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多了,「搶人」背後的危機

時間不多了,「搶人」背後的危機

來自專欄 財經上帝視角---黃晟俊

春節過後,國內各地都高調的拉開了搶人大戰帷幕。「搶人」氛圍甚至延續至今。搶人搶得風風火火,有盲目跟風的,有瞎起鬨的,也有閑來無事湊熱鬧的。搶人,表面上搶的是人,深層次搶的是資源,骨子裡搶的是救命稻草。

北京發布了《北京市引進人才管理辦法(試行)》,引進人才無產權房屋的,可在聘用單位的集體戶或聘用單位所在區人才公共服務機構的集體戶辦理落戶。引進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調隨遷。

上海對外公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提出要在「人才高地」基礎上築起「人才高峰」,實施「量身定製,一人一策」「高峰人才全權負責制」等政策。

寧波方案,大專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可先落戶後就業,而大專工作1年即可無房落戶。

珠海方案,與該市戶籍人員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可直接遷入;社保、居住證連續滿五年並在珠海有穩定住所即可直接申請入戶。

南京方案,進一步放寬了人才落戶南京的條件——「40周歲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戶南京」。

西安方案,面向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完成在線落戶。據媒體爆料,短短三天時間,就已落戶15552人,單日落戶超過8000人。

人口流動變向,切勿盲目跟風

從最近幾年的人口流動動向來看,以往「擁抱北上廣」中,北京和上海已經變成了「北上不信眼淚」。在北京2300萬人口上限和上海2500萬人口上限的約束下,北京和上海兩地的人口出現了凈流出。

隨著「逃離北上廣」這個口號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有人說,北京和上海經濟發展不行了所以人走了;有人說,北京和上海機會不多了所以人走了;有人說,北京和上海壓力太大、性價比太低所以走了;有人說,北京和上海太冷漠所以走了……

這些是我聽聞最多的理由,基本上都是說北京和上海不如其他城市所以走了。

這其中,有些的確是事實,比如生活壓力大、太冷漠。在北京和上海,要想解決買房問題需要普通工薪族三代人的積蓄;這次推出的搶人政策中對於落戶門檻也依舊沒有放鬆;去年年末,北京整治群租房的行動也著實讓不少外來務工者心寒。但也不全是事實,北京和上海經濟發展不行了?機會不多了?此類觀點恐怕有點站不住腳。

無論北京還是上海,GDP總量長期處於國內第一、第二的位置。而且,對比差距可以看出,如果把北京和上海視為第一陣營的話,作為第二陣營的廣州、深圳、重慶與其整體差距在25%至30%左右,差距還是較為明顯的。

此外,結合人口密度考慮城市整體經濟效率及潛力的話,第二陣營中水平也參差不齊。

就國內目前的形勢看來,深圳看似是年輕人聚集的狂歡地,可城市承載能力恐怕已經飽和。以北京和上海為參照,在當前的常住人口水平下,政府方面就提出了控制人口上限的目標,這意味著就現狀而言,北京和上海的承載力已經超負荷運作。深圳雖是後起之秀,但在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方面還無法和北京、上海相比擬。因此可以判斷,深圳那種接近6000人/平方公里的水平明顯偏高。

結合深圳的GDP總量及城市承載力考慮的話,深圳的經濟邊際效益其實並不高。城市承載力見頂也預示未來依靠人口流入作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即將走到盡頭,如果還要在此基礎上保持經濟高增長,就只有依靠產業升級。

可是,國內的產業升級實際情況並不樂觀。這周鬧得天翻地覆的中興通訊事件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因為中興通訊事件而被曝光的中國學術造假問題(上海交大「漢芯」事件)也證明了國內科研領域存在嚴重腐敗。就眼下的國內環境看,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產業升級是很困難的。

不同於深圳的是,一直忽冷忽熱的重慶具有更大的潛力和生產效率。重慶有9個北京、13個上海、41個深圳那麼大,當然,其中有一半的土地屬於山川河道無法進行商業化開發。但即使如此,重慶未來的城市發展空間和潛力還是大於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畢竟,西南地區以重慶為尊,中國西南地區的優質資源基本都集中於重慶。

然而,雖然國內的人口流動從以往的「擁抱一線「變成了「聚焦二線」,但整體馬太效應依舊存在,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方向沒有改變。地區差異擴大的發展趨勢沒有逆轉。

各地政府這輪「搶人」的結局並不難預測,一線城市將是最大贏家、二線城市次之,三四線……自求多福吧。

「搶人」何以成為「大戰」?

「搶人」如果發生在某個人口稀缺城市,或是閑置資源較多的落後城市的話姑且不難理解。但是,如今國內的「搶人」勢頭是不論一線、二線,幾乎所有大城市都在「搶人」,這就有點奇怪了。

按理說,北京和上海已經處於空置人口階段了,為什麼還要參與這輪「搶人」大戰呢?

