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該如何處理好與財富的關係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該如何處理好與財富的關係

來自專欄 看世界

稍微了解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知道亞當·斯密,他被譽為經濟學之父。1776年,53歲的亞當·斯密發表了一部標誌著現代經濟學誕生的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但很少有人知道,亞當·斯密的成名作卻是《道德情操論》。《國富論》中的理性人假設就是基於這本書的洞察,也奠定了經濟學的基石。

理財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對於一位非職業投資人士來說,除了要了解基本的經濟、金融、行業知識以外還要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理財也是畢生的事業,我們可能偶然一次撞大運收益頗豐,但是隨著交易次數的增加,我們獲得的收益將與所具有的理財知識成正比。

切忌以為自己是聰明絕頂的幸運兒,1711年,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股市都虧空過2萬英鎊,相當於自己十年的工資,以至於牛頓感慨地說:「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的瘋狂。」

中國一直是一個人情社會,在絕大部分人的潛意識裡,一談錢就覺得會傷感情,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人一提AA制還覺得不習慣。傳統的儒家哲學也一直提倡安貧樂道。及至改革開放40年,不斷實現市場化經濟,打破了上一代人對金錢的認知,又使得「金錢萬能論」甚囂塵上。這都使得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知識分子都沒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持有「金錢萬能論」的人一般認為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物,就連人的價值也能夠用金錢來衡量。這種金錢至上的物質主義助長了不幸的發生,比如,物質主義者把金錢當成人生最大的目標,容易受到外力操控,對金錢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為錢工作的人只關心結果,缺少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更容易變得焦慮;物質主義者往往制定過高的財富標準,導致自我效能低下,缺少活力,不善於社交,容易變得消極。這樣就會陷入一個死循環:過度追求物質不會幸福,抑鬱會導致離群索居,疏遠他人會感到更加孤獨。

人的一生都是在用有限的資源去做盡量多的事情。在個體的一生當中,很少有人能實現財富自由,年紀輕輕就實現更是鳳毛麟角。人在本性上不僅有其有限的一面,每個人的人性中也都有追求無限的一面。這也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

對許多人來說,對知識與財富的追求,對權力與利益的追求,甚至對卓越與不朽的追求都是沒有止境的。許多人眼裡的財務自由是無限制的揮霍,可實際上財務自由有豐富的道德意涵。

財務自由與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相關性,有些生活方式與實現財務自由是不能並存的。財務自由鼓勵節儉的、自尊的生活方式,要求儲蓄,排斥奢侈浪費。追求財務自由,還必須審慎、執著、不斷努力,放棄眼前的享受,耐心堅守到甜美果實的成熟。

如果你在讀到這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只是萬千眾生當中非常普通的一員,腳踏實地的思考自己的財務現狀,制定合理的財務規劃就領先了同齡人一步。

很多人覺得制定目標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那是因為你從來沒有對目標進行過拆解。就比如你想過上財務自由的日子,那麼你想要的財務自由需要多少被動收入呢?你什麼時候要達到呢?要在這個時間節點達到這個目標,在幾年或者每一年你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態呢?

假設你25歲,在15年後,也就是40歲的時候在一座二線城市住著150平米的價值300萬的大房子,有一輛30萬左右的好車,每年被動收入30萬滿足自己的生活。排除通貨膨脹和貨幣時間價值,假設你的投資回報率可以穩定在10%/年。那麼在這15年,你要掙夠630萬的錢,每年至少結餘收入42萬。

這只是一道很簡單的數字題,實際的生活要複雜的多。你會經歷事業的起步、發展和高潮,也要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和老人要贍養。很多事情不可預測。

事實上,在一個商業社會,你的財務目標是與你人生目標息息相關的。在你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沒有實際進行過理財操作,無論你的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都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在實踐中、發展變化中不斷調整的目標才會是最合理的目標。如果要讓理財目標合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實踐。

每個人對財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你既有的資產和持續賺錢的能力。受限於中國曾經的獨生子女政策,80、90後一代普遍是獨生子女。很多年輕人混淆了自己的財富與家庭的財富,很多父母也同樣持有我的錢將來都是孩子的觀點。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用一家三代的錢去供一套一線城市的房子也是屢見不鮮。

而中國的發展又是極其不平衡的,幾次大規模的房價動蕩造成了各個城市的房價呈現天壤之別。一線城市動則10幾萬每平方米的房價都是稀疏平常,而很多四、五線城市5千元每平米的房子就可能是非常不錯的了。尤其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房產構成了他們資產的絕大部分比例。還有太多的其他因素使得我們對錢的感知不一樣了。

年輕人普遍理想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還沒有自己獨立賺錢養活自己,既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賺錢能力,也不知道解決問題的代價成本。而等到步入社會,又因為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瞬間放棄了理想。

很多人也抱著投機取巧、一勞永逸的態度,希望走捷徑實現逆襲,隨波逐流、放棄自我奮鬥成為了常態。

歷史經驗表明,即使有捷徑,走的人多了也會變成擁擠的獨木橋,況且很多捷徑本身只是誘餌,總會有人上當受騙。因此在對待財富上,我們必須要有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

財富是需要積累和傳承的。要想達到一定的財富目標無非是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而這其中,要有記賬的習慣,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錢的來源和去向。

科學的理財規劃需要定量分析,記賬是清楚地了解你的資金來源與去處的最有力工具。即使對那些沒有記賬習慣的理財人士,他們往往也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資金的大概分配比例。

記賬,最大的好處是讓個人的生活質量呈現可控的狀態。每個月收入的變化,結合自己日常的支出,我清楚的知道哪些消費可以增加,哪些可以適當減少。也不會出現月初生活如王子,月末借錢如乞丐的狀態。

記賬,也是抵抗過度信用消費的利器。當你記下每一筆消費或支出的時候,你每次的決策都變得慎重。你也可以通過歷史數據的回顧,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

當你的理財變得更為複雜的時候,記賬成為了一種非常必要的基礎,否則到年底,你連自己的投資收益情況都算不清,沒有任何評價指標,會讓所有事情亂得像一鍋粥。

當你記賬的時候,可以將支出分成三類投資類、消費類和投機類

年輕時更應該關注對自己的投資,一切可能提高自己,實現自我成長,有利於獲得未來增值的都可以是投資類。

這可能是買一本書、請一位職場前輩吃飯等等,千萬不要局限在消費與支出的數字上。很多持保守觀點的人總是把投資看得更重一些,認為投資,尋找價值低谷,獲得未來長期收益是正道。刻意迴避投機,認為參與短期的市場博弈是歧途。大部分用來投資是正確的,但人也一定要保留一部分資金用於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

對待財富往往涉及到更深層次的人性,我們必須抗拒恐懼、貪婪、短視、從眾、情緒化等眾多人性弱點,也許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需要更長的時間處理與財富的關係。

我最近在做的社群:

戀愛交友:桃源客棧,遇見真愛

職場人脈:我和我的100位精英朋友

本文作者:崔叔

全網路近10萬關注者,作家/城市規劃與交通設計專家/數據分析師/攝影師


推薦閱讀:

股票中K線圖是什麼意思?
量化策略實盤記錄(2016/12/14-2016/12/30)
此次美聯儲為何宣布小規模國債及 MBS 出售?「縮表策略」和美聯儲直接加息相比有何區別?
移動支付對貨幣發行量有影響嗎?
什麼是外匯交易?誰在從事外匯交易?

TAG:年輕人 | 金融 | 財務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