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一起「去野」
來自專欄 牧野繁花
「老爸,為什麼你小時候比起我們現在要有趣得多?」
——4歲的明明
「我更喜歡在屋裡玩,因為在屋裡可以看動畫片和玩兒變形金剛。」
——6歲的多多
自然缺失的童年
我們的社會正在變得與自然隔絕。
與陌生的人群和現代世界中其他紛擾嘈雜的因素一樣, 大自然也常被我們視為某種異物, 會威脅到孩子的安全。
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變化, 包括更傾向於防範風險的育兒方式的興起、 越來越依賴科技等, 導致靜止的、 安於室內的文化風氣日趨增長。
今天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們已經不可能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 一夏天都在戶外跑來跑去,和小夥伴們自由的嬉戲。
樣式雷同的塑料玩具和電腦遊戲中預設好的虛擬世界佔據了孩子們的閑暇時間, 剝奪了他們的想像空間,孩子們和自然親密接觸的時光越來越少了。
但是,就在孩子們同自然界之間的紐帶破裂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與自然的聯繫能對人們的心理、生理和心靈的健康產生積極作用。
好幾項研究都發現,有意識地讓孩子們與自然接觸是治療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一名科學家認為,就像孩子們需要充足的營養和睡眠一樣,他們可能也非常需要與自然的接觸。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
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天天向前去,
他第一眼看見什麼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
就在那一天,或過後的一段時間,又或者歲月流轉的好多年當中,
那東西又成了他的一部分。
早春的紫丁香成了這孩子的一部分。
還有青草,紅的白的牽牛花,紅的白的三葉草,
還有緋鶲鳥的歌聲,
還有那三月的羊羔和母豬淺粉色的豬崽,
母馬的幼駒和母牛的初生小犢……
——沃爾特·惠特曼
「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愛默生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蕾切爾·卡森
我們為了讓孩子更好、 更快地學到更多的知識, 採用了很多的教學方式。
在學校里, 老師會講授課本; 在家庭里, 家長會和孩子一起閱讀。
隨著科技的發展, 我們還會運用電腦, 甚至用3D印表機、人工智慧( AI) 等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
但是, 我們有沒有想過, 知識從哪裡來? 知識最終要用在哪裡?
其實, 我們略一思索就能夠知曉, 人類文明所有的知識, 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得到的, 而我們智慧的結晶, 也最終要體現在真實的世界裡。
想明白了這兩個問題, 也就知道應該如何學習知識了。
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爾》中提到,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種:來自自然的教育、來自人的教育和來自事物的教育。
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進行自然教育,然後再進行人的教育。
正如現代教育之父、 教學法的奠基者誇美紐斯所論: 不要在認識事物之前教孩子認字; 事物是本質, 而文字是偶然的東西; 事物是軀體, 文字只是衣服; 事物是核心, 文字只是外殼。
當孩子看到樹的枝丫在春風裡輕輕的晃動,擁抱著粗壯的樹榦,用小手小臉感受粗糙的樹皮,深深地呼吸著森林裡清新的味道,「樹」這個字對孩子才是有意義的。
孩子或許能夠通過書本或記錄片學習有關神農架原始森林的知識,但是在荒僻的林間探索,或者躺在田野上聽風吹的聲音、看雲朵飄過的真實體驗是永遠無法通過書本獲得的。
所有的知識, 最初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的, 最終是要附著在人的身上的。
最好的學習, 就是來到真實的大自然中, 讓孩子自己產生感受, 啟發他的思考, 從而 把知識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自然智能與創造力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霍華德·加德納教授1983年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認為,人類具備八種類型的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達爾文就是擁有自然智能的典型代表。
