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人類首次探秘火星內部奧秘
來自專欄 DeepTech深科技
5 月 5 日,在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NASA 耗資 10 億美元的項目——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搭乘宇宙神-5 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在發射的前兩個小時,所有測試全部合格,不存在嚴重的技術問題。雖然發射基地濃霧瀰漫,但這都沒有影響最終的發射。
洞察號預計在 11 月 26 日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著陸。該探測器的設計是基於鳳凰號(十幾年前的火星探測器),在其基礎上加厚防熱罩和強化降落裝置,以此來提高洞察號的飛行運動速度,並且適應更高海拔的埃律西昂平原。
「洞察號主要探測火星內部結構,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大小和組成,任務是測量獲得火星內部的基本參數。」在 5 月 3 日的簡報會上,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首席研究員 Bruce Banerdt 說道。
Banerdt 表示:研究火星內部的參數信息,可以用於更好地理解包括地球在內的其他類地行星的形成機理。「火星的結構揭示了星球物質形成、結構聚集的整個過程。通過參數建立行星模型,再外推到地球上,有助於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歷史。」這才是這項任務背後的科學意義。
圖丨洞察號
洞察號有兩種關鍵的科學儀器:一個是法國航天局(CNES)提供的內部結構探測地震儀 (SEIS),它可以探測火星地震和流星撞擊等地質歷史事件。
Banerdt 說:「這是洞察號的核心任務,地震儀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星球內部。」
然而,SEIS 地震儀的研發也不是一帆風順。該儀器在真空密封環境下才能精確檢測地震活動。其真空室泄漏,未能通過密封測試,導致原定的 2016 年 3 月的發射計劃推遲。2015 年 12 月,NASA 宣布將發射時間推遲到 2018 年。
NASA 派專人監督 SEIS 儀器的修復過程。Banerdt 在回憶修復 SEIS 攻堅戰時談道:「他們在整個修復進程中認真負責,確保修改的 SEIS 達到密封標準。」
洞察號的第二種儀器是由德國航天局(DLR)提供的熱流和物理性能探測器。這台儀器能夠像「鼴鼠打洞」一樣在地面上鑽出大約 5 米的深坑,測量火星內部的熱流數據。
除了這兩種儀器外,第三種儀器稱為「自轉和內部結構測量儀」(Rotation and Interior Structure Experiment),其可以利用宇宙飛船的通訊系統對火星自轉進行精確的測量。
洞察號還攜帶一個輔助載荷感測器來測量磁場和其他環境,有助於對 SEIS 數據的精確分析,同時還可以用於其他研究。例如,安裝在著陸器甲板上的激光反光鏡可以用來精準定位。
當然,因為這兩種科學儀器是由歐洲機構提供的,大約三分之二的研究團隊不是美國人。這引起美國科學家的不滿:他們覺得自己被 NASA 排除在外了。
Banerdt 說:「洞察號項目讓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共同參與科學研究,而不是用儀器來區分科研任務。我當然希望加強美國在科研團隊中的代表地位。」
NASA 在洞察號項目上花費了 6.504 億美元,同時 Atlas-5 運載火箭的發射費用是 1.634 億美元。CNES 和 DLR 的儀器費用大約是 1.8 億美元,任務總費用為 9.938 億美元。
圖丨MarCO衛星
NASA 還花費了 1850 萬美元,建造兩個 cubesats 微型衛星,被稱為「火衛一號」(MarCO),在發射時作為次級載荷。MarCO 是 NASA 的第一次星際微型航天器試驗。
在洞察號升空後不久,這兩個六相探測微型衛星即 MarCO,昵稱是「瓦力」(Wall-E) 和「伊娃」(Eve)(靈感來源於《機器人總動員》),就會從半人馬座火箭中彈出。衛星上安裝了超高頻和 x 波段的天線,可以在洞察號著陸火星時進行遙測。另外,該航天器還將測試一個推進器系統,其推進劑是滅火器常用的壓縮氣體 R236FA。
推薦閱讀:
※重磅!NASA首座載人獵戶座飛船建造成型,重返月球登陸火星將不遠
※科學貓科普:號稱只有土豪吃的辣條究竟有多少危害?
※網友在美國「貼吧」就火星殖民計劃「發難」馬斯克,看他如何應戰?
※火星地下世界「第一偵探」,終於帶上鼴鼠+瓦力+伊芙,飛向紅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