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老去,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父母老去,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們這一代,大多父母仍然健在,可你也發現了,當初那個怕致癌堅決抵制染髮的媽媽,也偷偷跑去染髮,因為藏不住的白頭髮;曾經嗜煙酒如命的爸爸,也在努力戒煙戒酒,因為越來越高的血壓。不再年輕,在時光里慢慢老去的,不是別人,是我們的父母。

還記得當年那句火爆網路的勵志雞湯嗎?「我們成功的速度一定要快於父母老去的速度。」

越成長越明白為人父母的艱辛,也逐漸意識到回報父母的必要性,那你是怎樣理解「回報父母」的呢?很多人腦海里一閃而過的都是:「我要努力掙更多的錢,早日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吧!

這只是一方面,掙錢這種事,不僅需要時間、精力、人脈,還有運氣,拋開運氣這種不確定的因素,人脈這一項,也是需要經過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時間在一天天流逝,父母也在一天天老去。所以,你所謂的掙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這種回報,是最經不起等待的。

其實,對於回報父母,除了在物質層面,即努力掙錢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多更好。說到回報父母的方式,我突然想起了大學課堂里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馬斯洛看來,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來自百度百科)

思前想後,再結合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回報父母的方式,總結起來有以下五點。

1.獨立:滿足父母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可能你會問,那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作為成年人,父母的衣食住行不早就靠他們自己解決了嗎?

沒錯,父母的衣食住行的確由他們自己解決了,那你呢?你是否有想過,你可能至今都還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你至今還依賴父母的經濟支持?即使經濟獨立了,那你的精神、思想和生活呢?都獨立了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請先帶著一顆感恩的心,讓自己成長起來吧,精神上、思想上、生活上都成長起來。讓父母明白,你也是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未來可以讓他們依靠。讓父母放寬心,沒什麼比這更讓父母開心的了。

我們家的孩子從小就是放養長大,父母為了養活一大家子,常年在外,我們也比同齡人更早領略到了父母的不容易。為減輕父母的負擔,也為鍛煉自己的獨立性,我妹和我弟在初中時就開始打暑假工。電子廠的一線操作工、餐廳的服務員、學徒……這些他倆都做過,兩班倒也沒喊過一句累。

「反正暑假在家待著也無聊,暑假工雖然錢不多,但一個暑假下來,也能掙夠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費了,還能幫你們減輕點負擔,想想就很開心!」第一次打暑假工時,我弟對我爸媽說。

我弟從小經濟意識就特彆強,這點我特別佩服我弟,同齡人還得問父母要零花錢時,我弟初中就可以給自己掙學費了。而我妹,做飯小能手,也是在初中,輕輕鬆鬆就搞定了家裡的年夜飯,只要她在家,我媽就不用進廚房做飯。

當他倆領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資時,不約而同,都先把一部分錢給了爸媽還有爺爺奶奶,那時家人都笑著說,「不必這樣,你們都還在讀書,留著自己花。」可我仍能感覺到父母眼裡的開心和欣慰。

也是在去年打暑假工吧,我弟用他的工資,給我爺爺買了一部手機。每次從學校回家,也會買水果買牛奶給爺爺奶奶,過年也會給家人準備小禮物。

本可以仗著沒到獨立的年齡,繼續心安理得享受一切的,但在我弟和我妹身上,他們沒有。他們懷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父母的心並付諸行動,這種回饋,能夠讓父母看到自己獨立的一面,或許更讓父母安心吧!

2.陪伴:滿足父母的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即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的需要。父母在,不遠遊,對父母而言,家和人興百福至,兒孫繞膝花滿堂,陪伴才是最好的回報方式。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報道,寧波男子李愛軍700多天為88歲的母親做晚餐不重樣。

「手撕包菜炒海米、番茄炒鴨蛋、蒜蓉蔥花炒蝦皮,再配上一碗粥,這些飯菜,是媽媽晚飯最鐘意的。這碗粥,用黃小米、綠小米、黑米、黑麥、藜麥、黑苦蕎、豐水梨和黃桃熬成的,媽媽年紀大了,但吃飯很講究……」李愛軍的朋友圈裡這樣寫到,一碗粥足以看出他對媽媽的用心。

雖然媽媽有時「挑食」,但她始終愛著兒子。媽媽有輕微的老年痴呆症,前段時間日夜顛倒,經常凌晨就起,李愛軍就陪著她走路聊天。一天給母親盛飯,老太太突然鄭重地拱手對兒子說:「謝謝你啊!」這一下戳中李愛軍的淚點,他形容當時的心情:心裡發酸。

「太忙、應酬、出差、距離……人總有太多的理由,錯過和愛的人吃飯的機會。」用李愛軍的話說,「時間真的不等人啊,最讓人害怕的是,你永遠不知道滴答聲會在哪一刻停止。」

從一個廚房小白到700多個日夜變著花樣做飯給母親吃,現實版的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帶著父母一起去旅遊,推掉一些不必要的聚會回家多陪陪父母,難得在家就丟掉手機陪父母好好說會話吧……長大後的我們,是父母的一片天,一片保他們健康,護他們周全的天。

