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語言起源所要解決的問題

探究語言起源所要解決的問題

來自專欄 漢字真好玩

  首先說明,本文中的「語言」是指人類語言,不包括動物語言,即我們所探究的是「人類語言」的起源,而不是動物語言的起源。

 要想揭示人類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及規律,必須闡釋清楚以下問題:

一、前提性問題

1 什麼是語言?

這是研究語言首先會遇到的問題,也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但是人類至今都沒能解決這個最基本的問題。

西方語言文字學,產生於研究字母文字的實踐之上,只能適用於字母文字。在對語言的定性上,它存在兩個錯誤:

其一,認定「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即將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一方面認為文字必須依附語言而存在,另一方面卻又從文字(形體符號)的角度去探究語言的起源。

其二,認定「語言是現實的思維」,即將語言與思維混為一談,不能嚴格地區分開。為此,西方對語言起源的探究,與其說是探究語言的起源,不如說是探究人類思維的起源。例如,西方用大猩猩等動物來作實驗探究語言的起源。某人從西方搬來東東,認為「語言起源於動物肢體動作」,還十分得意地說「我的研究與目前國際上一致」,殊不知其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即是錯誤的。

人類早期記事方式的起源,如圖畫、刻木、結繩、八卦、象形文字等,與有聲語言沒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繫,反之亦然。這些形體符號,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形體特徵,屬於視覺信息,而有聲語言屬於聽覺信息。圖畫與有聲語言都源自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模仿,是沒有先後之分的。

象形文字起源於圖畫,相對於有聲語言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它只是「記錄人類思維的符號」,而不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換句話說,文字存在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表意」,而不是為了「表音」。我們應從形體符號的角度去探究文字的起源,但將語言的起源歸結為形體符號的產生,肯定是錯誤的。

但是,語言的起源與性質這兩個問題是糾結在一起的,一個解決不了,另一個也解決不了。不能揭示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我們對語言就缺乏基本的、足夠的認識,根本無法去確定語言的性質;反之,連語言是什麼東東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去說明白它的來龍去脈。

為此,艮人曾萬分地苦惱。艮人雖然早已找到了答案,卻一直無法將其清楚明白地表述出來。經過幾年的思考,艮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先根據語言的內容(人類思維)與形式(語音)界定清楚其範圍,把語言與相關的事物(如上述形體符號、自然聲響、樂音等)嚴格地區分開來,由此確認「語言是表達人類思維的聲音符號」,再據此去討論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把這個問題談清楚後,最後再去闡釋語言的性質問題。

二、核心問題

不論從何角度去探究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都繞不開以下三個最基本的問題:

2 人類語音最初是如何產生的?

文字是表達人類思維的形體符號。但是,文字並不是人類憑空臆造的,它最初源自圖畫,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形體特徵,即由模仿實物之形而得。

同樣道理,語言是表達人類思維的聲音符號,語音也不是人類所能憑空臆造的,它們必然有著客觀現實的依據。作為一種聽覺信息,加工形成人類語音的最初依據只能是各種人類所能感知的自然聲響(包括人類基於本能所發出的聲響,如漢語中的「呼」、「吸」即模仿自人類的呼吸聲;另外如「娃」、「兒」、「齒」等等)。

人類語音由模仿自然聲響而得,但是,古人是如何模仿的呢?這一模仿過程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又是怎樣的影響呢?如地理環境、氣候、聽覺器官、發音器官等等,這些在理論上都是必須要講清楚的。

不過,在理論上說清楚,並不足以解決問題,我們還必須找到大量的實例來證明這個問題。西方早已有人提出過「模仿說」,但是,西方語言體系受字母文字的影響,大多已發展為雙音節或多音節為主,西方人無法找到揭示人類語音起源所必備的材料,他們說不清楚人類語音的起源問題,為此,大家對「模仿說」一直持懷疑態度。

