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說到做到,到底有多重要

對孩子說到做到,到底有多重要

1

這個帖子,很多人討論過,也許能讓你有點感想。

周先生,開計程車為生,孩子讀初中,今年15歲。

在一次初中籃球比賽中,周先生為了激勵孩子,許下承諾:如果得獎,給你買雙AJ!

本來萎靡不振的孩子,聽了這話像打了雞血,在場上龍騰虎躍,奮勇爭先,不負爸望,拿下獎盃。

周先生開心得不得了,衝進場內抱著兒子轉了幾圈,這事到這本來也是皆大歡喜,兒子獲獎,爸爸高興,挑選AJ鞋。

但周先生作啊,買了一雙國產喬丹,雖然都是喬丹,但這個下降了不知多少個檔次,兒子怒了,把國產喬丹剪開,並狠狠地扔在周先生的面前。

網友對此的評論是,父親失信於兒子,理應負主要責任,但周先生認為自己沒錯:我經濟困難,孩子就不能體諒下嗎?為什麼不說孩子太無理?國產喬丹也要好幾百啊!

其實周先生的行為,很多父母都有過,隨便對孩子許下承諾,等孩子辛苦達到時,又以各種借口開脫:沒時間,沒錢,你是小孩,要聽大人的。

當孩子因為我們的失信而發怒時,我們反過來責備他:怎麼這麼不懂事?

2

社會學家林·扎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當孩子眼中最信任的人也言而無信時,他會逐漸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每次幼兒園開學,總有些孩子哭得稀里嘩啦,不願意進去,這時父母就使出殺手鐧:寶貝,你先和老師進去,媽媽過十分鐘就來接你!

孩子聽了後帶著哭腔說好,半推半就地和老師進去了,小小的腦袋一直在想著十分鐘什麼時候到,但這十分鐘可真久啊,一直到吃了早餐中飯放學,才看到媽媽來接。

你隨口的一句話,說完就走了,但在孩子心裡,卻是信賴你的依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小孩與生俱來都有種不安全感,需要外界的力量來增加信心,父母對孩子而言,是唯一能依靠的山,也是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是他們接觸這個世界的紐帶。

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諾言,也許就是孩子所有的期待,當我們不能對孩子說到做到時,也是在毀掉孩子的信任感,並讓孩子覺得更沒有安全感。

3

我們常說,孩子還小,啥都不懂,沒事。

菲爾德曼的兒童發展心理學表明:孩子從2歲開始,就在尋求成人的認可,3歲時就很依賴他人的評價。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失信時,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的承諾沒有實現,也會導致孩子嚎啕大哭,滿地打滾,不是因為孩子任性難管教,而是心中期望落空時的無力反抗。

當你一次次地言而無信時,他們極易心生困惑,起先是試探性懷疑、不信任父母的權威,最終就會完全失去信任,與父母無法交流,青春期就極易叛逆,甚至產生抑鬱心理。

4

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扭轉這種局面,只能靠父母,幫助孩子重建信任。

1.說到就要做到

《韓非子》中有個曾參教子的故事,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妻子要去買東西,孩子鬧著也要去。他妻子便說:「你留在家,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到妻子回來後,曾參便要殺豬。

他妻子制止:「我不過和孩子說著玩,你怎麼當真?」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騙的。他年幼無知,只會學父母的樣子,如今你說話不算數,是在教孩子說謊。」最後曾參還是把豬殺了。

是的,當父母欺騙了孩子,孩子便會覺得父母的話不可信,以後父母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

2.做不到時要道歉

做父母的,有時候言行不一也有很多難言之隱,總有一些辦不到的艱難,當我們費盡心思仍無法實現承諾時,一定要記得和孩子道歉,先取得孩子的諒解,再用替代法或者推遲時間滿足。

前幾周兒子班上的戶外活動,有個放風箏的環節,我和兒子的風箏怎麼都飛不起來,看著別人的風箏飛那麼高,兒子氣得直跺腳,我說,我們重新買一個,並學習方法,下周再來好不好?

結果接下來的一周陰雨綿綿,我也沒多少時間,既沒有買風箏也沒有學方法,有天孩子突然問:爸爸,你不是說過要買風箏嗎?到哪裡了?

我向他道歉,並一起在網上挑選好了風箏,雖然延遲了,但在孩子心中,爸爸總歸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3.不隨意承諾

最好的辦法是不隨意承諾,為什麼有的父母輕率的承諾張開就來?就因為他沒有把孩子當作真正的個體來尊重,試想一下,你會對同事或者朋友隨意承諾嗎?

當我們慎重地考慮自己對孩子的言行時,就是在尊重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能感受到他被重視了,此時拒絕孩子某些無理要求時,孩子也更能接受。

時刻記住,對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不要輕易承諾,這才是真正在尊重孩子。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

你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顆顆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中,長得怎麼樣,就看你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

———— / E N D / ————

推薦閱讀:

孩子出生幾個月後,夫妻發現孩子是腦癱,孕期不注意
香蕉鬆餅,像蛋糕一樣的鬆軟口感,不用烤箱一樣美味
剖腹產怎樣下奶快又多?剖腹產快速有效追奶的方法
寶寶舌系帶過短,到底該不該剪?做手術的最佳年齡?
最坑人的育兒陷阱有哪些?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