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明發獃10分鐘,智商增加1厘米,財富增加10厘米 | 機遇
在 doko.com ,我們相信只要你不斷學習,機遇就會不斷湧現。我們的樂活團隊推薦令你開闊眼界的知識和 Idea ,因為你值得擁有大膽選擇的機會。微信公眾號:doko禮遇
你是不是覺得老子/老娘已經很努力了,已經為這個家操碎了心,下了班打打王者榮耀、追追劇是你唯一的放鬆時間?
你是不是覺得已經到這個年齡了,學什麼都無濟於事了?
你是不是覺得微信公眾號是你的知識源泉,朋友圈雞湯是你的生活動力?
你是不是感覺對現狀不滿,堅信你值得更好的,卻不知如何改變?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大多數人在 25 歲就死了,一直到 75 歲才被埋葬。」因為大多數人 25 歲起就停止學習,停止設立目標,停止思考。
80/20 定律決定這個世界永遠只有 20% 的人佔據著 80% 的財富。你以為微信公眾號傳遞的動人雞湯故事、碎片知識讓你離 20% 更近嗎?那你真是圖樣圖森破。它只是在消費你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讓你永遠乖乖地待在 80% 裡面。
這就是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所謂的「奶嘴」效應。讓 80% 的人安於為他們訂造的娛樂信息和知識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慾望和思考的能力。
想要打破這個死局嗎?那就和我們一起來學習,學些靠譜的知識,讓改變垂手可得。
Charlie Munger 芒格(巴菲特的生意夥伴)一直提倡多學科知識的積累、掌握和反覆運用,比如在投資上,除了金融財務本身,他認為基本物理、數學和心理學也是不可或缺的知識。
今天起, http://doko.com 樂活團隊從書、視頻和播客上搜集、過濾、推薦你各領域有趣、有啟發性,靠譜的觀點和知識。
你不用學設計,但可以了解下設計如何影響幸福指數;你不用學運用數學,但不妨聽聽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怎樣左右你的選擇;你不用懂五線譜,但可以探索下交響樂和領導力的共同點......
因為值得你憧憬的不止是詩和遠方,還有知識和你的無限潛能。
TED 演講:發獃如何能把你變聰明
How boredom can lead to your most brilliant ideas
美國科技記者和播客主播 Manoush Zomorodi 最近的一次 TED 演講席捲了整個社交網路。
你是不是常在洗衣服,打掃房間,或是發獃時腦洞大開?那是因為當你身體在自動駕駛狀態中時,你的大腦會在各種問題和 idea 之間玩連連看、搞事情。而用手機填滿碎片時間,只會讓你越來越笨。
TED TALK: 無聊才是創意的源泉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j0541et81u5/j0541et81u5.htmlThis video is in English.
Manoush Zomorodi TED 演講 16分鐘
我兒子和 iPhone 的誕生只隔了 3 個星期。 2007 年 6 月,當蘋果死忠粉排隊等著擼 iPhone 時,我在家擼著兒子。
那段時間我真是無聊死了。生孩子前,我可是跑在前線的記者。塞爾維亞革命時,我還是首批進入貝爾格萊德的人之一。現在的我,悶的要死。抱著兒子搖擺、發獃三個月後,事情開始有了變化,我的思路蕩漾起來。
然而有了智能手機後,我把每分每秒的空閑都付諸於「行動」。等拿鐵時,瞄下新聞頭條;坐在沙發上時,更新下日曆。打字把每個空隙都變成我向自己、向別人證明「我很忙」的機會,我意識到我再也不發獃了。難道不是只有無聊的人才發獃嗎?
我開始懷疑人生:發獃時,頭腦身體到底發生了什麼?或者,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再也不發獃了,又會怎樣?
