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帝國:肆虐五十年(上)

美元帝國:肆虐五十年(上)

??2018年是個相當整的年份:

2008,北京奧運會&4萬億 - WTO東風勁吹,10周年;

1998,趟過「地雷陣和萬丈深淵」 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取消福利分房 - 中國經濟新起點,20周年;

1988,價格闖關「搶購潮」 & 海南建省 - 深化改革,萬元戶開始絕跡,房改催生了馮侖、潘石屹等地產大佬,30周年;

1978,中國啟動改革開放 - 摸著石頭過河,40周年。

換個角度再看一眼:

1978,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8,美國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導致全球連鎖反應;

1998,亞洲金融危機,香港保衛戰,俄羅斯金融危機;

2008,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一切的背後都隱約閃爍著一個似仙似妖的影子:美元

並且容易忽略一個節點:由於貿易失衡導致巨額逆差、深陷越戰泥潭以及歐洲一體化興起(戴高樂號召歐洲將美元兌換成黃金),1968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本次危機的直接後果就是美元從此與黃金脫鉤,美國人在二戰後辛辛苦苦打造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完結,世界從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至今整50年。


美國總統「二人轉」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第一位粉墨登場的是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第36任美國總統),在國人眼裡這位總統沒什麼名氣,但卻在1968年3月18日簽署法令H.R.14743 Public Law 90-269宣布美元不再由黃金支撐,取消發行美元時須有25%黃金儲備的硬性規定-從此大踏步邁進「隨心所欲」印鈔的美元帝國時代。

另一位就是在中國大名鼎鼎的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第37任美國總統),除了訪華和水門事件,尼克松還做了一件影響更深遠的事情:1971年8月15日,單方面宣告「美國政府停止外國用美元兌換黃金」,親手撕毀布雷頓森林協議,向全世界說:「賴賬了!」

約翰遜把子彈上了膛,尼克松扣動了扳機,兩人一齊聯合絞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金(用黃金背書的美元),打開潘多拉魔盒,放出了肆虐至今的魔獸:浮動匯率下的美元。

?外匯儲備的「妙用」

外匯儲備最初是用來維繫固定匯率體系的必需品。

在固定匯率體系下,當一個國家貿易順差時,貿易往來積攢的外幣在本國無法流通而需要兌換成本幣,會導致本幣需求增加而升值(在勞動生產力水平變化不大的前提下),這時需要買入外幣(資產)、賣出本幣(資產)使本幣貶值,達到匯率平衡;同理,貿易逆差時本幣會有貶值趨勢,要想維護固定匯率,就需要賣出外幣、買入本幣使本幣升值,賣出外幣就需要有外匯儲備。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前,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又與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35),持有美元儲備更多是為了穩定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外匯交易基本無套利空間。

當進入浮動匯率時代,匯率的波動帶來了無比商機,外匯市場每天交易量達萬億美元,遠超美國國債以及股市交易量,同時本國貨幣適當貶值變得有利可圖(使本國產品更便宜,在國外更有競爭性,利於出口)。

比如中國,通過貿易順差積攢了大量美元時,由於美元不能在國內流通,當企業需要將手裡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這裡有兩種可能的基本情形:

(1)在國內外匯市場自由兌換,會導致人民幣需求增加,致使人民幣升值,反過來影響出口而重新達到國際貿易平衡;

(2)通過央行統一結匯,拋出人民幣買進美元,增加人民幣供應,這樣人民幣就會升值慢一點,甚至可能會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

(1)是(美元帝國的)理想,(2)是現實。作為統一結匯的對手盤,限制個人換匯額度就成必然。

其實,所有貿易順差地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東南亞國家甚至德國)都在這麼玩(基於「蒙代爾三角」的三元悖論,玩法略有不同),各國也是為了抵抗美元帶來的潛在危機,握有一定或者說相當的外匯儲備對穩定匯率乃至金融市場安全至關重要!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蒙代爾三角」,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也有說這個三角已被一家獨大的美聯儲打殘,還剩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兩個選項。

要你命三千的匯率

只要存在對外貿易,就會涉及到匯率,進口需要外匯(比如美元),而全世界只有美聯儲可以印美元,其他國家獲取美元通常有三種途徑:

(1)、向國外金融機構借外債

(2)、賣出外幣資產

(3)、保持貿易順差

歷史告訴我們,前兩種方法均是權益之計,只有保持貿易順差才是王道,俄羅斯、沙特依靠石油,德、日、韓依靠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中國依靠龐大人口規模保持了長期貿易順差。