漢語雖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卻因為漢字的存在,始終保存著大量的單音節的原始語音。即使是從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中,我們仍能找到大量的自然聲響的痕迹。艮人花了十幾年時間,著力於探究漢語語音的現實來源及發展演變規律,目前已能確定現代漢語中240個左右音節的現實來源,另有100個左右艮人不是十分確定,還有幾十個艮人根本無法解釋。

如果只是解釋一個字或兩個字的發音,大家可以說艮人是在扯淡。但艮人解釋了常用漢字7000多個,大家就不能說艮人是在扯淡了。例如,艮人說「媽(嬤、母)」的發音由模仿小孩吃奶聲而得,重些為「媽」,輕些為「母」。大家要反駁,艮人無話可說,只是問一句:「請你告訴我ma這個發音是如何來的?」如果你連想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就說艮人的說法是錯的,那就是你在扯淡了,而不是艮人在扯淡了。至於說「ma」這個音由國外引進的,則是睜眼說瞎話,純粹是洋奴心理在作怪,都不是扯不扯淡的事了,而是混帳透頂。

3 特定的聲符是如何與特定的事物對應起來的?即語音與語意是如何取得一一對應關係的?

人類語音由模仿自然聲響而得。模仿特定事物發出的聲響,用於表示特定的事物,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量不具備聲響特徵的事物(或概念)是如何去表示的?這一點,可以說是人類至今無法破解語言起源之謎的最大阻礙。

對此,艮人歸結為兩點:1.特定性規律;2.系統性規律。其中,最緊要的是第二點。道理也非常的簡單,即模仿某一聲響所得到的語音,不僅用於表示發出該聲響的事物,還被用於表示與事物相關聯的一整類事物。因此 ,在原始語言中,同音現象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模仿雨點所得到的發音di(經演變可為dian),可用於表示「滴」、「點」,還可以用於表示「向下、對抗(雨點反濺)」等意,如「低」、「底」、「抵」、「弟」、「遞」等等。

4 人類語音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探究漢語語音發展變化的過程,可以藉助於音韻學和方言中的知識。但是,音韻學和方言都只是著力於靜態地分析,而不是去剖析語音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和規律。

以音韻學為例,人們研究上古音的出發點和方法都存在致命的錯誤。道理很簡單,由模仿自然聲響而得到的古音,必然是模糊的、混沌的,即很多發音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楚,實為同一發音。後人逐漸將其明晰化,從而慢慢地將其區分成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發音。用已明晰化的後代音作為標準,去研究混沌的上古音,肯定無法還原語音發展的本來面貌。 例如,中古音將唇音分為「重唇」和「輕唇」。今人認為「輕唇」中的「非」母屬於唇齒音是欠妥的,它當屬於雙唇擦音,與屬於雙唇裂音的「幫」母發音部位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氣流的緩急。在上古音中,人們尚無法作出這樣細微的區分,將其視為同一發音,相互能夠通用。如《詩》:「東有甫(非母)草。」《韓詩》作「圃(幫母)草」。前人僅著力於靜態地分析,為此得出了「古無輕唇音」這樣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正確的表述是:古音輕重唇不分,而不是有此無彼的關係。

藉助於現代語音發音學,我們也能揭示漢語語音發展變化的部分規律。例如:am向an的轉變,可以用母音鼻音化原理來解釋清楚。母音a鼻音化,發完後閉嘴即為am,不閉嘴即為an,只是發音習慣有所不同而已。

三、基本語言現象

探究語言起源發展的過程及規律,還必須對一些常見的、基本的語言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其中,最根本的是以下三點:

5 漢語,包括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鄰近各國語言,其發音為什麼一直以單音節為主?

6 漢語,包括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鄰近各國語言,其語音體系為什麼一直存在大量的同音現象?

7 西方各國語言,或者說與字母文字對應的語言,為什麼最終發展為以雙音節和多音節為主的體系?