仔細觀察這次國內的「搶人」政策不難發現,北京和上海雖然也在搶人,但搶的是高端人口。而其他城市在搶的是技術型人才,或是高學歷人才,姑且稱為中端人口吧。兩者差異在於,高端人口除了本身具有較高價值的生產力之外,還能提供優質的消費需求,而中端人口在這兩方面都略遜一籌。當然,中端人口中有部分能夠通過自身學習在生產力方面追趕上高端人口,但其長久以來所固化的消費理念很難改變。(註:高端人口定義,各行業領域業務的優秀人才,普遍擁有高產出、高薪、高消費能力這些特徵)

「搶人」搶得是資源。眾所周知,國內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依靠的是房地產。房地產帶來了土地財政、帶來了GDP、帶來了鋼筋水泥需求、帶來了就業……銀行抵押貸款中涉及房地產的比例為40%左右,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比例高達整體貸款的70%左右。但是,在「房住不炒」的調控方針下,房地產經濟玩不轉了,也的確不能再這樣玩了。其結果是,各地方不得不絞盡腦汁尋找新的驅動引擎。

正如我在《胡煥庸線的二元格局真就天命難違?》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樣,「經濟的根本在於生產力。生產力中,人永遠是第一要素,而人也是構築市場的基礎,市場則是經濟發展的平台。因此,人口導入是最需要解決的難題。沒有人口作為基礎,縱然有再好的產業都無法運行。西北人口佔比不足5%,如果依靠當地人口的自我繁衍能力,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提供足夠的人口。而且,在以人口驅動的城市化建設進程趨勢下,新生人口中有多少願意在當地紮根發展還值得懷疑。所以,從外部導入人口成為唯一選擇。」在那篇文章中,我以東南與西北為例,而如今卻成為了城市之間互相競爭的方式。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即將轉型或稱為正在轉型,消費是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基礎條件。2015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對GDP增長貢獻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7年消費對GDP貢獻率達58.8%,網上零售額增長32.2%。消費是未來的重中之重,而消費本身依賴的是人口,「搶人」就自然成為了爭搶消費力或未來市場需求。

從最新的數據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依舊具有較強競爭力,其他城市的次之。就當前形勢看,如果中國經濟轉型真成功了,最先嘗到螃蟹美味的也一定是一線城市。

地方城市人口的質量決定了新時代中的起跑線,可以說,非一線城市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現在,非一線城市希望通過影響人口流動實現彎道超車,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最大的對手是客觀規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馬太效應是難以逆轉的規律。

逐漸逼近的清算日

以前,決策層對於一些較為棘手的經濟問題通常採用一個「拖」字應對。做什麼事都不顧風險先做了再說,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萬一問題沒法解決就拖著。我記得早些年似乎還有所謂的經濟學家提出一種奇葩觀點:「只要泡沫不破那就不是泡沫。」也就是說,只要問題能一直拖下去,那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就邏輯上而言,這個結論沒毛病。但是,該命題的前提條件似乎根本不存於現實世界。

隱藏在這輪「搶人」背後的是巨大的經濟危機。中國能否擺脫依靠人口紅利維持的經濟增長,成功實現產業升級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去年5月28日,我在《人口不是牲口!解決人口問題不能禍害後代》一文中這樣寫道:

當初,中國經濟開始騰飛時,依靠的是人口紅利。大量的勞動力充斥市場,為企業創造了廉價勞動力市場。上世紀90年代,不少略有頭腦的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員工看準了這一機會,紛紛選擇下海經商。

上世紀經商創業的大多數人,如今都是名利雙收,非但賺到了錢,還獲得了名。當今,對於中國企業家的評論中,基本都以老一輩的企業家為模範。對此,筆者一直都有一個觀點不太敢提,生怕滅了新時代中國企業家創業、奮鬥的夢想。在筆者看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內地根本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明星企業家。內地企業家的成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天時、地利,人和的部分非常少。而香港、台灣等地區的企業家大多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時代洗禮,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成事。

聯合國此前曾有預測,2030年將是中國人口的拐點。「未富先老」是近在咫尺的大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出生率分別為12.95‰和12.43‰,出生率出現下行趨勢。

這組數據看似是突出二孩有多成功,但其實包含了中國一胎減少的事實。如果不是二孩政策的貢獻,2017年中國人口就已經處於負增長狀態了。

此外,人工智慧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越來越近。之前提出了到2025年要實現工業4.0的願景,傳統的工業生產效率將在技術升級下進一步得到提升。新時代中的競爭將不再是比人口數量,而是比人口質量。

回顧我國經濟的發展史,比數量我們從來沒慫過,可一旦比質量,就只能打太極,自圓其說了。

一旦時間節點到了,全球產業洗牌潮開啟後,國內那些沒有及時轉型的地區會發生什麼?在這方面最高層其實給出過提示,「不要指望中央兜底地方債務」。如果真不兜底了,地方政府該怎麼辦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時候,圈的羊多至少能多一線生機。

人口和技術革新所推動的歷史齒輪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歷史洪流無人能擋。最後奉勸年輕人一句,「不要被眼前的政策紅利所迷惑,選擇城市要看全面、看長遠;對於某些人而言,任期一到就可以走人,可對你們來說,那是落地生根一輩子的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 1970 年代以來中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人口是否必須永遠保持增長才能保持經濟和社會良性發展?
看了易富賢《大國空巢》,中國人口問題愈來愈嚴重啊,中央是不是反應慢了,2015年才放開二胎?
美國是如何讓總和生育率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對中國有何啟示?
社會化養老,究竟可不可行,靠不靠譜?

TAG:人口 | 城市 | 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