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醫生建議使用的護膚品。
來自專欄 護膚奇扒說
去看皮膚科,以為醫生只會開處方藥膏、還讓你什麼護膚品都不許用?
這種以往的固有印象,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有越來越多的皮膚科醫生,除了藥品之外,也會建議選擇一些病情所適用的護膚品結合藥品一起搭配使用。這類醫生指定使用的護膚品,通常被稱之為「醫學護膚品」、「醫用護膚品」、或「臨床護膚品」。
在國內皮膚臨床醫學行業內,這還是一個相對比較新的領域。
事實上,國內在這方面最有指導意義的半官方文件,是由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在2015年5月才發布的《護膚品皮膚科應用指南》。
在這份指導文件中,協會充分肯定了「醫學護膚品」在皮膚臨床醫學中,所起到的積極輔助意義。
所以今天這一篇,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醫學護膚品這個新的領域。
什麼樣的產品才算醫學護膚品?有哪些類型?和普通護膚品又有什麼差異呢?
一起來了解一下。
1
什麼是醫學護膚品?
「醫學護膚品」在國內還是個比較新的領域,但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初,美國著名皮膚科教授Albert Kligman 將兼有化妝品的特點和某些功效的產品,用一個合成詞——cosmeceutcal 來表示,正是由化妝品(cosmetic)與藥品(pharmaceutical)兩個辭彙疊加,所組成的新辭彙。
國內通常將「cosmeceuticals」翻譯為「葯妝」、「功能性化妝品」等,也是化妝品領域常見的概念,儘管並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卻日益成為大眾廣為流傳的熱門名詞。
而國內的很多皮膚科醫生,則把臨床上的這些護膚產品,稱之為「醫學護膚品」或「醫用護膚品」。
「醫學護膚品」——皮膚科醫生臨床診療時,所開具給皮膚病患者所使用的護膚品,應該是怎樣的護膚品呢?
首先,醫學護膚品,不屬於藥品。
此類產品,應由專業的皮膚科醫生提供購買意見和使用建議,但一般不在醫院內藥房出售(具有器械批文的保濕護膚品除外),而是在醫院外的超市、商場或OTC藥店購買,部分產品需要由醫生開出處方才能購買。
常見的功能包括:修復表皮,重建皮膚屏障以及抗刺激、抗炎症等作用。
醫學護膚品的核心意義,是在不影響皮膚功能的前提下(符合皮膚的生理功能,安全可靠)修復皮膚,令皮膚長久地維持天然的生理平衡,抵禦外界的各種刺激,為醫生提供可持續治療的平台,提高患者滿意度。
其次,醫學護膚品,還應具備以下3大特徵。
1. 更高的安全性
儘管化妝品在上市前已經通過嚴格的安全性試驗,並且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但臨床應用的護膚品,則更強調配方的精簡,和原料的嚴格篩選,並強調不含或盡量少含易損傷皮膚、或引起皮膚過敏的物質,如色素、香料、防腐劑、刺激性較大的表面活性劑等;
另外,產品包裝也要求注意防止污染,儘可能對護膚品的原料和成品等進行臨床安全性評估。
2. 明確的功效性
產品從不同類型的皮膚生理特點、及皮膚病的發病機制角度進行研發,其產品成分作用機制明確,已經過各類試驗證實,對一些皮膚病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3. 臨床驗證
上市前已通過人體試驗,驗證了產品的臨床功效和安全性,以保證產品刺激性更小和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更低等。
除了以上3大特徵之外,《護膚品皮膚科應用指南》中,還列出了適合使用醫學護膚品,進行輔助治療的常見皮膚病種,有以下幾大類:
皮膚屏障受損的皮膚病(含乾燥性皮膚病、紅斑鱗屑性皮膚病、面部皮炎、角化異常的皮膚病、生理性皮膚乾燥、藥物導致的皮膚乾燥等)、敏感性皮膚、脂溢性皮膚病、色素性皮膚病、光皮膚病、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護理等。
那麼,這麼多類不同的皮膚病症,所適用的護膚品,分別又有哪些呢?