這三個問題實際是相互關聯的,說白了,都是文字影響語言發展的結果。

西方在研究字母文字實踐基礎之上產生的理論,只能是關於字母文字的理論。「五四」人全盤引進西方語言文字理論,用於指導漢字的研究工作,把漢語、漢字與西方語言文字作簡單的比較,是一個天大的錯誤。這樣不僅不能解決漢語、漢字存在的問題,反而給後人帶來了極大的誤導。

例如,「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這一論斷,對字母文字是正確的、適用的,因為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記錄語音的形體符號」,即其造字依據是有聲語言。但是,這一論斷卻不適於象形文字。道理非常簡單,象形文字由圖畫直接發展而來,是經過簡化、特徵化的圖畫,本質上仍屬於圖畫範疇。如同圖畫一樣,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形體特徵,我們可以根據其字形來直接判別它所表示的事物(即其字義),而無需藉助於有聲語言。因此,象形文字僅僅只是「記錄人類思維的符號」,而不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象形文字是一種純粹的視覺信息,與屬於聽覺信息的語言沒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繫,是完全獨立於語言之外而存在的。

語言和文字是表達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是平等並行、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西方錯誤地將文字定義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其結果是使人們只能看到語言對文字發展的影響,而看不到文字對語言(或者說語音)發展的決定性影響,無法解釋上述常見的語言現象。

語言僅用於面對面交流,有特定的語境,且有肢體動作來輔助交流,因此,原始語言存在大量的同音現象,用同一語音表示眾多不同的語意,並不會引起岐解或誤解。但是,文字則不同,文字是「傳於異地,留於異時」的,根據原始語音造出的表音文字,都只擁有一個字形,如字母文字中的詞根,以及漢字中的「假借字」等。用同一字形去表示不同的字義(即語意),肯定會引起岐解或誤解。

就漢字而言,雖然藉助於象形、指事、會意、轉注等造字方法,創造出了大量的表義文字(即廣義的象形文字),但是,卻始終無法突破人類形象思維的束縛,即象形文字無法用於表示大量不具實形的事物。為此,漢字最後也和字母文字一樣,藉助於有聲語言來發展自己,其中的關鍵,便是「假借」造字法。

「同音假借」是一個從「本無其字」到「有其字」的動態過程,即將一個已存在的(象形文字的)字形作為表音符號,根據有聲語言中的同音現象,用於表示另一種語意。但是,同一字形經「假借」用於表示眾多不同的語意後,易引起岐解或誤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便在這些「假借」字的基礎上不斷地添加一些象形文字(即形旁),所得到的新字形(即形聲字)專用形表示與該形旁字義相關聯的事物。換句話說,在形聲字產生以前,其字義是由聲旁(即假借字)來表示的。因此,聲旁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它不僅表音,而且承擔著表意的功能。至於形旁,則與字母文字中的前綴、後綴一樣,作用僅限於區分開不同的字形。

沒有「同音假借」,就不可能產生大量的形聲字。「形聲字」是對「假借字」(即聲旁)的替代,準確地應稱為「象聲字」。

「象聲字」,如同「假借字」一樣,造字依據也是有聲語言中的同音現象,因此,它不僅不能消除原始語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同音現象,反而會進一步強調和突出同音現象的存在。這是漢語中一直保留大量單音節語音和同音現象的根本原因。

至於字母文字,因為不存在漢字形旁一樣能從字義區分開不同字形的部件,人們只好不斷地在單音節詞根的基礎上添加不同的前綴或後綴,或將不同的詞根進行組合,才能得到不同的字形,分別用於表示不同的語意。因此,在字母文字中,詞根承擔著主要的表意功能,前綴或後綴的作用則是區分開不同的字形,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為了得到不同的字形,字母文字逐漸地由單音節逐漸向雙音節和多音節發展。由於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字形變了,字音也必然隨之變化,為此,與字母文字對應的語言體系,也就隨著字母文字的發展而發展為以雙音節和多音節語音為主。

推薦閱讀:

Python讀取圖片中的漢字
現代韓語漢字音例字
為什麼古代漢字從右至左豎著寫?什麼時候改成了從左到右橫著寫?
「漢字發現」主題展:去重新觀察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的漢字
女字:偉大的母性

TAG:漢語 | 漢字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