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哲學家總想向具有理性的人們論證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觀點?
問題來源:《思想的力量》一書中的第一章《充滿力量的思想》中,提及到「哲學既不是消遣閱讀,也不是隨意發表的見解。哲學家想向具有理性的人們清楚論證為什麼他們應該接受自己的觀點?」
思考1:為什麼哲學家一定要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如果不接受呢有能怎樣?
思考2:這個論證過程一定要向具有理性的人嗎?不是具有理性的人不行嗎?
思考剖解1:
首先,哲學的過程是一個無限追求知識、求真的過程。自然而言,哲學家所發表的觀點,即是個人在某個階段得出來的,個人私以為是「真」的一個觀點(知識成果)。
而哲學的特徵強調審慎的思考和邏輯。對於這樣一個哲學家私以為是「真」的觀點,怎樣才能客觀地證明觀點為「真」?
此時,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別人是否接受這個觀點——來判斷是否客觀為真。
或許有人疑惑,為什麼別人接受觀點可以定義為客觀為真。原因在於在哲學的基礎論述里認為,人是天生的本性是追求真理。(為什麼人天生追求真理?如何論證?)
所以,只有當「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的結果標準存在,哲學家才能不斷地自我批判,不斷引發更深的思考。
換一種方式來思考,假如哲學家只發表個人的見解、觀點,但不要求別人接受,會出現什麼結果?
這個結果就會是,對於同一個命題(同一個領域的思考),哲學家A提出了觀點A,並論證觀點A為真;哲學家B提出了觀點B,並論證觀點B為真。二者同為「真」的結果。
但在哲學上,不可能存一個人的觀點和另一個人的觀點同為正確。(具體論證可看書中第一章「哲學的誤解」闡述)真理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唯一性。對於同一個命題,非真即假。(為什麼呢?如何論證?-以後再解釋)
顯然,這種「哲學家只發表個人見解、觀點,但不要求別人接受」的假設會讓結果陷入悖論中。同時,也會讓哲學家的思考截然而止。這種思考的中斷對哲學家而言,無疑是一種自我毀滅。
所以,只有加之「要求別人接受」的條件後,哲學家才能從各種「真」中,理清何為真正的「真」,不斷追求知識、求真而上。
思考剖解2:
之所以要強調「向具有理性的人」論證,目的是要把以下幾種情況的人予以排除,避免觀點的論證因主觀、非公正的判斷而導致論證無效:
一是,因某種生理原因導致,而無法擁有理性判斷的人
二是,因某種個人強主觀意志,刻意不接受、拒絕個人自發理性判斷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