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家族——連載149】從哥德堡號說起
來自專欄 元素家族——從化學元素看人類文明
17世紀,在古斯塔夫二世的帶領下,瑞典已成北歐一霸,他們建立了北歐最大的海港:哥德堡。然而風雲突變,進入18世紀,北歐霸主卻連吃敗仗,依靠霸權擴張的夢想失敗了,他們只能另闢蹊徑,跟著荷蘭、西班牙這些海洋上的霸主學習,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走遠洋貿易的商路。在當時,大清帝國是歐洲列強心中的天堂,儘管乾隆大帝閉關鎖國,中西商人們還是在私下做著大量的生意。一大批歐洲商船不惜經歷千辛萬苦,也要來到中華大地,因為如果他們成功返航,那一船貨物的價值,可以抵得上一個小國一年的GDP。
【哥德堡號想像圖。】
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如同節日一般,港口上擠滿了人,因為這一天,瑞典最大的商船「哥德堡號」即將從中國遠航歸來。商人們準備數錢,各種服務行業也已經準備好迎接水手,讓他們縱情享樂。接近晌午,大船的身影慢慢顯露在海平面上,人群不禁歡呼起來。突然,有人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哥德堡號」在自己的家門口竟然偏離了航道,駛進了著名的「漢尼巴丹」礁石區。剎那間,海水湧入船艙,「哥德堡號」慢慢在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隻迅速趕來救援,但是一切已經無法挽回,只打撈出1/4的貨物,卻已經讓東印度公司保證不虧了。
就在這座「鬼船」快要被人遺忘的時候,1984年,一次民間考古活動發現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號」殘骸,兩年後發掘工作全面展開,打撈上來的精美物品讓人目不暇接,共5750件,僅瓷器的碎片就有8噸之多,更不用談各種茶葉、香料、針織品。最吸引化學家眼球的是,打撈出的物品中,竟然發現了一大批鋅錠,經過化學分析發現,其中鋅的含量竟然高達99.5%。
【從哥德堡號打撈出的青花瓷。】
這是改變化學界認識的一個事件,在這之前,化學界普遍認為,是德國人馬格拉夫1746年分離出了單質鋅。雖然在更早也有17世紀弗萊明(現比利時)的Respour、18世紀英國的查普林宣布自己分離出了鋅,但還是馬格拉夫的記錄更為詳細。他用碳還原爐甘石(氧化鋅)得到了一種青白色的新金屬,他詳細記錄了他的實驗,並尤其指出,必須用不含銅的容器,在報告中還用理論解釋了其中的各種現象。當然,囿於時代的局限性,他用的是燃素理論。
這種新金屬的熔點非常低,只有420度,我們在家裡用酒精燈就可以讓它熔化。它在熔化之後,邊緣經常出現鋸齒形狀,因此馬格拉夫用Zinc(鋅)來給新元素命名,意為「鋸齒」。
【馬格拉夫在實驗室煉鋅。】
為什麼不能用含銅的容器呢?這當然是有道理的。
鋅的性質活潑,自然界不存在天然的單質鋅礦,以閃鋅礦和鉛鋅礦的形式存在。在地質學上,鋅屬於「親銅元素」,很多時候,鋅礦和銅礦、鉛礦共生。
【元素的地質學分類,黃色為「親銅元素」,褐色為「親土元素」,紫紅色為「親鐵元素」,藍色為「親氣元素」。】
偶然的時候,祖先們在冶煉銅礦的時候混入了鋅礦石,卻發現冶煉出的金屬變色了,更像燦燦發光的黃金,這就是「黃銅」!所以,如果用銅容器來冶煉鋅的話,得到的不是新金屬,而會看到容器變成黃銅。
【較純凈的閃鋅礦。】
馬克思告訴我們,資本會驅動人們做任何事情,既然黃銅這麼像貴重的黃金,一開始是偶然,後面就是有意為之了。
在亞述的禊形文字中,首次出現了「山銅」的字眼。後來在柏拉圖記錄亞特蘭蒂斯的著作中,也出現了「山銅」,當時希臘語叫做「奧利哈康」。到了羅馬時期,「奧利哈康」更是成為當時的貨幣材料,大博物學家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詳細描述了如何從塞普勒斯採礦,最後冶煉成「奧利哈康」。