而97-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貿易逆差背景下美元帝國的刀下鬼,儘管總會浮現出索羅斯等黑心炒家的形象,更大的因素要歸咎於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泡沫及外債。

爆發危機以前,這些國家(韓、泰、印尼、馬來西亞)被稱作「四小龍」、「四小虎」,在經過30年左右的長期高速發展(年均GDP增長達5%)以後,產生了巨大的資產泡沫,並且還依靠中短期外債來維持泡沫。

危機爆發的基本過程:由於貿易逆差導致這些國家大量借債,對於失去根基的泡沫化經濟,國外債權人在投機到一定程度後賣出本幣資產換成美元,致使本幣貶值壓力劇增,從而使其他投資者跟風賣出本幣計價資產,形成惡性循環。一旦抗不住匯率壓力,本幣陷入貶值怪圈,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就需要償還更多的本幣利息,因此在本次危機里外債佔比較大的國家受影響最嚴重,尤其泰國、印尼在危機後被迫接受了IMF援助,採取了緊縮政策,導致經濟大幅下滑。

在本次危機中,泰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的貨幣貶值達40%-80%,資本大量外逃,經濟發展花了5-10年時間才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

不止亞洲,在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俄羅斯等國都經歷過類似危機,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學乖了,逆差借債風險大、只能拚命賺順差。

賺誰家的呢?誰想當世界老大賺誰的,這是當老大的條件,得有足夠的需求來拉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美元帝國必須讓大家手裡有美元,不能靠借,那就只能靠貿易(逆差)了。

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貿易逆差是一個國家貨幣成為全球統治地位貨幣的先決條件,卻也讓美元帝國越陷越深,直至以己之力扛不動全世界為止。

快樂並痛著的美元帝國

美元帝國是快樂的,可以向全世界輸出印刷出來的紙幣,用美元「買、買、買」,俗稱:鑄幣稅或通貨膨脹稅,通過常規債務貨幣化獲得的收入,擴大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通脹目標,作為政府隱形的收入來源,以犧牲公眾購買力為代價來增加政府的購買力。

舉個例子:小明用1盎司黃金換了1000美元,如果後來用1000美元買不到1盎司黃金了,則說明錢相對黃金貶值了,差額就是鑄幣稅

無論鑄幣稅還是通貨膨脹稅,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多印紙幣,如果非要區別的話,可以理解為程度上有所不同:溫和的匹配經濟增長的印紙幣稱為「鑄幣稅」,而超出經濟增長需求的印紙幣稱為「通貨膨脹稅」。

當其他人沒日沒夜的加班苦幹靠貿易賺美元時,美聯儲只需要開動機器印鈔票,直接在資產負債表裡加個數就行。但快樂總是有限度的,美元帝國不能無節制的印錢,不能引起全世界的惡性通脹(這也是當老大的責任)。

但正是由於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大量低成本製造輸出,美國才能將通貨膨脹壓在低點,而且大量美元又回到美國(國債、投資甚至洗錢、走私等)支撐了其資本市場的繁榮,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消費很便宜而其股市卻又稱雄全球。

當然,快樂除了有限度以外,也是有成本的。

美元帝國最大的煩惱就是雙赤字:貿易赤字預算赤字。?

  • 貿易赤字

由於鑄幣稅的限制,美國缺錢時也得從其他國家借,涉及到國際收支的概念。

國際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記錄一個國家與外國的交易來往,由經常收支(Current Account)、資本收支(Capital Account)和外匯儲備組成,而國際收支賬戶總是平衡的,即:經常收支 + 資本收支 + 外匯儲備 + 凈誤差和遺漏 = 0

經常收支 = 貿易收支 + 國外投資凈收益 + 轉移支付(如對外援助),重點關注貿易收支(貿易順差/逆差就是該賬戶),經常收支代表了一個國家從外國獲得的收入

資本收支則代表了一個國家對外國的負債(即外國到本國的投資)

凈誤差和遺漏表示為了配平國際收支賬戶而出現的項目,而導致該賬戶不平的原因有很多,有統計方法的原因,也有「非正常渠道」的原因

對於美國來說經常收支與資本收支可看作鏡像賬戶,在前面提到過,為了對外輸出美元,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才能讓其他國家安心,而貿易順差國賺到美元以後最佳投資方式(從安全、承載量、流動性、回報多方面考慮)又是投回到美國(國債、股市、房地產等金融領域)。

貿易逆差意味著需求外泄:本應在國內產生就業的需求流到了國外,同時由於國外生產成本遠低於本國又造成本國相關產業工資上漲緩慢。美國製造業受影響最大,就業人數一直呈下降趨勢,近20年下降了約1/3。

最近特朗普主動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戰,除了跟美國中期選舉拉選票有關,根本原因還在貿易失衡,誰叫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呢。?

