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癌症患者靜脈血栓治療經驗分享

癌症患者靜脈血栓治療經驗分享

很多人問到血栓的問題,所以我將自己這近年來的抗凝治療過程和經驗分享,供大家參考,非專業解讀。

想寫在前面的話語:腫瘤病人本身容易處於高凝狀態,它的靜脈血栓風險是非惡性腫瘤人群的4-7倍,血栓一定要引起重視,在血栓用藥治療的劑量把握上,一定要諮詢醫生,過量容易引起出血,量不夠沒法達到抗凝效果,還可能產生新的血栓,平衡點很重要。如果覺得你的醫生不專業,可以換一個值得相信的醫生諮詢用藥,千萬別自己想當然隨意使用溶栓或抗凝藥物。請相信,專業醫生對於用藥的把握,一定不是我們看幾篇血栓治療指南和方法的文章就能超越的。

母親去年五月底確診雙下肢腘靜脈血栓,在此之前,其實都有風險提示,只是當時我並不懂這些,壓根就沒想過會有血栓風險。大概在去年4月住院的時候,媽媽D2聚體曾上升至17(標準值是0-0.5),當時關注點在肺栓塞上,並沒有查過下肢是否存在栓塞,那時嚇壞了寶寶,抓狂的四處打聽肺栓塞的治療,結果,並不樂觀,大多數的意見都是這情況沒法溶栓,何況早已過了溶栓的最佳時機。

經過若干天的抗凝治療,D2聚體也降了下來,媽媽似乎還算穩定,我的心也就漸漸放下了。那時母親大量胸水爆發,每天都在引流積液,長期卧床,她常常覺得腳麻,我們認為是氣血不流通所致,常給她按摩(這是下肢血栓的禁忌),我當時完全沒有下肢血栓的概念,我們出院後,醫生也沒有針對肺栓塞讓我們服用抗凝藥物。

什麼人容易產生靜脈血栓呢?

1、長期處於卧床狀態的患者,血流緩慢;

2、剛做完手術的患者;

3、腫瘤疾病本身,或是使用的抗腫瘤藥物;

4、處於高凝狀態;

那麼血栓能否用藥物預防呢?大家所熟悉的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是降低了動脈血栓的風險,大部分人正常情況下,不需要用抗凝藥物預防靜脈血栓,除非,是有高血栓風險的病人可以提前進行低分子肝素預防治療,這個還是醫生把握為好。

腫瘤病人形成血栓的風險比普通人高,我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卧床的病人,其實趟在床上也可以做肢體鍛煉,以減少血流緩慢形成靜脈血栓。

出院回家一周,母親剛用上易瑞沙,每天都吐得一塌糊塗,在家什麼都吃不下,我們輾轉又住進了離家最近的醫院補液。入院次日查血,D2聚體三萬多(標準值是0-500,D2聚體按不同的檢測方法,標準值不一樣),看到這個值我驚呆了,急著找醫生,可是,由於小醫院醫生沒有多少相關經驗,鑒於母親的病症,他也不敢處理。尤其是看到CT報告赫然寫著肺栓塞,更是坦言不敢用任何溶栓或抗凝藥物,怕出血,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去做靜脈彩超排查一下是否有下肢靜脈血栓。

我急瘋了,那時,真是多虧了二哥和孝子哥,因為沒有醫生能給我們任何建議,孝子哥讓去買利伐沙班,那時的我,並不懂這些,只是相信他的判斷和建議,去藥店買來就直接用上了。待母親體感稍有些好轉,我們便奔向了省醫,一系列檢查下來,確認雙下肢腘靜脈血栓,還有肺栓塞(再一次被確認肺栓塞,心塞無比,很久以後得知,是肺葉切除術後動脈殘端栓塞,這包袱才算放下)。

如何確認靜脈血栓?

1、血液檢測:D-2聚體、凝血四項,這是判斷血栓的輔助參考;

2、靜脈彩超,判斷下肢靜脈血栓比較簡單又準確的方法;

3、靜脈造影;

4、血管CT等。

靜脈血栓多以下肢靜脈血栓為主,會有下肢水腫,按壓疼痛,或是靜脈曲張的現象。當然,如果血栓不是太嚴重,這些癥狀也不明顯。但一旦出現這些情況,一定要排查原因。

很多人D2聚體稍偏高就恐慌無比,都害怕有血栓,其實感染、手術、腫瘤等等原因都可能導致D2聚體偏高,如果這個值正常,一般可以排除急性血栓性疾病,如果數值偏高,需要排查原因,血栓還是應該以影像學檢查作為確認標準。

出現下肢靜脈血栓,我們需注意什麼?

