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人騎車的常見問題和注意事項!

新人騎車的常見問題和注意事項!

我是個准新手。雖然騎齡已超過二十年,可騎山地車不過是兩三年的事。回顧我的騎行經歷,有歡樂、也有痛苦,和各位老鳥學到了很多東西。有經驗,也有教訓,拿出來和各位新手共享一下。如有不妥,敬請拍磚。

當你買了輛嶄新的山地車,是不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直接騎上幾十公甚至上百公里,來體驗一下騎新車的感受?當你回來的時候,你的PP是不是在向你提抗議?如果你在頻頻點頭,那麼歡迎來到車友世界,一個過來人的經歷也許能幫上你。如果你咬著後槽牙說:不疼!那麼恭喜你,你就是那傳說中的的「鐵腚王!」那可是車友中的傳奇人物,據說好幾百年才會出一個呢!

適應期:

硬尾山地車和傳統自行車的騎行姿勢不一樣,新手往往會有一個適應過程。常常會有以下癥狀:PP疼、手麻、胳膊疼、脖子疼,腰疼等等(不一定都出現)。如果你每周騎車三次以上,適應期大概是一個來月。如果這些癥狀長時間不消失,就要考慮一下車架尺寸的選擇和微調了。

新手騎車要注意循序漸進,先騎短途、平路,等身體逐漸適應後再逐漸增加難度。不要一開始就對自己的體力過於自信!否則,吃苦頭的是你自己。

尋找老師:

不要用你騎「菜車」的經驗來騎山地車。建議新手在本地尋找老鳥帶騎。等你有一定騎行經驗後再放單飛。否則,一旦養成錯誤的騎行習慣,再改可就難了。現在各地多有各種騎車群,當地的戶外論壇一般都有騎車板塊,QQ群是不錯的選擇。論壇也是個不錯的學習場所,學習的基本方法是在論壇中長期潛水。使用搜索功能。確定沒有現成答案後再提問。不要提那種滿大街都是答案的問題。當你找到組織後,你會發現其中的好處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最起碼你會學到很多騎行知識、經驗和教訓,避免走彎路。

變速比和踏頻:

新手騎車愛犯的一個錯誤是使用最大變速比,就是用最大牙盤帶最小飛輪,其結果是即傷車又傷膝蓋。而且,當你聽說「踏頻」這個詞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呵呵,當初我剛買車的時候,也曾這麼干過。幸好時間不長。)正確的方法是使用2×6或2×5開始練習,保持較高的踏頻,看看那些老鳥是怎麼騎的。麻煩你低下高傲的頭,問一下,老鳥們會教你的。至於最高變速比,很少有人常用它來騎車。記住!不管你的車是多少速的,80%以上的時間你都會用一個變速比騎車,除非碰見大上坡、大下坡、頂風或順風。你一開始要做的,就是在騎行中逐漸尋找適合自己的變速比。如果你的車是3×8的變速,適合你的變速比常常是在2×5、2×6附近。騎車的時間越長,你就越會領會到「踏頻」這個詞的意義所在。

何為踏頻?以及如何提搞踏頻

很多車友一開始沒有重視踏頻,而是用大盤帶小飛死命踩,這是很不正確的。參加集體出行,看到很多新手總是喜歡用大盤帶小飛死命的蹬,這樣不僅會消耗更多的體力,還有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這些是在網上找的資料,覺得對新手來說可能有用,看看吧。

踏頻用腳踏每分鐘轉動的次數來表示。學術界已經對最優的踏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早在1929年,Hartree 和 Hill 就指出存在一個最優的踏頻。當一個車手蹬踏頻率過低時,不穩定的輸出功率和肌肉的鬆弛會浪費能量。但是當車手蹬踏得太快的時候,身體為了克服肌肉內部的阻力也會損失能量。因此在這兩者之間一定存在一個理想的踏頻。但是, Hartree 和 Hill 沒有能夠給出確切的數值。