在這份應用指南中,也給出了有針對性的具體指導。
2
醫學護膚品的常見類型
1. 清潔類(溫和舒緩型產品)
適用類型:皮膚屏障受損的皮膚病、敏感性皮膚、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護理
產品特點:臨床上應用的清潔產品,一般選用性質溫和的表面活性劑,對皮膚刺激性小,且側重於產品的理化性狀,比如pH 值需接近皮膚本身等。通常還添加一些植物來源的舒緩成分,例如洋甘菊、馬齒莧等,並添加保濕因子,從而兼有清潔和舒緩作用,可達到溫和潔凈、緩解皮膚乾燥、緊繃等效果。
2. 保濕和皮膚屏障修復類
適用類型:皮膚屏障受損的皮膚病、敏感性皮膚、光皮膚病,以及色素性皮膚病的基礎護理配合、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的基礎護理配合
產品特點:這一類型,通常在以下三個維度上,起到保濕和滋潤的作用:
- 添加吸濕劑從環境中吸收水分,使皮膚角質層由內而外的形成水濃度梯度,以補充從角質層散發而丟失的水分。如甘油、丁二醇、乳酸鈉、尿素等一些小分子物質;
- 添加與表皮、真皮成分相同或相似的「仿生」原料,補充皮膚天然成分的不足,增強自身保濕,具有修復皮膚屏障的作用,如天然保濕因子; 脂質屏障劑,如青刺果油、神經醯胺;生物大分子,如透明質酸、膠原蛋白等;
- 包含封閉劑原料,能在皮膚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層油膜,有加固皮膚屏障的作用。如脂肪酸、凡士林,蘆薈、牛油果油等。
3. 舒緩類
適用類型:敏感性皮膚、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護理、脂溢性皮膚病,以及色素性皮膚病的基礎護理配合
產品特點:此類產品,通常含有多種抗炎、抗刺激、抗氧化等成分,如蘆薈、馬齒莧、洋甘菊、甘草提取物、α-紅沒藥醇等,具有較好的輔助抗炎和抗過敏的作用
4. 控油和抗粉刺類
適用類型:脂溢性皮膚病
產品特點:這類產品中,有些含有低濃度的水楊酸、果酸、視黃醛等組分還具有一定的溶解角栓和粉刺作用等,從而良好的改善油性皮膚的不適癥狀;有些則添加鋅、維生素B、月見草、丹參酮、榆綉線菊、重樓提取物等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功能的組分,從而起到減少油脂分泌的作用。
5. 美白祛斑類
適用類型:色素性皮膚病
產品特點:通常會添加熊果苷、甘草黃酮、氨甲環酸、維生素C、綠茶、滇山茶提取物等活性美白成分,來起到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從而達到美白、祛斑和減少色素沉著的功效。
6. 防晒類
適用類型:色素性皮膚病、光皮膚病、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急性期過後的防護
產品特點:添加二氧化鈦、二苯甲酮等防晒劑,通過物理性遮蓋、散射光線或化學性吸收紫外線來延緩皮膚光老化,並預防光皮膚病的發生。
7. 促進創面癒合類
適用類型:激光等微創術後皮膚護理
產品特點:添加蘆薈、多肽、氨基酸、透明質酸等成分,來促進激光、微創術後創面的癒合。
8. 嫩膚和抗皺類
適用類型:光皮膚病
產品特點:添加維生素E、綠茶提取物等抗氧化劑,維生素A 類衍生物,或人蔘、黃芪、靈芝提取物等,可改善皮膚的新陳代謝功能,起到了嫩膚和延緩皮膚衰老的作用。
9. 其他輔助類型
遮瑕、除臭、止汗等。
3
醫學護膚品,是更好的選擇嗎?
