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逛家居展?展的是未來的家居產品趨勢

如何逛家居展?展的是未來的家居產品趨勢

來自專欄 InYard家居

先從服裝周說起。

每年的紐約、倫敦、巴黎時裝周總會引得全世界媒體爭相報道。但是很多人反應,根本看不懂時裝,那些奇裝異服真的能穿上街嗎?

2006年《穿PRADA的女魔頭》中有一段經典的劇情說明了時裝周的意義之一:

「像奧斯卡·德拉倫塔在2002年設計過一系列天藍色的晚禮服。」(Oscar de la Renta ,著名時裝設計師)

「然後,我估計是伊夫聖羅蘭……是嗎?」(Yves saint Laurent,法國時尚品牌)

「設計出天藍色的軍式夾克衫」

「之後天藍色就成了其他八位不同設計師的最愛」

「然後放入其名下的商店」

「然後慢慢摻入可悲的CC」(Casual Corner ,提倡舒適的美國中檔品牌)

「才讓你從她們的打折貨中淘到」

「總之,那藍色價值幾千萬」

「花費了數不盡的心血」

「滑稽的是,你以為是你選擇了這個顏色」

「讓自己遠離時尚界」

「事實卻是……」

「這屋子裡的人幫你從一堆衣服里」

「選了這件絨線衫」

時裝周除了上述引領未來2年內時尚潮流的意義之外,還展示了新的嘗試。

比如:大家紛紛反映看不懂的奇裝異服。

T台上的時裝往往做的很誇張,它展示不是日常穿上這件衣服的樣子,而是展示衣服的剪裁、顏色、材料等等,這些都會被設計師一再放大,最後成為大家看不懂的樣子。

舉個例子,皮革和絲綢是兩樣非常極端的面料,一般而言很難縫在同一件衣服上,如果你看見一件衣服以這兩樣材料為主材質,那麼設計要有很高的手藝,它一定很有價值,也一定很貴。

同樣的道理,我們去逛家居展,逛的不是某樣單品,而是看看未來2年,家居產品的趨勢。

今年的2017摩登上海時尚家居展DOD板塊,design of designer(中國國際設計師作品展示交易會),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它主要的展示品牌是國內的原創設計品牌,主要的目的是展示和交易,那麼它的主要客群,不是散客消費者,而是設計公司、設計師、家居行業人員、B端客戶。

大家過來看見的是未來2年的傢具趨勢,傢具將會使用哪些材料,有哪些新的造型,復古的造型是不是會再現,又是哪個時期的復古元素,會流行哪些色彩。

越大的品牌越能夠掌握流行的主動權,但是也會有小眾品牌憑藉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成為黑馬,迎來事業上短期內的極大發展。而大部分的品牌,都會表現平平,成為家居展中的背景。

我們還可以舉另外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iPhone手機。蘋果公司是行業的引領者,每年它的新品發布會都令許多人翹首以待,並在之後引發購買狂潮,它的手機設計也會被同行模仿。

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打破自己設定的印象,出一些震驚用戶和行業的東西,比如iPhone4,比如iPhone X ,但是大部分時候,它也只是緩慢迭代,比如後來的iPhone 5、6、7、8……

而小眾的品牌,則類似小米、OPPO、vivo等,各有各的定位,在某個客群內做到某一點最優,它也會有相當的用戶。

傢具公司也是一樣的。而且在國內的傢具品牌中,沒有蘋果公司這樣的超級巨頭,它的表現會弱化很多,如果大家不經常關注家居行業,甚至都不會發現。

創新和超越是一件極難的事,大部分時候,大家都是緩慢地迭代,組合各種元素,新瓶裝老酒,所以出現創新才會那麼地驚天動地。

大家也不必指責沒有創新,它起碼要建立在兩點之上:一、對行業非常深入的了解,佔95%;二、一點靈光乍現,佔5%。少了哪一點都不能算創新。其中新想法就是創新常被人誤解,沒有技術和客群支持,新想法是毫無根基的事,異想天開誰不會呢?

下次去逛展,不妨專註於材料、顏色、造型、結構等細節上,算一算各個風格占展會比例的大小,也許還可以和設計師或者展商聊一聊,將更有收穫。

至於經濟方面,家居展上大都是大東西,展商都不想再花大額物流費打包回去,往往會折價出售,這是一個撿漏的好機會。並且展出的大部分產品是市場上還沒有的新品,也不用擔心它落伍,反而很潮。

當然,除非你很有眼光,否則太新潮的東西最好謹慎選擇,因為它會很快褪流行。但也別因此束手束腳,總不敢做新嘗試的生活單調得不值得過。就算買錯了,相信我,你總有辦法改造它。

最後,時裝周不會在乎這件衣服適不適合你,家居展的風格也不是為你家量身定做的,你最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哪些元素,避免踩雷。

(PS:文章是根據印象寫的,手邊暫時沒有很相配的圖片資料,如果大家覺得很重要,我之後留意,找到了再慢慢更新上來。)


推薦閱讀:

迎風印象派大師埃德加·德加72件原創雕塑作品中國首展
好展廳千篇一律,有趣的展廳萬里挑一
印象派大師埃德加·德加與芭蕾舞者的「親密接觸」
流浪中的阿富汗國寶,正在中國避難
-覽展- 巴黎大皇宮「藝術家&機器人」

TAG:家居 | 傢具 | 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