這傳說中的「奧利哈康」究竟是何方神聖?20世紀在西西里島附近打撈了一艘2600年前的沉船,裡面果真找到了「奧利哈康」銅錠和古羅馬的錢幣,經過X射線分析,其中含15-20%的鋅,其他都是銅,和現在黃銅合金的比例完全一樣。這「奧利哈康」就是黃銅。
【古羅馬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時期的黃銅幣,左邊的側面頭像是卡里古拉,右邊是卡里古拉的三個姐妹,模仿古羅馬神話中的三位女神的儀態。】
從古羅馬時代一直到黑暗的中世紀,黃銅工藝在歐洲緩慢而穩定的發展著,由於黃銅鮮艷的金黃色,加上它的延展性比青銅還好,有些教堂用黃銅來做銅像,後來西洋音樂更是將黃銅應用於銅管樂器上。西洋交響樂團里,一排銅管樂器出現:小號、圓號、長號,對比我們的嗩吶,那真是一派尊貴典雅。中西音樂藝術的分野,難道也由於黃銅技術掌握的早晚嗎?
【黃銅做的銅管樂器。】
在過去一般認為,中國人掌握黃銅的技藝較晚,要到明代,有記錄嘉靖皇帝用黃銅鑄錢。
更有十足的證據表明,明代的中國人可不是像西方人那樣用銅和鋅的礦石來煉製黃銅,他們已經掌握了煉鋅工藝,然後用煉出的鋅錠和銅混在一起生產黃銅。
這被記載於《天工開物》:「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乾,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
這裡的「倭鉛」就是鋅。《天工開物》繼續寫道:「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
【天工開物中關於「升煉倭鉛」的示意圖。】
《天工開物》還繪製了「升煉倭鉛」示意圖,「升煉」就是升華煉製的意思。
原來,煉鋅的難度在於鋅的沸點,儘管鋅在420度下就熔化成液體,但氧化鋅要到1000度左右才能被碳還原成鋅,而鋅的沸點是906度,得到的鋅實際上是它的蒸汽,如果你想等它乖乖的冷卻成液體或固體,只要碰到氧氣或者二氧化碳,它就又被氧化成氧化鋅了。因此,要得到金屬鋅必須有特殊的冷凝裝置,這就是《天工開物》中關於「升煉倭鉛」記錄的精妙所在。
這就是為何,鋅一直到明代才被煉製出來的原因,比銅、鐵、鉛、錫晚了很多。難怪西方用黃銅用了那麼久,也沒從中冶煉出鋅單質了。
【改良版的土法煉鋅。】
由於滿清編纂四庫全書,《天工開物》被選擇性遺忘,差點失傳。幸虧後來在日本被發現,但有些帶著有色眼鏡的人認為「升煉倭鉛」是孤證,不足為信。從哥德堡號中打撈出純鋅錠後,這些人再無話可說,中國比西方至少早100多年煉出鋅單質,世所公認。
但是,究竟是哪一位工匠第一個發現了「倭鉛」已經很難知曉,類似的還有古印度可能比中國更早就掌握了煉鋅技術,鋅的發現者仍然被公認為德國的馬格拉夫。這不重要了,我們相信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勤奮,一定會有更多的和李冰、李春、畢升、蔡倫一樣偉大的工程師淹沒在漫漫長河之中,我們應該做的只能是立足當代,學習自己和其他文明的先進知識,奮發前行。
【追思過去不可謂無用,更重要的是立足當下,展望未來。】
小測試:
1, 西方世界公認的鋅元素髮現者是?
A) 馬格拉夫
B) 舍勒
C) 戴維
D)拉瓦錫
2, 鋅元素總是和哪些礦物共生?(多選)
A) 鐵礦
B) 銅礦
C) 鉛礦
D)金礦
推薦閱讀:
※【元素家族——連載118】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學習筆記之鋅空電池
※生活中需要用的一些物品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幹細胞製備實驗室設計<接收與製備>SIC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