1、一般新確診的兩到三周,應卧床、禁止按摩、腳墊高,需高於心臟,以防止血栓脫落,造成肺栓塞;

2、後期下床活動時,可以去藥店買彈力襪,促進血液迴流,減輕水腫,防止靜脈曲張,好像卧床時,也可以穿彈力襪。

在醫院確診雙下肢腘靜脈血栓後,護士MM千叮萬囑的,讓母親必須卧床,禁止按摩,禁止腳上輸液,醫生告訴我們,一旦栓子脫落,無論往上走到哪堵了血管都很危險,如果到肺動脈,會引起肺栓塞,走到心血管,可能導致心梗,走到腦部引起腦梗,總之,都可能致命。

那時的我,被我們此前不停的按摩行為嚇出冷汗,還帶著這個下肢腘靜脈血栓長途跋涉到了廣州,真的慶幸路上沒發生什麼狀況,安全抵達。這期間,抗凝治療方案是每天兩次低分子肝素聯合華法林,幾乎兩三天監測一次INR值(國際標準化比值)。在用藥過程中曾出現INR值超過了5,這是爆危數值,我們趕緊停了華法林,出血風險又讓我的小心臟鍛煉了一回,待INR值低至3以下,才繼續恢復用藥,並調減了華法林用量直至出院。

INR值的意義:

服用華法林期間,為了保證華法林的抗凝效果和控制出血風險,需要定期檢測凝血功能,主要監測INR值(國際標準化比值)就行,醫院的檢查項目一般是凝血四項或凝血五項(五項是加了D-2聚體),如果能拆分檢測項目最好,測INR值就可以了,因為檢測頻繁,只查單項能省些檢測費,但目前我發現只有省醫能這樣開。

在形成血栓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時,INR值一般應保持在2.0-3.0之間(用藥維持的目標值以醫生定的為準),INR值大於3.0(或是大於目標值)時,需立即停葯,直至INR值降到目標值以下才可繼續服用,並與醫生溝通進行劑量的調減。剛開始服用華法林,應兩天或三天檢測一次INR值,把劑量調整至一個有效並安全的範圍。如果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可逐漸延長檢測時間,比如開始一周三次,兩周穩定後可以調整為一周兩次檢測,繼續穩定,可以延長至一周一次,慢慢過度到兩周一次,甚至有些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一個月測一次或是更長。

出院後,我們繼續服用3mg的華法林,並遵醫囑,用藥中INR值未穩定前,三天查一次凝血功能,讓INR值保持在2-3內。這個真心麻煩,我們出院後INR值又超了一次,小心臟受不了了,於是,我換了相對安全的利伐沙班(拜瑞妥10mg),當然,這個價錢也相當能體現它的價值(按國內藥店的價格,一個月兩千多,扶牆哭會),服用這個葯不需要監測INR值,它的出血風險比華法林要小。

之後的數月,我們一直用10mg的劑量為主,我也曾去諮詢過好些醫生,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對於血栓這事,那時我還是很緊張的,我們也很小心翼翼,泡腳都不敢,生怕栓子脫落堵了肺動脈,後來了解到,一般靜脈血栓形成的兩到三周是比較危險的,過了這期間,栓子就沒那麼容易脫落,會相對穩定,泡腳當然沒問題。

對於利伐沙班的用藥劑量把握上,目前,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主要靠醫生的職業判斷,尤其是在國內,抗凝口服藥還是華法林用得多。利伐沙班的抗凝維持治療到底該用10毫克還是15或是20,醫生沒有太多建議,一般會選擇比較保守的10mg,但這個劑量,比說明書用量要小。我們利伐沙班用了三個多月後,有段時間複查D2聚體偏高,我換了劑量為15mg的利伐半個月,然後再調整回10mg(調整劑量期間,因為擔心拜阿司匹林腸溶片和15mg的利伐沙班同時服用增加出血風險,所以停了阿司匹林)。調整劑量,我也在網上諮詢過醫生,媽媽血小板偏高的,我們長期用拜阿司匹林腸溶片,因為怕相互作用,每次利伐沙班調整到15mg,我都會停阿司匹林。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請大家不用效仿。

出現靜脈血栓後,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抗凝。

抗凝的主要藥物: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

這裡主要就說說利伐沙班,這葯很好,出血風險要比華法林小得多,也不用監測INR值,藥效優於華法林,價格再美麗些就好了,目前國內醫院抗凝還是用華法林比較普遍,也比較經濟。媽媽從去年六七月開始用利伐沙班,大概一年的時間,複查靜脈彩超血栓已經全部消失了。很開心,但由於媽媽當時咳血,停了抗凝葯,個人認為,不要輕易停葯,有複發的風險。

2016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的SSC大會上大量研究結果提示,利伐沙班在用於惡性腫瘤相關血栓形成的治療上凈獲益顯著大於依諾肝素和華法林,同時出血風險減小,所以,初始抗凝治療優先選擇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阿哌沙班、依度沙班這些新型口服抗凝葯。後邊兩種葯我不是很了解,沒有用過,在這就不細說了,曾問醫生達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哪個好些,他說看個人用藥習慣,差不多。也有專家認為抗凝伴隨抗炎治療會收到比較好的療效。

拖了很長時間,斷斷續續寫完這篇文章,治療過程穿插靜脈血栓相關小貼士給夥伴們作為參考,腫瘤患者合併血栓,死亡風險會大大增加,一定要引起重視、重視、重視!

文章來自抗癌圈圈友【圓】的分享

交流抗癌經驗,可到抗癌圈app。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幫助知乎用戶魏則西?
怎樣評價電影《滾蛋吧,腫瘤君》?
腫瘤常識普及系列(十五)分期與病理
媽媽得了癌症,我的方向在哪裡?
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 (第7談):少飲酒和少勸酒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