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經驗談16 | 介入城市的景觀師:新加坡國立 陳楠
來自專欄 設計留學經驗分享
You are what you experienced.
我所經歷的塑造出現在的我。文書中主要講述了對我幾次影響比較深刻的工作坊經歷,從城中村到舊城區,我一直在思考對景觀與城市之間的關係,在我看來,景觀可以以一種更靈活的方式介入城市,解決城市問題。
陳楠
廣州大學 建築學(景觀建築)
GPA 3.35/5 IELTS 6.5
OFFER: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 MLA (最終去向)
香港大學HKU MLA
米蘭理工大學POLIMI MLA
奧斯陸建築設計學院AHO MLA
本科期間參加了比較多工作坊,有校內也有校外的。印象深刻的還是一次參加何老師的工作坊「超級平凡2」,當時大三,年少無知的我第一次對不同的教學體系有了接觸,和以往的工作坊不同的是,這次工作坊不以設計出發,摒棄掉設計師「動不動就要做設計」的想法,而是讓我們化身為城中村中不同的角色(盲人、小朋友等等)去觀察,去感受城中村生活的本質。
在14天的高壓狀態下無數次自我否定,要問我從中學到了什麼,好像是一些切實存在卻又不可名狀的東西。
最後的成果現在看來稍顯稚嫩,但不得不說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里程碑,使我堅定了出國的想法。
在本科期間做的不少事情,現在看來都是個不斷試錯並尋找方向的過程,以至於後來把做過的東西拿給灝哥看時,我們都發現,做過的東西不少,但好像都不是本專業的東西,建築、規劃都有,就是非常不「景觀」。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成為我的優勢,在做設計時常會考慮到景觀對於城市在不同尺度上的影響,做完三個作品後再回頭看,一切經歷與想法也在不經意間形成了我作品集的主線landscape as urban interface。
作品集的表達是小清新路線,從城市公園、舊城改造、濱水景觀三種類型的場地思考景觀與城市的關係,每個方案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1 Between the edge
這是我參加的第一個studio,也是最艱辛學到最多的一個。我和隊友在一開始就定下了我們的研究對象——邊界,邊界存在於一切城市、建築、景觀當中,在不同的場地當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塑造環境的過程當中充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說,邊界塑造了空間,邊界決定了參與者的空間感受。這個項目地點位於南京大行宮,通過對於案例的分析、場地邊界的解讀、重構,重塑了城市公園的活動空間。
通過邊界與人關係的解讀,邊界可以被解構為三種最基本的結構,第一種關係是排斥,屬於強度最高的邊界,具有圍合性和方向性,例如圍牆與柵欄;第二種關係是停留,屬於中等強度的邊界,有將人引入並提供停留空間的功能,例如長椅或可倚靠邊界;最後一種關係是吸引,也是強度最低的邊界。具有可穿越性,表現為開敞的邊界,為兩種不同的空間提供了入口。
我們用基本邊界分類與強度方法對布萊恩特公園進行解構,選取布萊恩特公園的原因是因為周邊的地理環境相似,更是布萊恩特公園是處理邊界關係的經典案例。首先我們將場地分解成三種尺度的邊界:場地邊界、道路邊界以及內部活動邊界,其次,抽取了構成邊界的元素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高強度場地邊界、低強度道路邊界以及中等強度活動邊界的組合方式。
於是根據以上的結論,對南京大行宮的場地也進行了類似的分析,發現場地上的邊界情況則為弱場地邊界、強道路邊界、弱活動邊界,這也是原本場地雖位於城市中心卻十分冷清的原因,於是對場地上的邊界關係進行再組織,形成強場地邊界、低強度道路邊界、強活動邊界,場地尺度上創造圍合的樹陣,視覺上形成圍合感強的邊界,場地內部創造了一個連續表面,將場地四周的人流引入場地,並解決來自各個方向交匯的流線,通過APP以及空置場地上圍合的燈光形成靈活的活動邊界,人們可以通過APP預定場地從而進行各種活動,當該場地被預定並使用時,就會有燈光打出,同時場地上也會在不同季度舉行不同的主題活動,以滿足各類人群的需求。
2 Among the public
