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電子車牌:未來自動駕駛產業鏈關鍵一環

智能化電子車牌:未來自動駕駛產業鏈關鍵一環

12月2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了機動車電子標識六項國家推薦性標準,於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規規定,2018年新出廠機動車全部強制要求在前擋風玻璃位置留出電子車牌的微波窗口。

什麼是電子車牌?

就是在機動車輛上裝有一枚無線射頻識別(RFID)電子車牌標籤,並將車輛及車主相關信息錄入該標籤,在通過裝有經授權的射頻識別讀寫器的路段時,便會按需對電子標籤上的數據進行採集。簡單來講,電子車牌相當於人的「二代身份證」,讓機動車有了法定的身份信息,並且具有「機讀+視讀」的功能。

電子標識系統作為智能交通的重要入口,將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改善交通環境,是物聯網應用的重要方向。

立法強制執行,六大標準的發布意味著汽車電子標識時代的來臨

基於射頻RFID技術的電子車牌,在美國、英國和新加坡,都有非常成功的過10萬輛高速行駛車輛的管理經驗。雖然早在2013年, 我國公安部便與工信部簽訂協議力求推進RFID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應用,並與2015年初在無錫開展了示範性應用,但由於長期沒有強制性法規出台,車主由於隱私問題,主觀安裝意願又不強,導致普及效果甚微。 直到去年12月2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布了機動車電子標識六項國家推薦性標準(見表1),要求規定了2018年新出廠機動車應在前擋風玻璃不影響駕駛視野的位置預留微波窗口,以保證汽車電子標識的安裝與讀取。此標準於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表1.電子車牌相關政策

強制性的標準規定,促成了電子車牌產業未來龐大的市場規模,同時也為車聯網提供了一種有效解決方案,意味著我國智能交通正式步入轉型啟動期。而作為智能交通的基礎,電子車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17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2.17億輛,同比2016增長11.85%,VehicleTrend車勢預計2018年機動車保有量將達到2.46億輛,增長率為13.5%,若全部換上電子車牌,我們根據重慶試點項目所提供的電子車牌單價,47元來計算,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20億元。這僅僅是電子車牌這一項,若加上讀取設備、相關安裝工程、網路服務系統等一系列配套環節,市場規模前景龐大。

現階段電子車牌所含信息量較少,但存在潛在成長空間

目前,我國所推廣的電子標識僅僅用於「識別機動車身份」,其所儲存的信息量較少(僅包含車牌號,車型,車主信息等),目的更多的便於車管所對於車輛的管理以及某些費用的收取(如即將來臨的「擁堵費」)。但結合近年來各企業、政府圍繞電子標識的合作布局(見表2),可預見的趨勢的是未來汽車電子車牌所包含的功能將逐步豐富,例如實現對於自身及其他車輛的精準定位、車與車之間的信息交換(如轉向、剎車等命令),從而為控制層提供有效信息,並幫助其做出行駛決策。因此我們認為,電子車牌普及初期,需逐步完善針對車聯網的功能,同時未來智能化的電子車牌,將成為自動駕駛汽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2. 近年來國內電子標識企業合作列表

車聯網發展的必然性,為電子車牌與自動駕駛相結合提供了契機

1.車聯網時代,智能化的電子車牌有效提高了自動駕駛車輛數字化感知,加速了自動駕駛在特定道路的實現:

目前主流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是基於以雷達、攝像頭為核心的感測器,實現傳統的單車人工智慧方式。但單車的人工智慧感知需要極高的成功率才能上路,此前特斯拉的Autopilo就因為感知問題釀出了車禍。而車聯網時代,V2V是基礎,智能化的電子車牌可以通過通信、定位等其他類型的感測器,將信息傳遞給智能感知模塊,檢測車輛所處的環境,通過車與車之間數據信息的交換,做出有效行駛決策,但相應地,這對通訊技術的要求極高,我們認為智能化的電子車牌將率先幫助汽車在高速公路等特定無行人道路上實現自動駕駛。

2.智能化的電子車牌減少了整車廠的研發負擔:

汽車作為未來的物聯網的重要角色之一,整車廠承擔了讓汽車與汽車實現有效「溝通」的研發壓力。但通過智能化電子標識,車企可以將這部分任務交於專註於電子標識企業

,從而有更多的研發精力投入在整車的控制、執行等層面。

硬幣的另一面:智能化電子車牌帶來的網路安全風險

傳統汽車系統較為封閉,想要從外部攻入難度巨大,但隨著汽車的逐步網聯化,黑客攻擊成為了一個嚴重的潛在問題。電子車牌雖只是自動駕駛其中一環,但仍承擔了保護汽車網路安全的責任。因此,對電子標識企業及網路運營商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如果確保智能化的車牌擁有強力的網路安全標準,從三方面(A端、傳輸過程、B端)保護網聯化汽車的信息安全不受入侵,同時也需要有更新這些標準的手段,因為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汽車壽命的延長,企業必須要有能力對未來所需要做的修改做出計劃,以應對無法預想的威脅。

文章來源:VehicleTrend車勢 作者:宋建博

本文為VehicleTrend車勢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作者及來源。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恐懼該終結了
阿里全面進軍IoT,語音將是人與IoT最自然的交互方式
「高燒不退」的人工智慧,誰更具話語權?
智能人OR定製人——你會選擇做怎樣的自己?
ReNN與Attention機制異同:處理長短時依賴

TAG:自動駕駛 | 無人駕駛車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