  • 預算赤字

當政府支出超過收入時就會出現預算赤字。2018年美國預算赤字預計為8330億美元,而在次貸危機後的2009年,赤字曾達到1.4萬億美元的記錄。

預算赤字不能光看絕對值,還應該與償還債務的能力相比較,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比如1945年的美國預算赤字只有450億美元,但卻佔到了GDP的45%;2009年創紀錄的赤字僅為GDP的9.8%,比1945年的赤字/GDP更合理,但仍然比2%-4%的平均水平高很多。?

?同時,每年的預算赤字會增加政府債務,政府債務/GDP比率如果超過一定閾值,就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債主們就會開始擔心購買其國債是否安全

世行(World Bank)通過統計數據(1998-2008)認為政府債務/GDP的平均臨界值是77%,超過77%以後債務每增加1%則會導致GDP降低0.017%。

當債務接近臨界水平時,投資者通常會要求更高的利率(更高的風險得到更多回報)。隨著利率上升,一個國家對其現有債務進行再融資變得更加昂貴,並且更多的收入將用於償還債務,而不是政府的正常支出,從而導致主權債務危機。

評判債務高低還要看企業負債和家庭負債,但通常政府債務是最後一道防線,對整個經濟進行兜底;各國根據具體情況(海外資產、工業實力等)承擔債務的能力不同,日本已達253%還能支撐,希臘不到200%就已發生債務危機。而美國目前政府債務比約100%左右。

美元帝國在過去幾十年里處於寬鬆的環境,代表性的10年期美債利率一直在降低,為帝國運營需要的低息債務保駕護航,但進入2018年以來,該利率卻標誌性的突破長期下降通道開始上升,意味著將要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

?美國3輪量化寬鬆(QE)使其國債利率降到了幾十年最低點,2013年的國債利息僅支付2480億美元,但隨著利率的提升,預計2021年國債利息將達到8500億美元。

鋌而走險的特朗普

美國的雙赤字問題是多方面導致的,但除了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等福利支出以外,歸結起來,就是美元作為全球貨幣付出的代價:帝國成本,包括用戰爭維持地緣政治秩序用信貸製造需求帶動全球經濟。

2001年911恐襲以來,美國的軍費開支從2003年的4374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8551億美元,預計2018/19年將維持在9000億美元左右的規模,是一種直接代價。

而為解救信貸導致的經濟危機,付出的間接代價的影響更為深遠。次貸危機造成經濟衰退,政府稅收減少,失業率增加,政府一方面承擔起由於危機減少的私人部門支出的缺口,一方面又減稅並延長失業救濟,這些擴張性措施導致政府預算赤字大幅增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美元帝國的這兩面就是:鑄幣稅 vs 雙赤字,當鑄幣稅的收益超過雙赤字的影響,帝國威武,你好我好大家好;反之,帝國無威,選票無情,特朗普上台鬧翻天。?

?看看帝國的難處就知道「特總」的使命:降低赤字,然而特總選擇了貿易保護主義道路,看似快捷,實則兇險,一著不慎則全世界皆輸。?

?特總說,對「鋼、鋁還有600億美元進口加收關稅」只是一個開始,虛張聲勢還是「真心實意」?

若以不買老美的大豆、飛機作為報復,先勿論效果如何,誰家受的傷更重?

拋售美元國債作為「武器」之一,怎麼拋呢?如果都拋掉的話,拋出的美元買什麼?

貿易戰一旦開打,會影響特總的選票嗎,他能幹到下一任總統嗎?

最關鍵的是,美元帝國的家底還能扛多久?????

推薦閱讀:

都錯了!「石油美元」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新玩法:看看你能把臉和紙幣上的人臉拼起來玩么
美元一共有多少種quarter?背面分別象徵著什麼?
美聯儲在2015年9月17日FOMC會議公布不加息意味著什麼?
外匯本周展望+上周五一晚賺10%復盤心得+周末滑雪之旅

TAG:美元 | 貨幣 | 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