於是我請教了神經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他們的回答令人驚艷。原來發獃時,你的大腦會引燃一種「初始狀態」的網路,身體會隨之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所以當我們在收拾打掃時或在去上班的路上,大腦反而開始忙碌起來。這是發獃研究者 Dr. Sandi Mann 的發現。
Dr. Sandi Mann :當你開始做白日夢,思路就會蕩漾起來,一點點超越意識,進入你的潛意識,使各種關聯性開始滋生。這是件非常奇妙的事。
這時我們會回顧過往,備註一下大事件,刻畫一個自我形象,接著設置一些目標和實現步驟。而現在,我們坐在沙發上,不是在更新文件就是在回 email 、刷朋友圈。我們稱之為「把事情做完」,然而神經科學家 Dr. Daniel Levitin 卻不這麼認為。
Dr. Daniel Levitin :當你每次在各種任務間切換注意力,大腦必需用到一種神經化學開關,不斷開關就會消耗殆盡大腦營養。所以,你以為你很聰明可以一心多用,同時做 4 、 5 件事,其實你根本做不到,因為大腦不是這樣運作的。快速切換任務其實是在不斷耗盡你的神經資源。
MZ :十年前,我們差不多每 3 分鐘切換一下注意力。現在,我們每 45 秒切換一次,而且一天到晚這麼做。平均每天查 74 次郵件,(在國內,相當於 74 次微信吧,應該還不止),在電腦上切換任務 566 次。這些駭人聳聽的數字來自信息學教授 Dr. Gloria Mark 。
Dr. Gloria Mark :我們發現當人們壓力大時,注意力切換頻率也更快。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睡眠越短,查看 Facebook 的概率越高。我們被困在這個殘酷的惡性循環里。
MZ :這個惡性循環可以打破嗎?打破了又會怎樣呢?也許我的播客聽眾能幫我找到答案。
我決定做一個「發獃和智慧」的實驗。本以為會有一兩百個人來玩,沒想到盡有上萬人來參加。有些人說,他們參與的原因是擔心與手機過分「互相依賴」。
為了有效衡量我們的實驗能否改善手機依賴症,我們需要數據。因為現在不是什麼都講數據嘛。我們和類似於小容的 App 進行了合作,測量每個人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多少時間。
http://doko.com 網店禮遇 點擊這裡獲取限量 18 元內購免費體驗禮遇。 小容 App 是 App Store 排名前 100 的效率應用。記錄你的手機使用時間、習慣,幫你逐漸回歸發獃狀態,提高創造力。
挑戰周開始前,我們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兩小時,打開 60 次,刷刷社交媒體,查看下 email 啥的。 Bard College 學生 Tina 發現了一些跡象。
Tina :目前為止,我每天在手機上花 150 - 200 分鐘,查看 70 - 100 次。這讓我很擔心,因為這些時間我原本可以用來幹些更有效、有創意、對我自己有用的事。而在手機上,我並沒做任何重要的事。
doko.com
一個聚集了創造者和熱情之人的文化社。
http://doko.com 網站和 App 根據時間和地點,通過禮遇為你推薦產品和服務。Apple 用戶專屬。機遇每時每刻,改變垂手可得
MZ :像 Tina 一樣,大家開始留意自己的行為,並對挑戰周蠢蠢欲動。周一早上,參加者按照指示開啟了挑戰。
第一天:「把手機放到口袋裡。」把手機從手掌抽開,看你是否一整天都能控制住查看手機的條件反射,就一天。如果你覺得聽上去很簡單,那是因為你還沒試過。這是聽眾 Amanda Itzko 的反饋。
Amanda Itzko :我渾身瘙癢,感覺要瘋了,因為我發現當我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時,我不知不覺地拿起了手機。坐電梯,甚至令人難以啟齒的是在車裡。
MZ : Amanda 感受到的癢並不是她自己的錯。這正是科技公司為我們量身定製的行為。 Google 設計師 Tristan Harris 說道。
Tristan Harris :如果我是 Facebook 、 Netflix 或 Snapchat ,我們會有一千個設計師,每天的工作就是獲取你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永遠不讓你的注意力停下。 Netflix 的 CEO 最近說過「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 Facebook 、 YouTube 和睡覺。」所以這是場爭奪注意力的戰爭。
