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白皮書(2)

咖啡白皮書(2)

來自專欄 在家做出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

雖然覺得自己在業內算是一個邊緣人的角色,但是還是對業內信息熱情關注的。無奈我身處偏遠地區,很多活動還是沒有條件參與的,很多想法可能只會爛在肚子里,有些小小不甘心的我,萌生了寫下來的衝動。

雖然可能沒有幾個人會看到。

我和很多人接觸咖啡的方式應該差不太多。從中學時期,寫作業時矯情地衝上一杯雀巢,彷彿身處異鄉的精英學生;到大學時期,逛宜家買的第一包磨好的咖啡粉,回到學校一臉懵逼的用酒精鍋煮,稀稀的水水的卻苦得那麼透徹,只能大勺加白糖。真的不好喝,如果喝咖啡時沒人看到,那就算是白喝了。那時還沒有朋友圈。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腦海中的問號越來越多。咖啡這東西,聞起來這麼香,怎麼喝起來這麼難喝?難道是我不會喝?喜歡喝咖啡的人都是受虐狂?有人刻意說自己喝咖啡不加糖,喝苦咖啡,難道是因為要顯得他比較堅強?還是比較有品位?單純為了裝?

我是個好奇心堪比狍子的人,好在我比狍子聰明那麼一點。


品味與品位

太極拳有個閆芳「大師」,會發功的那種,隔空打物什麼的神乎其神。央視記者在採訪時沒有被她隔空用內力打倒,「大師」就說:

「因為你沒練過,所以不會被打倒。」

最開始接觸咖啡杯測的時候,我想起了閆芳「大師」的那句話。

風味輪上的都是什麼鬼?咖啡豆包裝袋上寫的那麼多風馬牛不相及的味道是要幹嘛?除了又酸又苦什麼都喝不出來啊!還熱帶水果?哈密瓜、菠蘿?我破你個大西瓜啊!一群人圍著幾杯咖啡,說著一大堆水果味,還有應和贊同的,該不會是邪教吧?這個行業該不會是都在玩皇帝的新裝吧?

「因為你沒學過,所以你喝不出來。」

聽到這句話的我,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大家肯定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有些人是在自欺欺人,顯得專業;很多人是這麼學的,就要合群;更多的人,會被外行人直接當成騙子,導致咖啡傳播出現障礙。

我的資歷較淺,但是我還是想說明一下我的意見,上來就談風味這件事,確實有點草率了。咖啡專業上的爭執,也大多來源於此。其實在感官評分表上,風味只是很小一部分,只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被誇大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去科學的分析味道呢?對於一杯咖啡的評價,又怎麼才能做到客觀呢?很多人說:「味道很主觀,味道沒法客觀評價,咖啡做到自己喜歡就好。」這句話看起來有點道理,但是真的是很業餘。就像一首歌,不同的耳機聽起來,音質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你可能在幾個HIFI高級機型中有所偏愛,但是你一定不會喜歡6塊錢包郵耳機的音質。或者說,就像你自己會彈唱,覺得很不錯,但是音準與節奏,專業的音樂人一下就能找出毛病。如果是愛好者,那麼說自己喜歡就好,開心就好,我覺得沒什麼問題。但是一個從業人員說出這種話,我覺得很有問題,並且問題很嚴重。

剛剛我是用的聽覺舉例,音準和節奏,就是標準量化,我們可以用儀器檢測振幅和頻率來規範,但是音色,就很難進行標準量化。味道,就有些類似於音色,由於構成複雜,嗅覺、味覺、觸覺交織在一起,很難精準標準量化,但是可以先構建主觀尺度,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需要學習的——通過感官接收到的外部刺激,來進行分析,給出主觀尺度上的標準量化。當多人進行主觀尺度矯正後,就會得出相對客觀的評價。

當我們能夠對質量有自己科學的主觀上的評價後,就會慢慢學會欣賞,發現事物中的美。審美能力的差異,造成了品味的高低。

推薦閱讀:

這真不是假的咖啡!?
為什麼做手沖咖啡不用洗濾紙?
一杯摩卡的超細製作流程
猜!這次LA MARZOCCO開咖啡店都用了誰家的咖啡豆?
29.咖啡案例:簡單三招讓新開的咖啡店生意火爆起來

TAG:咖啡 | 精品單品咖啡 | 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