這是一次參加聯合工作坊時接觸的場地,當時調研了將近一個月,接觸了不同的人。
在這裡的居民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政府拆遷的過程中一直呼聲很大,有的居民即使搬走了,也常會回到這裡與老街坊聊天敘舊;有的居民,會自發的打掃自己門前的衛生,還有的會給樓下的植物澆水,給流浪貓餵食;住在河涌邊唯一的釘子戶一直堅持要看到政府的規劃圖紙才肯搬遷,在數十年間,前來拆遷的各種部門拿著無數含糊其辭的理由,他也逐漸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此地也吸引了民間組織,在2010到2013年間,曾有集結各個專業的恩寧路學術組在關注這一帶的拆遷,來為當地居民發聲。在居民區的內部,留下了一片拆遷廢棄地,居民的投訴、以及商業開發的不順利導致了後續拆遷的擱置,這一擱置就是十年。
在破敗的廢墟中,我看到的是多方利益的爭執不下,以及人們對舊城更新的迷茫。
我通過引入學生、NGO組織、創客及藝術家,在場地上一塊房屋已拆遷的區域為他們開闢出一塊活動場地,居民可以在這裡種菜和買菜,學生可以來此field trip和volunteering,NGO作為與居民與外來者間的維繫樞紐會常組織志願者活動,創客在街區內部荒廢的房屋中置入臨時建築作為創業基地,藝術家淡季在街區里的工作室專心創作,藝術季時則在各種地方(包括休耕的農田上)進行策展。通過這種一系列的活動,促進當地各類人群之間的關係,將此地作為一個促進公眾參與的平台,綜合多方的意見,使得人們能夠參與討論並得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喜歡的設計師就是黃聲遠了,是源於曾經到現場聽過他的兩次講座,娓娓道來的話語中淺淺的講述他做的事情,不矯揉造作,不懷有什麼大夢想,根植於宜蘭,不忘初心,在點滴中改變著世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都欣賞的做事方式。
「和時間做朋友」 「認真的生活在山水土海之間」 「一直在想著未來,有點「計劃」卻又不能「太計劃」」
這些話總能在不同時間節點上有意無意的點醒我。
接受一樣新事物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思維變成一張白紙,忘記過去並重新開始。自從三月份加入RAC,就開始了線上課與語言的並行準備,利用雜碎時間學習的理論、軟體到後期證明確實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一直是軟肋的語言則是從四月考到了十二月,估計我這也是走鋼絲式申請了。在此奉勸大家早日分手語言,否則後患無窮,但就算是最終無奈走上作品集語言並行之路,也不要怕,大不了GAP唄(對就是這麼無所畏懼)。
申請後期RAC成為了全天24小時都有人在的地方,我就成了「上早班」的那個,早上六七點來到RAC,在大廳通宵的同學睡下沒多久,有時候還會和studio里剛準備走小夥伴打個照面「下班啦?」。當時的大家都專註在畫圖這一件事情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戰場,也常互相幫扶。這種氛圍就很難忘。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還是最先要感謝RAC,否則也不會有後來的一路遇到貴人以及超棒隊友和studio好夥伴,這段獨一無二的經歷將會深刻於腦中,伴我走向更加堅定的未來。
歡迎關注我們的RAC官方公眾號(racstudio),關於作品集、留學、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可私信我們的主頁菌~
http://weixin.qq.com/r/1ilZQWHERjw5rSUi93z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更多信息盡在RAC官方網站:www.racstudio.cn
推薦閱讀:
※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的優勢專業有哪些?
※怎樣準備一本可以用於申請的作品集?
※【院校】羅德島2017最新招生政策全解析
※2017設計非傳統材料Top 10,生物環保依舊是熱門
※一把史一把料教你搭作品集網站(二)
TAG:留學申請 | 藝術設計 | 作品集portfol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