酒菜、酒水和主食。
最早的菜單,只有在這樣的宴會上才會出現。
所謂菜單,主要起著解釋作用,告訴賓客,今兒打算吃點啥,如果有不吃的,可以提前告知,省得主賓尷尬。
不過,乾隆皇帝他媽(就是你們的嬛嬛!)的五十大壽宴會上,這種解釋作用蕩然無存。為啥呢?因為清宮的宴會菜單上,菜名全是吉祥話。
是的, 201道菜,有248個吉祥名!(多出來47個,是因為有的菜起了好幾個名字!)
不過,為了讓嬛嬛不至於吃得一頭霧水,菜單的小字部分還是頗為貼心的。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母子對話,也許是這樣的:
到了民國,菜單開始兩極分化了。
高檔餐廳沒有菜單,吃飯按席面走,按照唐魯孫的說法「館子最講究吃熟」,點菜全憑記憶:哪家有什麼特色菜?哪家又上了新?——只有講究的「吃主兒」才有資格下館子。要是你去以魯菜聞名的東興樓點火腿雞皮煮乾絲、去淮揚老店玉華台點九轉肥腸,一落筆就要鬧笑話。
如果覺得壓力太大,可以去市井蒼蠅館子。
一進門掛塊小黑板似的餐牌,上面寫著本店招牌,客人看好,自己篩選,寫好想吃的,遞給小二。
王世襄在燕京大學讀書的時候,就經常抱著食材原料去求菜,興緻好了還要自己動手過癮。
1944年,吳宓請學生吃飯,先對照牆上懸掛的菜譜,在點菜單子上寫上菜名和單價,一筆一划,工工整整,認真地計算總數,把錢數算好,和自己口袋裡的錢數相符、不超,這才交給堂倌下廚——由此可見,當時小店的菜單上,價格寫得清清楚楚,童叟無欺。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有了所謂的「隱藏菜單」——一百年之後,東瀛國傳來某電視劇,深夜小店,店家的餐牌只有兩樣菜,但你報啥,他也可以做——其實還是從我們這兒學去的。
也有不愛說人話的店家,不直接寫菜名,而是寫「南湖秋色」「幽蘭雨後」「蓮玉天香」「雅逸梨花」……效果如何?雖然我們這樣的無知群眾看著就想打人,但當時的名流文人都喜歡這種套路。
比如著名畫家吳昌碩大大,一看見菜名風雅的餐牌,立刻心情大好,一連點了好幾個菜,老闆一看,立刻懷揣菜單回家,告訴兒孫,這是咱家傳家寶,等著以後發財。
也有畫家,寫菜單主要是為了提要求,比如溥心畲:
愛寫菜單的畫家不少,最著名的莫過於張大千。老張寫菜單不是給廚師看的,為啥呢?因為他自己就是總廚師長。
老張愛吃,喜歡研究吃,看看菜單我們就知道了,都是硬菜!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餐廳都出現了專門製作的印花菜單。因為菜單印製精美,據說,有很多外賓,都在吃完之後,把菜單要走,作為帶回國的禮物(啊,那要多印多少菜單啊!)
比如這張1980年杭州名餐廳樓外樓開業的首版菜單,就曾經漂洋過海被比利時客人帶走,最終得以保存流傳:
這種幾折硬紙的菜單,似乎漸漸成為餐廳宴會的標準菜單格式,甚至連國宴菜單也是這樣:
進入網路時代之後,菜單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
有把菜品照片放進菜單的,有把每道菜畫成個性插圖的,甚至有許多餐廳,改用平板電腦點菜,客人除了可以放大圖片觀看菜品細節,等菜的閑余還能打遊戲消遣。不過因為成本高,這種菜單並沒有普及開來。
菜單的進化之路很明顯更多地在為社會主義懶人服務。
今晚,你準備怎麼點菜?
參考資料:
唐魯孫《北平上飯館的訣竅》
張昌華《吳宓:是真名士自風流》
劉兆吉《我所知道的吳宓先生》
歸生《一張宋代的御筵菜單》
孟海祥《名人菜單》
李舒《唐魯孫的火車餐》
杭州日報《一張菜單拍出52萬》
錢江晚報《客居歐洲30年樓外樓老菜單回國》
黃強《民國大學生的衣食住行》
雅昌藝術拍賣張大千菜單
?? 寫文章 / 小小
?? 編稿子 / 姜姜
?? 設計師 / Xman
?? 畫小畫 / Sash
本文照片部分來自網路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敬請留言獲取本號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減脂期正餐怎麼吃的健康美味?
※吃水煮牛肉第一口覺得腥,吃多了就不覺得是為什麼?
※蘇式糕點TWO
※麻辣小龍蝦全攻略:挑選、清洗、烹飪一次學會!
※美食,你可能對這個詞有什麼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