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科學的進行需求調研?

產品經理如何科學的進行需求調研?

來自專欄 UI設計師

產品經理的工作在不同的企業或者不同的行業,工作方式和內容相差很大,在不斷擴散和細分的趨勢下,產品經理是一群和某一類人的總稱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如同「工程師」這三個字,可以不斷的細分到各個領域,如「數據產品經理、AI 產品經理、UGC 產品經理、電商產品經理」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一類人日常中交叉的一部分工作:需求調研。

產品工作的現狀

我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句話是不對的。產品人的基本要求我覺得有三點:善於發現、善於轉化、善於學習;再大一點就是:善謀或善斷。產品這個崗位我大致歸屬在兩個大的環境中存在:互聯網公司、軟體公司。這兩種應該包含了所有,這樣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做需求分析的階段,這兩種公司存在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諮詢」這個角色。其實根據我自己的經歷,需求調研在我呆過的公司裡面是最不被重視的(至少以前的工作是這樣),因為 leader 和老闆都覺得這個過程屬於浪費時間,而且他們總有種「自己超級懂用戶,一句話可以描述所有人的痛點」的錯覺,所以經常會聽到這些詞眼「無非是…」、「…不就是…」、「這很簡單…」、「我看…也做了,我們就按照…來」等等。無論在軟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我覺得一個產品的周期理應是:需求調研/用戶畫像/原型設計/開發上線。而大部分公司都是從第三部開始的,並且老闆和 leader 還把這個當做產品的重要考核,所以需求調研要麼沒有,要麼一筆帶過,這種現狀的結果就是:超低質量的產品一搜一大把;功能複製型產品比比皆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就在第一步,第一步是用來定型的,也就是一座大廈最後的主幹,比喻,微信的主幹就是聊天;支付寶的主幹就是轉賬;網易雲音樂的主幹就是聽歌。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的主幹是什麼其實也好做,你就試著拆分那個產品的功能結構,然後去除某個功能,你看看你還會不會用就知道了,所以張小龍的一句話頗有感觸「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主要功能」。下面這句話很多產品人都有體驗,但是晚了。

「設計產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時候,只有在產品面世後,人們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 (Steve Jobs)

如何去了解需求

AAA教育的課堂上我們了解過很多,而身臨其境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喻:你在一個都講粵語的環境下生活,很快你也會遇到美女喊「靚妹」遇到帥哥喊「靚仔」。做產品也一樣,你要準確的獲取需求,你需要參與到這個需求的主體中去,貼近用戶,最簡單的獲取需求的方法:提問聊天+觀察反思。如:

用戶:我想吃周黑鴨

仔細了解和詢問之後,這個用戶正在看18年的 NBA 比賽,旁邊垃圾桶中都是煙頭和啤酒罐,平時喜歡吃辣,是個零食控……那麼如果是你你怎麼提供?

如果是我,有周黑鴨的話,提供一盒,然後加灌啤酒一盒香煙;沒有周黑鴨的話,一盒小零食套餐(薯片餅乾),然後附送一份 NBA 球星紀念卡……

我們如上做了三件事:需求收集/需求分析/給出解決方法。

我想吃周黑鴨。(需求收集)

看 18 年 NBA…是個零食控。(需求挖掘分析)

周黑鴨/零食套餐。(解決方法)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個過程中具體的細節,首先我們得到「想吃周黑鴨」在不了解用戶場景和使用細節的時候,只通過這句話,貌似只能是周黑鴨才能解決痛點,因為你得不到除此之外的任何信息,通過詢問和聊天之後,我們發現,他是在看 NBA 的場景下產生的需求,這個需求是什麼?這個需求是「將閑情的場景渲染的更加濃厚,體驗更加舒適,精神和視覺的雙重滿足」那麼僅僅是周黑鴨能達到么?一袋零食行不行?一個零食套餐行不行?

在上個例子中,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了,我們提供的兩種解決方案,都有個特點,就是附帶了一些用戶沒有直接表明需要的服務,這是什麼?這是需求挖掘啊,需求挖掘除了分拆當前的痛點,更多的是提供衍生方案,因為很多時候,用戶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是那個需求真實存在。聊天需求,只是做個 IM 嗎?大家聊著聊著想看看對方的生活故事,如是有了朋友圈;轉賬需求,僅僅是做個轉賬嗎?錢來錢往,大家紛紛考慮理財,如是有了「餘額寶、花唄、借唄」;聽歌需求,僅僅是做個在線聽歌軟體么,除了下載、收藏還能幹什麼?聽著「我相信」就想到了高三的誓師大會,聽著「漂洋過海來看你」就想到前對象…這種情感共鳴之下歌曲評論就悠然而生。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只要去思考發現,很多產品的思維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

需求調研的步驟

需求調研的步驟可以分為四步:

1.需求收集

2.需求挖掘

3.需求評估

4.需求分析

需求收集的方法有很多種,常見的比喻問卷、普查、反饋、後台數據等。當我們主動去收集需求資源的時候也是有道可循的,比喻你要做一款校園的工具型產品,那收集的對象就很鮮明,你直接在校園登點即可,問卷的投放渠道也盡量是學生所能看得到並且有動力參與的。

需求挖掘,是個複雜也是最難的步驟,這個只能靠自己,就如同一道數學題,同樣的學習,有的人就是能找到最優方法,在最短時間內解出答案,你也能作對,但是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雙倍的,這就是一個人能力的瓶頸。當然平凡的人畢竟占多數,我給出兩個方法用於需求挖掘:需求窮舉和重點鎖定。這是什麼意思,就是面對一個需求或者一個問題,你要反覆的去問自己「為什麼/怎麼做」,這就是「歸因」;找出問題的本質,換位思考問題的初始原因和發生場景,把自己當作用戶去找方法,這就是「同理心」。當一堆的問題和答案擺在你面前,你需要鎖定最直接最有用的去轉換成產品功能。如,這是個信息獲取的窮舉案例(僅供參考)

信息獲取:怎麼獲取?

主動去找:找的方法有哪些?

搜索:搜索模式有哪些?

需求評估,這個步驟是一次「砍」需求的過程也是一個規劃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個理性的判斷,做決策的過程。不該留的堅決不留,應當做的非做不可。這個可以按照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去判別,當然這個建立在已經過濾了偽需求,下面是一個四項限模型,優先順序:一>二>三>四。

需求分析,其實走到這一步,你的產品基本定型了,你需要為你的產品畫個圈圈,產品邊界在哪,底線是什麼,你可以採用基本的需求擴散、拆解、組合等等方法打造出你的木桶高度,你的團隊的就是木桶容量,承載能力決定付出的成本和受益效果。你可以把這個過程好好利用,這可能是你的一次復盤,也可能是你的一次啟發。

總結

產品人沒有對與錯,只有優秀和一般之分。任何一個產品不可能100%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產品本就是在眾說紛紜,夾縫中迭代的過程,成就對!敗也沒錯。

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不馬虎不應付,哪怕最後創造的產品結果是停止運營或者下架,回憶這個過程,仍然甜過初戀。

(內容來自PMCAFF)


推薦閱讀:

學習UI設計需要看哪些書?
不得不看的2018年UI設計趨勢!
致UX設計師 & 產品經理:創建優秀UI的7條準則(下)
移動端用戶體驗:底部導航

TAG:UI設計師 | 產品經理 | 產品經理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