MZ :你懂的,就像你在追劇時,一集「 Transparent 」結束了,下一集開始前,你會對自己說,好吧好吧,我就再看會兒。曾經有一位 UX 交互設計師告訴我,只有兩種人把他們的顧客稱為「用戶」,一種是賣毒品的,另一種是做科技的。
我們都知道用戶可值錢啦。這是前 Facebook 產品經理及作者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 說的。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對任何免費的產品來說,你才是產品;你的注意力才是真正的產品。那麼問題來了,你的注意力值多少錢呢?這就是為啥你每次打開一個網頁, Facebook 或任何 app 背後都有廣告商在競價,一天有 10 億次以上,只為了競爭一個展現機會。
MZ :順便說一聲,一個人一生平均花兩年時間在 Facebook 上。
再回到挑戰周上。第三天的挑戰,難倒了所有人 - 「刪除那個 app 」 就是那個吸走你所有精力,讓你魂不守舍的 app ,把它刪了,即使只是一天。我刪除了遊戲 Two Dots ,差點兒哭了。
男士 :我是來自洛杉磯的 Liam ,我一下子從手機上刪除了 Twitter 、 Facebook 、 Instagram 、 Tumblr 、 Snapchat 和 Vine 。一開始,有點傷感。看著沒有推送通知的開機屏,不由地感覺很寂寞。但我非常喜歡那種自己決定什麼時候使用社交媒體的感覺,而不是讓手機來替我做主。非常感謝這次挑戰。
女士 :刪除 Twitter 是一件非常感傷的事,我感覺最近一年我對 Twitter 有點上癮了。這次的「發獃和智慧」挑戰讓我意識到了這點。起初的一陣失落,那種缺少咖啡因的頭疼過後,感覺非常開心。我和家人享受了一頓美妙的晚餐。我希望能繼續用這種有節制的方式來使用這些強大的工具。
MZ :我迫不及待地期待著挑戰周結束後的結果。但數據來了,結果我們平均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僅僅減少了 6 分鐘。從每天 120 分鐘減到了 114 分鐘。好失望。
我垂頭喪氣地回到科學家那邊,他們笑開了:在那麼短時間內改變人的行為是極大的野心啊。比數字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故事。他們感覺更充實了。他們的手機從任務管理演變成了工具。
後來我發現年輕人的反饋最令人深思。有些人告訴我在挑戰周中,他們感受到一些新的情緒,因為如果你從未經歷過沒有 wifi 、沒有 4G 的生活,你也許從未體驗過發獃。這可是會產生嚴重後遺症的。
USC 研究中心研究了一群十幾歲的年輕人,那些邊和朋友聊天或邊做作業,還邊用社交媒體的人,兩年後,這群人對自己未來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更低。難怪 IBM 的 CEO 問卷調查結果把創造力定位為領導競爭力的第一位。
儘管 20,000 個挑戰參加者中,最終 90% 的人只減少了 3 分鐘;但 70% 的人有了更多思考時間;還有人說睡得更香了;感覺更開心了。我最愛的反饋來自一位男士,他說他感覺從頭腦冬眠中醒來了。
所以下次你再查看手機時,記住如果你不決定如何用科技,科技則會決定如何用你。問問自己:我要幹嘛?因為如果只是查下 email ,ok ,那看完就放下。如果你只是想逃避需要深思、有難度的工作,那就休息一下,向窗外遠眺,記住不做任何事,你就是在做最有創意、最有成效的自己。
80/20 的定律永遠不會改變,永遠只有 20% 的人會採取行動,所以這 20% 的人佔據著可能屬於你的財富。要做 80% 里的一員,還是 20%里的一員,就看你了。
加入我們的行動
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覺得有很多東西無處表達?
覺得你的才華值得更多人欣賞?
覺得有些激情再不釋放,你就要炸了?
還等什麼,立即加入我們的行動,成為下一個樂活潮人。
想要加入,只需在知乎上發送消息給我們。
推薦閱讀:
※故事裡有我們的慾望、犧牲和善良
※TED 在哪下載比較好?
※TED 傳達了怎樣的價值觀
※休假的力量
※全球頂尖的TED演講中,會用到哪些演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