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明的古代建築差異

中外文明的古代建築差異

說到一個古老的文明,人們總是最先想到它的建築,關於那些古老的著名建築,人們總有很多的疑問。

眾所周知,中外文明的差異明顯的存在,這種差異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建築的巨大差異,這也是中外文明差異的最直接的表現。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方面。人們主要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而其他的幾個古老文明的建築卻多以石材建造?

關於這個疑問,有人提出了「材料決定說」,有人提出了「技術決定說」。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從歷史和文化尤其是宗教的方面去分析的話,其實這兩個說法都站不住腳,並不能服人。

我們可以從反方面來思考,所謂的「材料決定說」並沒有多少說服力, 中國多高山大川, 石頭是絕不缺少的, 中國的木材也不會比氣候與地理條件都更適合樹木生長的歐洲多。 而「技術決定說」,也難成立。中國人在建築中使用石質材料的歷史並不比歐洲人晚,原始時代的 巨石建築遺存就是一個例子。漢代的石造墓穴與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闕,至今還有遺存。 漢代人已經掌握了拱券與穹隆技術並應用於墓穴建築中, 隋代建造的趙州大石橋, 其跨度與造型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用石頭建造城牆的歷史就更長了,以「石頭城」而聞名於世的南京城,至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石頭城牆。中國歷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術的精美與技藝的高超而令世人矚目。其實,看一看中國建築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欄版、高高矗立的華表石柱、漢白玉石橋,就知道中國人在石造與石雕技術上,並不亞於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 顯然,說中國人因為石造技術落後的原因而採用了木構建築的說法,也不能讓人接受。中國人既有石料來源,也有石造技術基礎,但卻並不用在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僅用在死者的墳墓、陵寢,或軍事設施及一些禮儀性、裝飾性的構築物上。

在我看來,古代中國人對待石結構建築的態度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我們可以從文化取向、建築目的、建築理念上來分析中國古代建築何以形成木結構的主流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是木結構, 而歐洲古建築的主流是石結構, 兩者間的差別十分明顯。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大約有如下幾種可能。

其一是建築目的方面。由於西方在古代多被宗教統治,國家權力也是依附於教會的,因此,西方的建築自然跟宗教和神靈分不開。西方古代與中世紀的主流建築,是為神靈建造的。神靈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為神與上帝的建築,要永恆、宏偉,具有威懾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會花上上百年的時間,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現世的,建造者也就並不急於在很短的時間內建造成功。在中國古代王朝的力量大過一切,宗教的權力與地位比不了世俗的王朝權力。因此中國古代的主流建築是為現世的人建造的, 如帝王的宮殿,政府衙署與各種不同等級的住宅,這是中國建築的主流部分。中國也有宗教建築,如佛寺、道觀、祠 廟等。但中國人對待佛寺、道觀的態度,同對待凡人的住宅一樣,主要是為了給神佛的偶像遮風避雨,並不求建築及雕塑的久遠,所以,越是地位顯、香火盛的寺廟,改建就越頻繁, 就如同要常常給凡世的人重新翻蓋新屋一樣。因而,追求永恆與久遠的西方建築,採用了石結構;而不求永恆與久遠,著眼現世的中國建築,採用了木結構。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對石頭有著特殊的愛好。古代希臘神話中,遭遇大洪水的人類,是通過石頭再造出來的,石頭是創造人類的物質,因而,用石頭建造最重要的建築,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古代中國人講求陰陽五行。 五行中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負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東方,是象徵生命與生長的力量。然而五行中的「火」、「金」和「水」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顯然, 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國人最崇尚的五種材料中,只有土與木是最適合建造為人居住的房屋的, 因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承載,由木環繞的空間中的。

其三是建築理念方面。古代羅馬建築師,早在 2000 年以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 美觀」的建築三原則。建築首先要堅固,堅固與久遠是聯繫在一起的,欲求堅固與久遠,石頭是最恰當的建築材料。 另外, 西方人關注建築的外在的美, 即建築應該給人以愉悅的感覺。 因而,十分重視建築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對於建築之內部空間上的品質,卻討論的不多。無論建築多麼巨大,室內多麼陰沉,只要堅固耐用,只要外觀愉目,就是好的。

中國人則不同, 古代中國人既不求建築堅固久遠, 也不簡單地將建築外形的美觀作為一個目標。 中國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間的適宜與陰陽的和合。顯然, 與西方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建築實體的堅固與美觀相反, 中國人更關注空間的背負與 懷抱,及陰陽的和諧。古代中國人的基本空間理想,就是居處於一個負陰抱陽、陰陽和合的空間之中。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房子,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棲息其中的。居處的最佳境界,就是陰陽和合,這從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築

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如前三殿太和、中和、 保和,如後三宮乾清、交泰、坤寧,如頤和園,其名稱意義都象徵著陰陽和合。中國古代風 水術,也是圍繞陰陽和合而做文章的。為了保證陰陽和合,建築的規模就不能太大,建築的 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過高,過大,則用木結構建造的單層或二層,規模適度的廳 堂殿閣,就是最好的建築選擇。同樣是為了陰陽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現陰陽適中的「土木」 就是最好的建築材料。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架結構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理性與智慧 當然,若從理論上,將這一問題解釋的十分清楚,還需要大量考證發掘與旁徵博引。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明白,中西方傳統建築各有其最可寶貴的優點。西方建築的 優越之處大家談論的比較多了, 而中國建築以其靈活便利的木框架結構, 更容易創造空間;另外中國建築的木結構在地震時造成的危害更小,而且木頭可以再生, 且不會造成污染, 更具有環境的可持續性; 建築物的東西面與北面是厚重的牆, 而面臨庭院的正面是輕盈的門窗格柵, 房

屋的進深比較適中,這樣的格局,在冬天可以阻擋寒冷的北風,也接納了充足的陽光與空氣,還用坡屋頂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建築的獨特理解與應用。


推薦閱讀:

TAG:古建築 | 中國古建築 | 歐洲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