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利潤率很低,金融業利潤率很高,真是這樣嗎?
來自專欄 老貓之窩
最近華為財務數據公布,收入是6000多億,利潤是400多億,利潤率不過6%上下,很多人為之報不平,如此優秀的企業利潤率卻這麼低,難怪說國內製造業生存不易。
事實果真如此嗎?因為華為沒有公開上市,資料不夠公開,我隨手找了同在A股上市的兩家公司做了比較,一家是製造業的中天科技,2017年營業收入271億,凈利潤17.88億,利潤率6.5%,與華為相似;一家是金融業的杭州銀行,2017年收入是141億,利潤是45億,占收入的32%,是華為等製造業的5倍。
這麼說起來可以坐實了製造業利潤率很低,金融業是暴利行業的說法,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看來,這是被兩個不同行業的收入確認原則迷惑了。
製造業經營的實際是一種加工業務,即把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採購進來,經過一系列的加工改造形成一個新產品再對外銷售的行為。產品加工的過程中除了原材料還要投入人工、燃料等成本,在重工業企業機器設備和廠房也是一項重要開支(會計上以折舊的形式計入成本),華為等高科技企業還有一項重要開支是研發成本,是附加值最高的一項支出。
所以製造業的成本構成複雜(其中最大的一項是原材料成本),每增加一個成本項目,必然要同步增加收入,但每個成本項目產生的利潤是不同的,原材料佔比最高,產生利潤卻最低。同樣是製造業,簡單做料加工的企業利潤都是最低的;重工業企業利潤相對高一點,比如鋼鐵企業,因為投入的資產總額較大,要保證投資回報就要保證一定利潤率;製造業里利潤最高的是有技術有品牌的公司,這類公司有自己的專利技術,附加值當然高,國外的蘋果、國內的華為都是這樣的公司。
所以製造業利潤率低是因為成本項目多,低利潤率的成本項目與高利潤率的成本項目混在一起算收入成本,把利潤率拉低了。
而其他行業相對要簡單的多,比如金融行業的成本就沒那麼麻煩,銀行做的是錢生錢的生意,賺的利率差。銀行把款借給客戶,收6-10%年化利率,這是它的收入,100萬放出去,但這100萬不是銀行的收入,一年收的貸款利息6萬塊錢才是銀行的收入,我們儲戶把錢存在銀行,銀行要付利息給我們,這筆利息是銀行的成本,如果是活期存款只有0.33%,當然,也有存定期或買理財的,平均下來3%左右吧,100萬存進去,銀行付出的直接成本是3萬,貸款收入是6萬,毛利率能達到50%,去掉人工費用和辦公費用,利潤率也可以達到30%以上。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在會計核算里,收入如何確認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不同行業的收入確認原則是不同的,因為原則不同,我們不能跨行業比較利潤率,要想判斷一家企業的利潤率是否正常,最好辦法就是把同行業、同規模、同業務類型企業放在一起比。
這裡有人會說了,同行業的企業好找,長的一模一樣的企業可不好找,那是不是就沒辦法做比較了?
的確是這樣,所以在會計眼裡最有價值的財務指標不是利潤率指標,因為變數太多,可操縱性太強(在老會計眼裡,增加利潤不容易,增加或壓縮收入不要太容易)。我們最看重的是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可以說是財務指標之母,它進一步分解成多個子指標,利潤率指標也是其中之一。
凈資產收益率又叫股東權益報酬率,數值越高,說明企業給股東的投資回報越高,這是公眾做為投資者最關注的事情。
最後我們回頭算一下前面提到的中天科技和杭州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2017年分別是10.78%和11.34%,2016年分別是14.31%和11.83%。
可以說是難分高下。
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原創微信公眾號:貓大叔的財會窩!我會盡量回復來自公眾號的問題。
。。。。。。。。。。。。。。分割線。。。。。。。。。。。。。。。。。。。。。
評論區都在聊風險的問題,其實本文討論的是會計核算對不同行業收入成本的影響,但既然聊到這裡,我也談談對風險的看法。
從理論上說,金融業的經營風險明顯大於製造業,一筆款放出去就不是銀行能控制的,沒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也許對方不是有意騙貸,但經營風險無處不在,一旦出現就是會連帶出金融風險,本來只想賺你6%,最後可能100%血本無歸,你說可不可怕!所以銀行對企業放款都會要求擔保或抵押,盡量分散風險。
但這都是理論上的,在我國金融業的風險其實沒有看上去那麼大。
金融業的門檻設的很高,大部分民間借貸是不受保護的,能開銀行都或多或少有官方背景,有半壟斷性質。當然銀行之間會有競爭,但這些競爭都在可控範圍內,上面都有一個人民銀行管著,存款利率有最高限制,民間借款也受限制,地方政府借貸有人兜底,利率差最少也有2%以上,高了10%也有,這麼多有利政策,想不賺錢實在太難了,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別看銀行的從業人員都在叫苦,那是內部考核有壓力鬧的,不影響銀行賺錢,說句不中聽的話,與其他行業的人均收入做個比較,銀行那點壓力不算什麼)
製造業的經營風險沒有看起那麼大,因為它生產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不是轉來轉去的錢,實在怕風險,產品又過硬,可以要求現貨現款,甚至先款後貨,風險更低。很多工廠資金鏈斷裂,是因為它們沒有控制好財務風險,把賬期放的過長,攤子鋪的過大,本是一開廠做實業的,眼紅銀行賺錢,也想玩資金業務,不專業的人干高風險的事,出事並不奇怪。
但製造業也有自己的問題,評論區有人說的對,製造業尤其是重資產的大廠,就是靠巨額投資形成資本壁壘,讓想進來的人沒錢進不了,靠投資來形成自己的行業優勢,乾的人少了,利潤自然就高,如果有技術和品牌優勢,利潤就更高了。
但技術優勢不是永遠都有的,現在技術更新很快,一旦優勢不在,那之前的巨額投資就完了,我知道一家工廠是生產光碟的,2005年投產的時候市場正火,投了一個多億,以為自己買了個印鈔機,結果沒兩年在線視頻就出來了,一個多億的投資,全部打水漂!
製造業投資期長,回報期更長,又不能像銀行那樣分散風險,一旦技術更新換代就會出現大問題,這不是靠管理,靠會計算賬能避免的,要想迴避風險,一靠眼光,二靠命!
最後下結論,我個人意見,在國內,製造業的投資風險比金融業要大一些,主要原因之一是製造業你想投可以投,金融業你想投投不了。
推薦閱讀:
※答疑:新宙邦、美亞光電、格林美、大連友誼
※出色的財務一定要學會站在業務看財務!
※未來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
※財務共享中心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
※財務人員如何轉型與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