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食物上學到了什麼?
來自專欄 食育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並不認為我們能從身邊習以為常的東西中學到什麼,比如每天呼吸的空氣,每天喝的水。只是近些年因為空氣、水的惡化速度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們不得不在這樣的惡化中不斷的學習空氣和水的知識。而比起這些無形無色的東西,我們也開始更高頻的關注我們每天的食物,很多家庭也開始願意在購買健康、安全、無污染的食材上投入更多。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我們的孩子自出生就在面對這些問題,並這些問題相對於大人,對兒童的影響更為嚴重與深遠。那麼就在當下,單單食物這一個方面,孩子從問題中已經學到了什麼,以及為了解決問題需要學習什麼?
囚於人類的本能,或者探索世界的真實
很少有人能拒絕炸雞與薯片的酥脆,原因並不是我們想像的純粹因為偏好或者孩子自制力薄弱,而是這恰恰可能是人類誕生初期的生存本能——只有新鮮可口的蔬果才有的酥脆感。
另外炸雞還有烤肉這樣的富含蛋白質和油脂的食物在高溫下散發出的誘人的香味,恰恰是原始人猶如神明恩賜的美味食物與營養來源。
所以不要說孩子,成人又有幾個人能抵抗這種誘惑。人類的食物從整體匱乏到整體滿足其實並未過了多久,想想三年自然災害的饑荒距今不過幾十年,但人類這樣追求食物作為生存的本能早已成千上萬年。那麼這一代出生在食物如此富足的人類孩子,是滿足早已不再飢餓的口腹之慾么?
還是從小學會利用我們身體與生俱來的豐富的感官,從我們生活中常常接觸的食物開始,不斷的探索與了解,充滿了好奇與勇氣?
依賴於別人活著,或者管理自己的身體
孩子並不是都有「童年」,我的意思並不是否認人都經過從小到大的過程,而是說現代孩子的「童年」是一種被過度關注、被過度保護、被剝奪應有的對世界的好奇與自主的權力。
現代孩子吃的越來越好,身體素質卻越來越不如父輩;現代的孩子越來越高,卻缺不再充滿了探索的動力與信心;現代的孩子學習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卻變成了一隻只「優秀的綿羊」、「媽寶男」、「博學的生活不能自理者」。他們並不是開始就想依賴別人活著,而「童年」磨平了他們的稜角,他們不得不習慣於依賴別人活著。
還是,我們現在就讓孩子參與到真實的家庭生活中,從準備食材,到收拾碗筷,再到學會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健康食物,再到學會通過食物去關懷他人。這樣的孩子哪怕遊歷在外,哪怕面對未知的未來,還會照顧不好自己么?
迷失於流行文化,或者讓本土文化深植於靈魂
人年輕的時候往往追求浪蕩天涯、四處為家,而人上年級了往往多是思鄉情切、落葉歸根。這大概是我們文化的一種表現,但到了今天太多的人四海為家,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如果沒有了家鄉與根,那麼什麼會是年老時靈魂的歸宿?
處於全球化與互聯網推動著不斷變革的今天,除了靈活的適應能力與開放的文化包容能力外,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一種對於自身中所具有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家庭文化等的深刻理解與文化自信了吧。但是對於現代城市中大多數的城市移民而言,作為父母的自己都不了解這個地方的前提下,怎麼引導孩子產生深刻的感受與理解呢?
可能答案就在食物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裡的土地生產出這裡的食物,而這裡的食物便天然的表現著這裡的自然武侯;而這裡的人吃著這裡的食物,從而生長出的風土人情。所以沒有什麼比食物更慷慨的講述者,如此溫柔的訴說著這裡的自然與人文,讓新生在這塊的土地上的與遷移到這塊土地上的生靈如此這般就將這裡的文化植於靈魂的深處。
所以孩子總會從食物上學到些什麼,如果不是探索世界的窗戶,就會學會變得屈從於我們身體的本能,最後變得任性挑食或者意志力薄弱;如果不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身體,就會學會得依賴於他人,最後身體縈繞或者肥胖不堪;如果不學會由沉重厚實的本土文化滋潤我們的靈魂,就會學會沉迷在不斷變化的流行文化中,變得屈從於低級樂趣或者失去靈魂歸屬的家園。而有一群人,在致力於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食物中汲取其所需要身體營養與精神營養,讓每個孩子僅僅從一日三餐中所習得的東西,就足夠變得好學而善思,獨立而堅定,內心充盈而充滿自信。
這就是「食育」,必然發生的教育。
推薦閱讀:
※『家庭早餐計劃』設計之為啥要吃早餐?【第一周-開始文案-版本二】
※《你給你的孩子創造怎樣的內在,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越沒出息的爸爸越干不好這3件事,希望你家沒有!
※你家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膽小怕事?因為你沒教給他這5件事