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這麼討厭「熊孩子」這個詞?

我為什麼這麼討厭「熊孩子」這個詞?

來自專欄 法科奧夫

最近,有兩則新聞,讓人讀起來非常不舒服。

一個是發生在四川遂寧,在一輛公交車上,有一位年輕的男子在公交車上毆打一名六七歲的小孩。

起因非常簡單,是小孩在車上踢了他。近期因找工作不利而情緒不佳的郭某,一氣之下,歐打了孩子。好在孩子的傷勢並不嚴重。

另外一則發生在陝西寶雞。在一家麻辣燙店裡,一位孕婦故意伸腿絆倒4歲小男孩。

起因也很簡單,就是男孩在進店的時候,用手撥開軟膠門帘的時候,不小心將門帘碰到她,導致她手中的麻辣燙灑了些許在身上。

所以,在男孩離開的時候,她便故意伸腳絆倒了他。最終,導致男孩摔傷。不過,幸運的是男孩沒有大礙。

兩則新聞,性質幾乎一致,都是成年人對孩子進行報復性的懲戒行動。

這種行動,倒不見得跟他們平日里的道德水準正相關,可能是衝動性的本能反應。

如毆打小男孩的郭某在面對新聞記者採訪時,就說出被暴力舉動的原因,原來是男孩在公交車上吵鬧,他試圖讓位給男孩,沒有想到反而踢了他幾腳。

對於小孩行為感到憤怒的他,就怒而施加了暴力。可見,他把自己生活不順的情緒發泄到小孩的身上。整個事情的契機,卻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熊孩子在公交車上吵鬧。

郭某和孕婦的行為無疑是恃強凌弱。小孩子的「皮」,又給兩人行動的借口。相對於成年人,孩子無論是在體力和智力上都處於弱勢。

成年人施加暴力,完全是單方面的碾壓,為公眾道德所不允。

當然,批判個人道德修養,是我所不喜歡的事情。我想要談論的是「熊孩子」一詞背後的社會現象的大眾心理。

「熊孩子」究竟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已經難以考察。隨便打開百度或知乎,隨便搜索一下,即可看見大量關注「熊孩子」的新聞和答案。

其中一則,標題赫然寫著《對不起!對被毆打的熊孩子,我實在同情不起來》。即使不點開來看,亦是知道內容大概是聲討孩子的調皮與吵鬧。

至於知乎,單單如何「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答案就高達15000+條。可見,大眾對「熊孩子」亦是怨念已深,說得上苦其久矣。

調皮的孩子,討不討人煩?在沒有當父母的年輕人眼裡,自然是厭煩的,畢竟不知養育一個孩子有多艱難。

作家李海鵬在針對郭某公交車毆打男孩一事寫了一條長微博,其中有個觀點,我很喜歡:

我們是小孩的時候,肯定不是完美的小孩,但是應該得到愛與保護,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刻下了生命的傷痕。我們是大人的時候,也不是完美的大人,但那傷痕不是教我們要刻薄報復,而是要擁有阻斷它再次傳遞的勇氣,所以更要為新一代的小孩們提供愛與保護。」

是的,小孩因其心智不成熟,尚不能控制自己。

成年人如果連孩子的一些過錯,都不能包容,情緒也是像他們一樣肆意發泄,危害不比「熊孩子」更大嗎?

「熊孩子」式的吵鬧,只不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會出現的現象。

「熊孩子」一詞頻頻出現,其實是互聯網對孩子大面積的污名化。當然,這可能是集體無意識之下的產物。

「熊孩子」頻頻出現在新聞上,無疑會加強年輕人的厭惡的情緒。在網友、媒體不斷的敘述中,似乎「熊孩子」真的是一個無惡不作的群體。

因此,在我看來,網上討伐「熊孩子」本質上是恃強凌弱的行為。

原因很簡單,在網路上的「熊孩子」根本就沒有話語權。在這種權力極其懸殊的情況之下,人們容易陷入一種虛假的、高漲的批判情緒。

其實,不單單是「熊孩子」,中文互聯網似乎對每個群體都充滿了戾氣。

對中年人,則「油膩」之,對小鎮青年,則「鳳凰男」之,更不用說更加難以企口的「綠茶婊」「黑木耳」「屌絲」之屬。還有哪個群體,不被互聯網污名化的,我實在是想不到。


推薦閱讀:

大家以前是熊孩子嗎?或者有什麼熊孩子的行徑嗎?
「我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孩子還小,但沒有人天生就懂事
跟六七歲的熊孩子玩是什麼感覺?
你遇到過熊孩子嗎?怎樣對付?
如何評價《熊孩子遮他人車牌 女車主無辜被扣12分》事件?

TAG:熊孩子 | 教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