3.表達:滿足父母的社會需求

社會需求,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照顧。從這點出發,對於回報父母,我們需要表達出來,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表達,還有行動上的傳達。

說起今年父親節的禮物,我的比較俗氣直接,我給他打了一些錢,他自己買了一條很舒適的褲子。另外,我還親自寫了一篇文章《我爸爸,我媽媽》,轉給他看之後,縱然是不善言辭的父親,言語之間也是滿滿的感動。

在我的身邊,有很多在朋友、同事之間都很善於表達的人,但在父母面前,沉默寡言居多。也並不是要你對父母說一大堆肉麻的話,就是簡單的一句早上好、辛苦了,也足以讓父母暖心。

表達也有很多種方式,語言表達、行動表達、思想表達……總有一種表達適合你。每年爸媽回家過年,我弟會為我爸媽盛好飯,在家我喜歡陪爺爺奶奶看新聞聯播,看他們喜愛的戰爭片,聽聽他們的看法。不善言辭的你,完全可以選擇類似這種細小的表達啊。

4.傾聽:滿足父母的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我們的父母也一樣,他人之外,他們更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與認可。在你抱怨父母不理解你、不尊重你的時候,可曾想過,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父母也有尊重的需求。

對父母大吼大叫,一言不和就甩父母一句「你懂什麼,你什麼都不懂!」,這時候別說傾聽了,連最基本的要求——尊敬父母,我們都沒有做到,父母該多傷心啊!

越長大,我越發現父母越像小孩子。上大學,我一周給我媽打一次電話,現在出來工作了,更多的是他們打電話給我,在他倆學會用視頻之後,經常是我在吃飯,老倆口看著我大口大口吃飯的樣子,樂呵呵地笑個不停。

「臉比上次在家時圓一點了,看來身體要比之前好一點了。」視頻里我媽對我爸說。

「我昨天包了30個粽子,你爸說吃起來特別香,叫我下次再包一點。你要是不這麼遠,我就寄點給你了。不過也沒事,過年回家了再做給你們吃。」

「紅紅,你看,我給你新織了一雙毛鞋,上次那雙不是不合腳嗎?國慶回家帶回來吧,帶這雙去,冬天在家腳就不冷了。」

「紅啊,上次你給的錢,我買了一件新衣服,好看嗎?你爸也買了條褲子,穿起來特別舒服。」

不管什麼事,我媽總是和我第一個分享,我也樂意聽她說這些家長里短。我現在經濟能力有限,相比於物質方面的,我更喜歡在電話里逗她笑,誇她皮膚白,替她教育好我弟我妹,難過時安慰她。

父親節里,我爸說,「這下就真的成了父母貼心的小棉襖了!」,這是對我最美的讚美。

長大的你會越來越獨立,但父母會越來越依賴你,對父母多一分耐心,多一點傾聽。拋開所謂的「不好意思」,給父母一個擁抱,一句讚美,這並不耗費你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卻能收穫父母發自內心欣慰的笑容。

5.關註:滿足父母的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即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最大的能力。父母也曾年輕過,也有沒實現的夢想,從這點出發,回報父母,幫父母實現曾經的夢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我的一個同學,她說她媽從小的夢想就是學唱歌,小時候家裡窮,連學都上不起,更別說學唱歌了。結婚生子之後,忙著掙錢,忙著照顧一家老小,更沒時間學了。

去年她工作之後,拿到的第一個月工資,先在家附近給她媽報了一個中老年唱歌培訓班,她媽知道後,電話里熱淚盈眶,一直重複著「謝謝你,女兒!」

我同學說她真的不想讓她媽一輩子都帶著這麼個遺憾,以前沒條件實行媽媽的這個心愿,現在自己長大能掙錢了,無論如何都要幫媽媽實現這個夢。

在我們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不妨花點時間關注一下爸爸媽媽未曾實現的夢想,讓爸媽少留一點遺憾。也可以關注父母的喜好,爸媽喜好吃什麼菜、喜歡什麼顏色的衣服、愛好是什麼……對父母多一點關注,同樣是回報父母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成功的速度,未必能趕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可我們仍然能夠為父母做很多事,獨立、陪伴、表達、傾聽、關注,只有你願不願意問題。對誰吝嗇都不要對父母吝嗇,心懷感恩之心,才能走得更遠。

更多成長正能量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一隻小紅紅 (ID:littlered10),一起成長,一起正能量吧!歡迎你來,也願你一直都在!


推薦閱讀:

你有沒有功利心,給我來兩斤
2018年 小記
80歲才開始追夢 會不會太晚? | 電影《Nebraska》的人生啟示
人生更需要「閑暇」來獲得升華
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那就是扯淡!

TAG:親情 | 成長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