前面介紹了這麼多「醫學護膚品」的作用與特點,那麼問題來了——
相比其他普通護膚品,醫學護膚品,是更好的選擇嗎?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
相同之處
1. 從類型看,都屬於護膚品,都不能替代藥物
醫學護膚品儘管是由專業醫師開具,但也屬於化妝品範疇,不屬於藥品範疇。
因此,無論是醫學護膚品還是普通護膚品,在適用的法律法規、質量要求上屬於同一類型,也都區別於藥品,都不能替代藥品。
2. 從配方原理看,所依據的基本護膚原理相同
無論是醫學護膚品還是普通護膚品,只要屬於科學、專業的護膚產品,在產品配方中,一定都會強調溫和清潔、注意保濕、做好防晒這三個核心方面的護理。其內在的護膚原理,是一致的。
3. 從使用效果來看,取決的因素是相同的
無論是醫學護膚品還是普通護膚品,是否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並不取決於產品的類型,而是與配方的科學性、使用的科學性有關。
也就是說,醫學護膚品,用的不對效果也不一定就好;而普通護膚品,配方科學合理,使用方式科學合理,使用效果也同樣很好。
不同之處
1. 針對的人群,皮膚狀況有所不同
首先要明確的是,醫學護膚品不是藥品,健康人同樣可以使用。在歐美,很多人在為自己和孩子選擇日常護膚品時,會徵求皮膚科醫生的意見,醫學護膚品的應用確實非常廣泛。
在國內,情況則有所不同。
醫學護膚品,畢竟是由皮膚科醫生開具給皮膚病人所使用的護膚產品,通常配合藥物一起共同發揮效用,主要針對的人群,是皮膚病患。而普通護膚品,則主要針對皮膚狀況健康的人群。而市面上的很多普通護膚產品,也確實並不適用於皮膚出問題的人群使用。
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建議:
- 對於存在皮膚問題的人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醫學護膚品;
- 而對一般人群來說,只需選擇安全可靠的普通護膚品即可。
尤其是沒有醫生指導、不了解作用原理的情況下,盲目選用醫學護膚品,並不科學。
2. 產品配方側重點不同
醫學護膚品,在配方成分上,既考慮維護皮膚的正常生理功能,又重點考慮了對於皮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側重點在輔助治療層面,這與普通護膚品存在區別。
普通護膚品,在滿足皮膚生理功能的基本維護之外,通常會更側重於普通人群關注的需求:皮膚外觀的提升、膚感舒適度的提升。
有兩個典型的例子,比如:日常護膚品中,作為與時間對抗的終極功效產品,抗衰老精華一般是廠商投入資源最多的產品;但醫學護膚品則並不關注這部分功效。
再比如:亞洲人比較偏愛白皙的膚色,因此美白產品這類改善膚色的產品,在亞洲一直是日常護膚品中備受關注的重點;但對於醫學護膚品而言,美白產品旨在對病灶肌膚進行膚色改善,不考慮普通人群對白皙肌膚的需求。因此同樣是美白產品,側重點完全不同。
總之,一款好的醫學護膚品,除了做好基本功效外,在配合治療方面更有效;
而一款好的普通護膚品,除了做好基本功效外,更貼合普通人的美膚需求、感官愉悅需求。
兩者在配方開發時,出發點與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
3. 產品使用指導上,存在差異
醫學護膚品,通常會有專業的皮膚科醫生進行用法用量的指導。
尤其是長期、慢性的皮膚病症,都有醫生長期的跟蹤指導,跟進患者的藥品、護膚品的使用效果,並根據皮膚改善的狀況來科學調整使用方法、使用劑量。
只不過,這種專業指導,通常會在診療周期完成、病症解除後即告結束,缺乏愈後護膚的指導。
相對而言,普通護膚品在使用指導上就要弱一些。
消費者所獲得的使用建議,常常是來自櫃員、銷售員的非專業建議。有針對性的護膚指導,科學的、專業的護膚品使用建議,則非常稀缺。
小結一下
所以,醫學護膚品與普通護膚品,究竟孰優孰劣,還真不能一概而論。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護膚品也是一樣。
適合自己皮膚狀況的、效果看得見的,就是最好的。
或許兩者的關係,正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出發點不同,但目的卻是殊途同歸的。
隨著化妝品科學技術的迅速進展,今後將會有更多的護膚品應用於臨床,從皮膚病患到普通人群,都能得以受益。
而隨著科學護膚觀念的不斷普及,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普通護膚產品,配方做的更為科學合理,能改善普通人處於亞健康狀況的肌膚,讓大家在日常的護膚功課中,做好肌膚健康的管理,少去麻煩皮膚科的醫生。
本專欄文章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護膚奇扒說(id:qiba-talk)」,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皮膚保養之道
※禹汐的 Live:如何改善暗黃、黑眼圈等皮膚暗沉問題?
※在每天的疲憊之後,帶給你完美的護膚享受--記那些好用的小眾護膚品牌
※皮膚健美的標誌
※淺談青春痘的成因及肌膚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