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革命 | 世界海權變遷史:英國篇(五)

改變世界的革命 | 世界海權變遷史:英國篇(五)

成功轉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在內政上不斷向現代國家轉變,政黨制的完善與內閣制的形成使得英國人在十八世紀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君主立憲制

阿巴拉契山脈以東的十三州殖民地與拉丁美洲上的諸多領地源源不斷地為英國提供豐富的礦產、糧食、煙葉,東方印度沿海的殖民地也向大英帝國的國庫貢獻著香料與茶葉,大清帝國的廣州十三行也與英人進行著小規模的通商。

此時的世界大洋之上,彷彿已經任英國人馳騁,但這似乎並不是長時間以歐洲大陸霸主自居的法蘭西人願意看到的事情。

他們在北美的領地受到英國人的騷擾,在印度的商棧受到排擠,航行主幹航線上的船舶受到阻撓,怒不可遏的法國人時刻尋找著復仇的機會,而英國人卻似乎絲毫不畏懼法國人的憤怒。

回觀大英帝國形成的第一步,是在17世紀把荷蘭人的海上霸權轉移到英國手上。

第二步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簽訂的《烏特勒支條約》,它使英國壟斷了大西洋兩岸的三角貿易,急速地擴充了艦隊。到1758年,英國已有156艘外洋軍艦,而法國只有77艘。

《烏特勒支條約》

建立帝國的第三步,就是削弱法國的海軍,這一計劃也是英國人蓄謀已久的產物。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公元1740-1748年)之後的奧地利與普魯士成為的歐洲矛盾的焦點,兩國在戰爭後不斷積蓄力量,拉攏盟友,醞釀新的大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英國站在了普魯士這一新興強國一邊,希望通過它來壓製法國人在歐洲大陸的霸權,而法國人則選擇支持奧地利來維護自己的歐陸霸權。

1756年普魯士對薩克森公國的入侵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俄國、瑞典、普魯士、奧地利在易北河與奧德河的狹小空間內掀起了連綿的戰火。

而英國人則除了提供給普魯士人必要的軍事援助以外,並不直接參加這場大混戰,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北美與印度,在那裡,有豐厚的海外利益等待他們挖掘,英國人趁著法國深陷歐洲戰場之際,在海上縱橫捭闔,擊敗了法軍艦隊的主力。

從1758年開始,英國人開始大肆進犯位於今天的法屬加拿大地區,同時將法蘭西位於印度的殖民地商棧掠奪一空,直到公元1763年戰爭結束之時,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

《巴黎和約》

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七年戰爭的歐洲戰場

這場戰爭的後續影響讓人驚嘆,因為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

七年戰爭結束後13年,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獨立宣言》標誌著一個新型大國的誕生。《巴黎和約》為路易十四時代的「巴黎榮耀」抹上了一層難以消散的污痕,法國幾乎完全喪失了在印度、加拿大的海外殖民地,為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做了嫁衣。

《獨立宣言》

就在七年戰爭結束的次年,一場更大規模的革命在英國蘭開郡的一個紡戶家中誕生。

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製成以他女兒珍妮命名的紡紗機,這種用一個紡輪帶動八個豎直紗錠的新紡紗機,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八倍,這種紡紗機帶動了工場手工業的興起。

珍妮機

在這之後,捲軸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英國大城小鎮的工場中,隨之而來的是跨行業的技術革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並很快推廣開來,引起了第一次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高潮,人類從此進入了機器和蒸汽時代。

瓦特與其改良的蒸汽機

蒸汽機作為動力,從紡織業開始,逐漸被廣泛應用於採礦、冶金、磨面、製造和交通運輸等各行各業。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發明火車。當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的主要產業均已採用機器,完成了工業近代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

隨著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英國人的海外擴張進入了加速期,雖然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屬北美十三州,但這似乎對英國經濟有並沒有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後,很快恢復了對美國貿易的支配。

隨後,澳大利亞(1788英國人發現)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

當地的土著民眾在不斷地殺戮之中人口銳減(就如同西班牙時代的拉丁美洲一般),新移民們在澳洲建立了成片的牧場與礦場,讓這個坐在羊毛與礦車上的大洲成為了大英帝國的又一片沃土。

19世紀上半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所有的印度王公成為了英國人統治的傀儡,普通的印度民眾也成為英國人的原料生產者與商品購買者。

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使團訪問處於乾隆皇帝統治下的中國,這次出使使得曾經在西歐傳教士筆下君賢民善的東方聖國形象徹底崩塌。

馬戛爾尼求見隆皇帝

在回國的演講中他充滿蔑視的說道:「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自從北方滿洲貴族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 150 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倒退了。」

英國人開始通過鴉片為媒介,不斷地向中國市場進行滲透,當這種滲透遭到中國人的強烈抵制之時,鴉片戰爭的序幕也就緩緩拉開了。

鴉片戰爭

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思想在此時的大英帝國得到了最為全面的落實,英國撤銷了《穀物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崙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國時,皇家海軍主宰著海洋。

英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因而得以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該計劃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建立了一個「非正式帝國」。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世界工廠」英國已經毫無疑問成為了世界的中心。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關注公眾號「歷史與國關」,聯繫原創作者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東鄉平八郎的1904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五)
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最後的瘋狂 | 世界海權變遷史:日本篇(六)

TAG:英國歷史 | 海權 | 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