在另一些研究中,最少的氧氣消耗量被作為最優踏頻的評判標準。1986 年 Gregor 展示了此類研究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最佳的頻率介於 33 rpm 和 80 rpm 之間;但是,在現實中,大多數自行車手總是選擇90 rpm 到 110 rpm 之間的踏頻。最初,學術界推測這是由於長期的訓練造成的,但是 1986 年 Boning 等人的測試推翻了這個假說的基礎。他同時挑選了經過訓練的車手和未經訓練的人員進行測試,發現儘管未經訓練的人在高踏頻時承受的阻力更大,但最佳的踏頻並未降低。早在1981年,Hagberg 就發現,當推算從無阻力騎行到有阻力騎行的氧氣消耗時,最佳的踏頻逐漸增加到 100 rpm。1986 年 Redfield 和 Hull 給出了一個解釋,他們把腿部各個關節的扭矩的和作為評判通過計算踏頻的函數,他們發現消耗最低的踏頻介於 90 rpm 和 100 rpm之間。這與實際的自行車手選擇的踏頻吻合。

此外,1988 年 Hull 深入研究了蹬踏頻率。他綜合考慮了關節扭矩和肌肉的張力與踏頻的關係。這次調查得出的最佳頻率介於 90 rpm 與100 rpm 之間。很顯然,腿部肌肉的張力是騎行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這也表明1929 年 Hartree 和 Hill 已經幾乎正確地解釋為何了低踏頻絕非最優解。

職業車手:Craig Griffin(前美國自行車國家隊教練)

秘訣:遺傳基因基本決定了你能夠騎多快,但是好的技巧能夠使你最大程度上發揮你的天賦。如果你能夠舒舒服服地坐在車上,保持120rpm的轉速,你就不會在比賽中被甩掉。使用較低的齒比,並以高轉速騎行,可以讓你的大腿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感到輕鬆一些。

你能做些什麼呢?

平滑,高速地蹬踏,是像職業車手那樣騎車的關鍵。你可以通過這點來辨認一個經驗豐富的車手。他們端坐在車座上,上半身穩如泰山紋絲不動,而他們的腿卻像活塞一樣高速運轉。沒有多餘的動作,沒有晃動,就像一台性能上佳的發動機,源源不斷地產生力量。

職業車手的高轉速是通過練習自然而然得來的。使用較小的齒比,這樣你的心跳不會超過最大心率的80%。

(1)把你的車座降低2-3mm,以減少在高轉速時身體產生的彈跳傾向(譯註:很多人可能都有這個感覺,在高轉速時,身體上下跳動,好像坐在彈簧上一樣)。以後可以逐漸將車座調回到正確的高度。

(2)將注意力集中在拉動踏板滑過最低點以消除蹬踏死點。(譯註:我個人的感覺是,使用自鎖要更專註於水平方向的用力,即「拖,拉」,而不是垂直方向的「踏,提」)

(3)用一個帶踏頻的碼錶(譯註:如Sigma BC1600)來做為生理上的反饋,循序漸進的提高轉速,每次你要在這個轉速下能夠舒舒服服地騎5分鐘。

(4)每次騎行花幾分鐘時間用高轉速蹬踏,熱身時的最後5分鐘是最佳時間。

重要的不是提升力矩來踩蹬,而是順暢而輕快的旋轉(^-^)。不要傷到膝蓋!肌肉也不要過於疲勞。盡量使用肌肉,有效率而疲勞較少的踩蹬才是好的踩蹬。

正確的騎行姿勢:

首先,車架尺寸要合適,並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適應。

其次:再強調一遍!不要把車座調得太高!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把車座調得很高,高出車把一大截,自以為很拉風,看的人心驚肉跳。這是很危險的。還記得安全距離么?車座高度的調整應遵循以下原則:當你騎在車上,用腳後跟踩住腳踏,當腳踏處於最低點時,膝蓋剛好伸直。這樣,在你用腳前掌踩腳踏時,應該是較舒適的,剛開始騎山地車時,可稍微調低一點,給身體一個適應時間,然後再逐漸調高。注意,這只是一個大概的參考值,具體情況還要靠自己體驗、調整。調整時間也因人而異,也和你的騎行頻率、騎行距離有關。調整時間可能會長達半年到一年。可以肯定的是,車座調得太高或太低,都對膝蓋不利,時間長了,容易傷膝蓋,如果太高,你的PP很快就會變成猴PP,通紅通紅的,而且你的蛋蛋也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而且,當你發現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

