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會獨處,建構自己的心靈避難所

學會獨處,建構自己的心靈避難所

來自專欄 我們知道

獨處是一種美。不要單純地以為,獨處就是我們在刻意地追求人生中的那一份孤獨的境界。只是現代社會有太多的紛擾和競爭,我們無法逃避它。在某些人那裡,理智的防線每每趨於分崩離析,自我失落感殘酷地困擾著他們的心靈,這給他的一生留下巨大的絕望和空虛。這時候如何去自我珍惜,如何去給自己建構一個心靈的避難所以獲取安寧自由的心靈之鄉顯得多麼重要。

獨處不意味著孤獨、孤僻、頹廢、與世隔絕。當一個人真正地進入一種高尚純潔的孤獨境界時,他才可以將心靈的觸覺更深地伸入生命的內核,審視自己的內心,做一些與現實距離上的調整、迂迴,捕捉到生命中若隱若現的靈感、機遇和創造的契機,同時也會產生一種俯瞰人生的力量和信心。

獨處,也不是「自古聖賢皆寂寞」的幌子。後者多少帶有自嘲和悲觀消極的色彩。相反,獨處倒可能正是為了不甘寂寞。很難想像:一個不會和自己相處的人,如何很好地與他人相處;一個連自己都聽不懂的人,如何能夠聽懂他人;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如何能夠尊重他人。

從前,有一位大師,充滿智慧,遠近聞名。

這位大師講道十分精彩,某一個村子的村主任就請他去講道,他接受了邀請。到村子時,早已有好幾百人等在那兒了。隆重的迎接儀式過後,大師站在講台上開始講話,台下的人都豎起了耳朵。大師說:「親愛的兄弟姐妹!我很榮幸今天能到這兒和大家在一起學習。但我想問一下,我今天要講的內容,你們知道嗎?」全體聽眾都大喊著回答:「知道!我們知道!」大師停下來,看著大家笑了,說道:「嗯,既然你們都知道了,我就不用講了,對吧?」於是他一聲沒吭,下台走了。

村裡的人都很失望,他們決定再請他一次,大師也答應了。這天到了,大師受到了傳統儀式的迎接。即將開始時,他又問了和上次同樣的問題。這次,大家都準備好了。所以當大師一問:「我今天要講的話題,你們知道嗎?」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不知道!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大師停下來,臉上帶著一絲調皮的微笑,說:「我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們什麼也不知道,我講了也白講,是吧?」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他又走了,所有的人都驚呆了。他們都以為「不知道」就是大師想聽的答案,但大家都拒絕放棄。他們問自己:「如果大師的問題既不能回答『知道』,也不能回答『不知道』,那到底答案是什麼?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大師的智慧呢?」於是,村裡開了個討論會。他們集體商量好該怎麼辦,都覺得這回是勝券在握了。他們又一次邀請了大師。日子到了,大家又緊張又興奮。同樣,大師這次又問道:「我今天要講的話題,你們知道嗎?」大家毫不猶豫,一半人喊:「知道!」另一半人喊:「不知道!」然後,大家就等著大師的反應。大師說:「嗯,那讓那些知道的人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這給在場的每個人當頭一擊,還沒等大家緩過來,大師就靜靜地離去了。

這下該怎麼辦?村裡的人還是不死心,他們決定再試一回。

大師來了,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次誰也沒說話。每個人都在一種獨處的狀態里思考著自己的回答,沒有一群人七嘴八舌,更沒有人云亦云。台下靜得連一根針掉在地下都聽得見。在一片寂靜中,大師最終開口了,他智慧的話語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

大師說道:「只有在獨處的寂靜中我們才能聽見心靈智慧的聲音。」

由此可見,真正的獨處是一種境界,不是身外無人,而是即使身處鬧市之中也能得到一份恬靜的心境。獨處本身就是一種淡淡的美。

獨處,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如果你願意,即使你置身於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鬧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獨處。獨處的人對人對己都有一個客觀而公正的態度。獨處——這一主動的、有力的、積極的處世手段,正是為了更有效地面對現實,迎接挑戰。獨處不是孤獨。孤獨是一種無可奈何、無助的情感體驗;而獨處則是有益的、充實的、調解身心的手段。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推薦閱讀:

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一個人在北非摩洛哥,我都經歷了什麼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帶著「癥狀」去生活

TAG: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