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小時候住的地方在海邊。
他寫到:「住在離水近的地方,讓我可以常在水裡或者水邊玩耍。我很早學會了游泳、划船。和別的男孩在船里或小舟里時,我總是被大家選為發號施令的那一個,特別是遇到困難的時候。」
對水的熱愛和對機械、發明的興趣,讓他開始了最早的試驗。
創造力是伴隨著孩童時代的自然天賦和靈性空間一起產生的。
大自然中的水、樹、灌木叢、鮮花、小溪和池塘一起構成了一個「活的玩具」,激發出孩子們無窮的想像力,讓孩子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跟蹤研究顯示,在自然與森林中長大的孩子,普遍具備如下優勢:
1、動作靈敏、體能俱佳;
2、較少生病,不容易被傳染感冒;
3、遇到突髮狀況反應靈敏,具有判斷能力和危機意識;
4、較為獨立,有團隊合作的精神;
5、較少發生爭執和暴力行為;
6、情緒穩定,容易滿足;
7、擁有環保意識,懂得珍愛大自然;
8、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9、能具體地描述認識的事物。
重新擁抱自然
對孩子來說,自然的面貌是多種多樣的:一隻初生的小貓咪,一條少有人走的偏僻小路,路邊樹上的鳥窩,灌木叢中的小窩棚,從小溪邊收集的各種石頭。
雖然面貌各異,不同於父母給予孩子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那樣會「偷走」孩子們的時光,自然給孩子帶來一個遠離於成人世界以外的充滿幻想、自由、隱秘、寧靜的領地。
自然教育目前已經是一門專業的教育, 教育者通過數十年的實踐, 總結了很多自然教育方法。
當成人丟開手機, 帶著孩子在大自然里做一下午遊戲時, 你和孩子都會記得那個美好而純真的時光。 在這段時光里, 大自然所教會孩子的事, 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允許孩子「變髒」
限制孩子看電視或玩兒電子遊戲的時間,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經常帶孩子徒步旅行、戶外野營,也可以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戶外散步及遊戲,探索家、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
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會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 不要過於擔心, 因為這本就是戶外活動的一部分。
戶外活動時穿的衣服應該是「 即使弄髒也不要緊」 的那種。
當孩子們在戶外,遇到水、泥土或者沙子的時候,會想要用手去摸,在泥地里爬、滾、跑,這符合孩子們愛探索自然事物、 愛琢磨的天性。
要允許孩子自由玩耍,即便孩子們把自己弄成大花臉也沒關係。
研究表明, 孩子們把自己弄髒是一種能力,這是兒童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而且, 把自己弄髒對健康也有益處: 接觸泥土中的自然生物有助於提高兒童的免疫力和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收集自然物
自然物對孩子有神奇的魔力,孩子會收集他們在自然之旅中遇到的感興趣的東西,小石頭、落葉或者一些讓大人倍感驚奇的東西,比如半隻死掉的蛾子。
成人的第一反應是對孩子說:「 別碰它, 很臟!」
但只要不威脅到孩子的安全,丟棄的糖紙、 枯萎的落葉、 一片羽毛…… 這些東西在孩子眼中看來, 可能都是價值不菲的寶物!
可以準備一個大小適中的籃子,讓孩子自己提著,收集喜歡的東西帶回家。
鼓勵孩子將自己採集到的物品和旅行故事分享給別人,還可以用它們做各種不同的遊戲。
讓自然走進生活
在家中養植物、小動物,讓孩子參與照顧它們,鼓勵孩子用照片、圖畫和簡單的文字做觀察記錄和自然筆記。
製作昆蟲、植物標本,帶孩子一起閱讀自然圖鑑類書籍,把標本進行歸類整理。
利用自然物裝飾環境、做遊戲或禮物。用收集到的樹葉做拓印畫,配上喜歡的詩歌,可以用來裝飾房間;用樹枝做投壺遊戲;用樹葉和花瓣做拼貼畫;在搜集到的石頭上畫畫,作為禮物送給他人。
採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孩子一起做成食物品嘗。
與大自然親近是為了讓孩子變成善良的精靈。這件事的負責人就是與孩子最親近的成年人。附近有自然物的場所就是最好的場所,而現在就是最好的季節。
推薦閱讀:
※教育孩子的幾樁事,很小卻很重要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放棄「鐵飯碗」
※早教是天使,還是天使中的魔鬼?
※孩子受到批評,就拿東西打人報復怎麼辦?
※兩歲之內的孩子適合看哪些繪本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