關於車座角度,建議調成基本水平,略向前傾。可用一長尺或者建築用水平尺放在車座上作參考。騎一段時間後,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微調。

車座的前後位置,當腳踏處於最低位置時,膝蓋和腳踏應處於同一垂直線上。

車架尺寸如果基本合適。騎在車上,在正常握把時,眼睛、把立前端和前輪花鼓三點一線,則說明車架長度正好,否則可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把立來調整長度。

第三:使用腳前掌蹬踏腳蹬,不要用腳尖,不要用足弓、更不要用腳跟。並且保持雙腳腳尖朝正前方,不要八字腳。雙腳應較靠近腳蹬和曲柄的連接處,不要踩著腳蹬的外沿。

第四:上身應保持正直,不要左右搖晃。如果是上坡搖車,也是車搖人不晃。

騎車「必須的」裝備:

單車專用頭盔:事關安全!必須的。再貴的頭盔也比你的命便宜。而且,如果沒有頭盔,很多老鳥根本就不帶你玩。見過戴摩托車頭盔的,夠結實,就是太重,而且不通風。如果你的脖子不提抗議,我當然沒意見。

騎行眼鏡:同樣。功能:防紫外線,防止灰塵、飛蟲等異物進入眼中……普通太陽鏡也能將就使用,但效果很不好,太重,而且不貼臉,防紫外線功能也令人起疑。

手套:吸汗、防滑、透氣、防止摔車時雙手受傷……手套在騎行過程中絕對不是保暖為主的,而是以保護為主。這就是那些穿得花花綠綠的傢伙,為什麼大夏天也戴雙手套的原因。如果暫時不想買,起碼戴一雙白色線織勞動手套,不要戴化纖織物手套,無論有多好看,都不要戴。

護鏈貼:一般車行都送。

束腿帶:防止褲腿捲入牙盤。防止你的褲腿變的油汪汪的。

百變頭巾:用途很多,可以在網上查查,也可以問老鳥。

鞋:建議穿硬底鞋。一雙普通的戶外徒步鞋就很好,硬底旅遊鞋也不錯。熱天建議穿網面的,透氣性較好。軟底運動鞋就不太適合騎長途了,最不濟,也要穿雙軍膠吧,拜託,不要穿皮鞋騎車。(騎車上下班的就沒辦法了。)見過穿拖鞋騎車的,唯一沒見過的就是赤腳大仙了。

水壺、水壺架。這個就不用說了吧。建議買在騎車的時候能單手使用的水壺。

前燈、尾燈:如果夜騎的話,也是事關安全,必須的!記住車燈的功能有兩個,讓你能看見路、讓別人能看見你。所以,沒有特殊情況,請不要使用暴閃功能,別人也要看路的。

補胎套裝工具和打氣筒:扎胎和爆胎,永遠是騎士揮之不去的噩夢,山地車故障,90%以上都與車胎有關。除了車胎故障以外,山地車很少會把你撂在路上罷工。到目前為止,我在路上遇見的故障幾乎全都和車胎有關。我的所有路上修車經歷幾乎全都是補胎。不要相信運氣或人品,照扎不誤。而且是大概率事件!

碼錶:顯示,當前速度、里程、總里程、時間、最高速度、平均速度等等。個人意見:一開始有個最便宜的就行。

便攜套裝工具:雖然很少用上,但會讓你在騎車的時候感到心裡有底氣,有保障。

包:騎車的時候總要帶一些常用的東西。車包常見的有:車把包、梁包、三角包、車座包、馱包、背包。如果跑幾十公里的短途,車把包、梁包、三角包、車座包有一兩個就差不多夠用了,如果是跑百十公里的中短途,有個可拓展的小型馱包一般也夠用了。如果跑三天以上的長途,恐怕就要用大型馱包了。背包,建議僅用作背水袋用。雖然很酷,但是熱呀。

以上是騎車「必須」裝備。

「可以有的」裝備:

