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飲食講堂 | 豆製品與痛風

痛風飲食講堂 | 豆製品與痛風

(本文作者:我科李旭綿醫生)

相信很多痛風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得了痛風能吃豆類嗎?豆漿能不能喝呢?其實,大豆/豆製品與痛風的關係爭議由來已久。

豆類食品富含鈣、鎂、鐵、維生素B1/E等,不含膽固醇,脂肪含量低,且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質含量最多的食品,且屬營養價值高的優質蛋白,好處實在太多。儘管如此,很多痛風患者甚至醫生都一致認為,豆類嘌呤含量高,得了痛風就不能吃豆類食品;不知何時起,痛風患者紛紛將豆製品排除在食譜之外,不管是黃豆、綠豆、紅豆還是豆腐、豆漿,似乎得了痛風后都只能繞道而行,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豆製品真的是高嘌呤食物嗎?豆類和豆製品真的會引發痛風嗎?有研究證實:豆製品不會引發痛風。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就是,長期吃豆類和豆製品的和尚及以豆代肉的素食主義者,痛風發生率卻無明顯升高;近年的研究結果也已推翻了這一結論。

豆類的嘌呤含量究竟有多高?查閱數據可知,豆類的嘌呤含量與肉類相近,最高的是大豆,每100克大豆含有嘌呤190毫克,豬肉、牛肉等是150毫克,其他大部分豆類均低於150毫克。雖然在同等重量的情況下,豆類和瘦肉類的嘌呤含量相似,但在實際生活中,豆類和肉類的攝入量卻相差甚遠。一個人很容易在一餐中攝入100克瘦肉甚至更多,但是每餐攝入100克大豆就有些困難。紅豆、綠豆等豆類本身嘌呤含量就偏低,且其嘌呤組成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占嘌呤總量的96%以上,在代謝時,腺嘌呤轉化生成尿酸的步驟繁瑣,速率較低,生成得尿酸也相對較少,而肉類中嘌呤以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為主,次黃嘌呤可通過黃嘌呤直接生成尿酸,在煮粥時加一小把豆類,不會對痛風病人產生不良影響。

豆製品最常見的有豆腐、豆乾、豆漿等,豆腐和豆乾在加工、製作和烹飪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嘌呤會溶解於水中而被去除,剩下的嘌呤含量已經甚少了,所以吃同樣重量的豆製品,攝入的嘌呤要比直接吃黃豆少得多。豆漿一般是以黃豆為原料製成,嘌呤基本上沒有損失,但製作豆漿時加入了大量水分,故嘌呤已經被稀釋,一杯濃豆漿中所含的嘌呤約為38毫克,而日常購買的豆漿濃度更低,其中所含嘌呤的量更低,如果喝的是五穀豆漿,則嘌呤含量還要少得多。因此,痛風患者不必絕對遠離豆漿,每天喝一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有量的限制,不能當成水來喝;在喝豆漿時不要加糖,同時應該相應減少肉類的攝入,控制當日蛋白質的總量。

如果上述邏輯分析不能說服你,那麼已有的大豆與痛風的研究或許更加能讓人信服。現有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食用大豆製品與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發作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膳食干預研究發現,食用大豆製品確實升高了血尿酸的水平,但升高的幅度有限,達不到值得引起臨床關注的水平。另一項研究發現,膳食中蛋白質總攝入量與高尿酸血症相關,其中動物性蛋白質有升高危險的趨勢,而植物性蛋白質則有降低危險的趨勢;在所有食物類別當中,豆製品與尿酸水平呈負相關,可降低高尿酸血症的風險。因此,現有的臨床和流行病學證據均不支持「大豆製品可導致痛風」的醫療傳說。

眾所周知,痛風可影響腎臟功能,很多痛風患者均存在腎功能不全。以前認為痛風患者不能食用豆類,除了因為其嘌呤含量,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對腎臟功能的影響,認為腎臟功能下降者絕對不能食用豆類。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證實,大豆及豆製品含有的很多成分對於腎功能都具有保護作用,有助於變性的腎臟細胞的恢復。此外,豆類蛋白質和穀類蛋白質的氨基酸可以發生互補,因此只要按比例適量攝入豆類和穀類食物,相應減少動物性食物,或許更有利於避免食物蛋白質過剩,減輕腎臟負擔。

所以,不必把各種豆子看成痛風的大敵,對豆製品也不必望而生畏。我們說痛風病人可以適量吃豆製品,是說替代魚肉蛋類食品,但蛋白質和嘌呤總量不能增加,絕不能在吃魚肉蛋之外再加豆製品。豆製品的量也要控制,建議限制在每日30克大豆之內,換算成豆腐不超過90克,或濃豆漿不超過一杯。在食用豆製品前經過熱水浸泡漂洗,可進一步減少嘌呤的攝入。

推薦閱讀:

素菜類它含蛋白最高, 似肉非肉清香溢口, 簡單做做都好吃!

TAG:痛風 | 豆腐 | 豆製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