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勃朗時代的藝術告訴了我們什麼?
來自專欄 心像藝緣
杜洪毅/文
藝術,是一座通向歷史遠方的橋樑,當時光的流逝讓曾經的文明光輝淹沒於塵灰之中時,我們至少還可以通過屢經風雨洗刷後倖存的佳作,追尋那遠去的文明記憶。透過這類文明印跡,不僅可以了解過往人類文化生活風貌,還可以通過文字無與相比的語言,讓我們同那些遙遠時空之外的靈魂直接對話,領略他們曾經的生命風采!
近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倫勃朗與其同時代藝術家作品,不僅向我們呈現一幅幅17世紀荷蘭市民階層的生活畫卷,還更多展現出當時當地人們的精神面貌。這次展覽上,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倫勃朗那幅早期自畫像。你看他,是何等的自信,面帶一絲不易讓人察覺的微笑,眼睛雖隱入帽沿陰影中,卻放射出生命的光彩。在另一幅由學生臨摹的作品中,倫勃朗更是穿著華麗服裝、擺出古代帝王或貴族才有的高傲姿勢。可他不是貴族,更不是帝王,只是一個出生於平民家庭的畫家。他臉上那一份自信,絕不是帶來自祖先的血統,而是因自己擁有卓越才華信心百倍,是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自由的人而驕傲,向我們展現一種人性的覺醒中的高貴氣息!
倫勃朗與他的同行們生活在一個絕好時代。一個世紀前,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掀起了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宗改革,這場運動不僅改變了當時歐洲的政治格局,也改寫了整個人類文明史。經過長期的奮鬥,信仰新宗教的尼德蘭民眾擺脫了天主教西班牙帝國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國。勤勞、勇敢、自信的新教徒們,沒有了教庭與封建貴族的奴役,相信在上帝的國度里,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願意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換取財富與榮譽,願意為實現自身價值作不息的奮鬥,又怎能不自信呢?
擁有做人尊嚴,靈魂才會高貴,才可以自由,這也必然會流露於作品中。倫勃朗與他的同行不像中世紀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那樣,需要仰仗教廷和貴族的鼻息才能討生活。他們向地位與自己相平等的市民階層出售作品,通過公平的市場交換獲得可靠的報酬。在那樣的一種社會環境中,不論是畫家還是訂購藝術作品的市民,更渴望在作品中表現自己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那些無聊的宗教宣傳畫。從倫勃朗、揚·利文斯的自畫像,還有他們為顧客繪製的肖像畫、風俗畫中,以及更為低調的維米爾作品中,讓我們從中看到更多的是人性的覺醒、自我的覺醒、文明的覺醒,也是整個時代命運的覺醒!
倫勃朗生活在一個商業繁榮、市民階級崛起的時代,人們擺脫了精神與肉體上的奴役,從而可以更好的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可以認真的去思自我存在的價值。他一生留下的自畫像無人能及,這是件耐人尋味的事。也許有人會認為畫家是因請不起模特才畫自己,其實並非如此(倫勃朗相當長一段生活非常富足)。給自己畫像,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己,體現的是一種永不熄滅的自我探索精神。這一點,唯只有在一個權貴從神壇倒下的平民時代、在一個擁有強烈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身上才會有的。
今天,很多人在欣賞倫勃朗畫派作品時,總試圖去解析其中的繪畫技巧。但倫勃朗他們身上真正寶貴的東西,遠非技藝可比,而是人文精神,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不斷思考。比如說,倫勃朗在表現技巧上的探索與創新,特別是光線的運用上,就並非不少當代人理解的那種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更好的通過繪畫技巧展示了人類精神光茫,而是努力尋找對自我價值最終實現的一種方式!
回頭想想,倫勃朗的時代與今天這個時代何其相似!當下,同樣也是一個市民階層崛起的平民時代。相比十七世紀的荷蘭,我們不僅擁有更多的自由,還有更豐富的知識和任何時代無與相比的信息獲取方式。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藝術,難道只該停滯於毫無意義的「學術」爭執中?而不是去追尋更高遠的生命光輝么?
2017年7月17日 記於北京
提示:轉載文章署上原作者姓名體現一個文明人的基本道德素養,同時也是任何人必需遵守的法律底線,請各位媒體人多多合作!杜洪毅 作者微信:xingli153
推薦閱讀:
※其實「污」也可以如詩如畫,這部日本金瓶梅甚是美麗
※戳穿「偽玉雕」:和玉雕隔著三重膜的小型雕塑
※當代著名畫家周克梓作品選
※展陳空間中的「交互設計」
※匠人志:匠心獨具、精益求精——陶瓷藝術大師曾逸騰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