以下裝備是「專業發燒友」的最愛,不建議新手一開始就使用。當你開始進入「低燒階段」以後,再開始考慮購買也不遲。

騎行服:騎行服絕對不僅僅是花花綠綠好看的東西。它上面之所以有那麼多標誌是因為那些都是比賽所涉及的贊助廠商。

騎行服的四大作用:

1、收緊身體線條、減小風阻,這一點可以在30公里左右的速度上提高3-5公里/小時的速度。

2、Coolmax面料的騎行服可以快速排汗、保持身體在大量出汗的時候保持乾爽。

3、騎行褲內襠部有Coolmax的護墊,防止長途騎行座墊對大腿內側的磨損。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4、在公路上騎行時花花綠綠的騎行服,具有醒目的視覺衝擊力,會給機動車的駕駛員視覺上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是一種安全的保護色。

自鎖踏板和鎖鞋:上車後,鎖鞋鞋底的金屬鎖扣會經過踩踏鎖在踏板上。

這套裝備的作用主要有三個:

1、防止高速騎行中或者顛簸的越野中,腳從踏板上滑脫,那是很危險的。

2、騎行中,兩腳分別以提拉交替動作。比傳統的兩隻腿分別用力更能平均分配兩腿的受力,防止疲勞,同時提高扭力。適應於高速或者爬坡。

3、糾正雙腿、雙腳不正確的騎行姿勢。

這套東西,價格比大部分的戶外鞋要昂貴的多,價格大概是500-2000元RMB

注意:自鎖踏板和鎖鞋的使用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後才能使用!否則?當發生緊急情況,當你需要快速下車或當發生摔車時,你才發現你的雙腳被固定在腳踏上,挪不動!那後果?你自己想吧!

配件:

車店裡的山地車是真正的「裸車」。和傳統自行車相比,什麼都沒有:沒有後貨架、沒有泥瓦、沒有支架、沒有車筐,沒有鏈條罩,當然,也沒有車鎖。這是因為山地車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而是專用的體育運動器材。如果你僅僅是健身用,裸車就很好騎。如果還要兼任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裝一些配件還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說停車支架、後貨架、泥瓦等等,均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裝。如跑長途用的馱包,就必須配合後貨架使用。注意,請勿用山地車帶人!否則?後果很嚴重!

必備的技能:

注意:騎車時,安全是第一位的!!!無論你如何重視安全,都不過分!山地車的速度遠比傳統自行車要高!記住:我們是來玩車的,不是來玩命的!不幸的是,很多騎友都是在有了血的教訓後,才真正認識到這一點。

騎車時: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儘可能保持平穩的深呼吸。學習「腹式呼吸」,可以百度一下。最好鼻吸鼻呼,鼻吸口呼也行,不要像岸上的魚一樣張大嘴巴呼吸。把你的目光焦點放遠一點,不要盯住車前兩三米的地方,危險。欣賞路上的美景。保持微笑。

補胎和換內胎。原因已說過。如果帶了全套補胎工具卻不會補胎,還不如不帶。

車子基本的維護和保養。主要是傳動系統、變速系統和剎車!特別是傳動系統和剎車。(可參考:鏈條清洗、潤滑方法學習彙報帖bbs.biketo.com/thread-1

良好的溝通能力。不論你是帶上地圖、還是指南針、甚至是GPS,都會有不好用的時候。我的經驗,最好用的導航系統是嘴巴。不論到哪裡,都要放平心態,學會和當地人溝通。效果非常好,甚至比地圖加指南針加GPS都好用。在荒無人煙的地方例外。

出去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考慮到最壞情況。最低限度騎友間應互留電話號碼。如果是出長途,首先應打聽沿途和目的地的車行聯繫方法。

好了,目前只想到這麼多,以後想到再補充吧。

如果你覺得這篇帖子還有用,麻煩你頂一下,讓更多的騎友共享,謝謝!

推薦閱讀:

唐蕃古道竟然是最適合騎行的進藏公路,看完這些你還去川藏線嗎?
利用功率數據找出優勢和弱點
國內十大經典騎行路線
戶外騎行必備裝備,你準備好了嗎?
「鰭」全新升級支持功率

TAG: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